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科学家形象影响着公众对科学家社会贡献的准确把握,同时也关系到公众理解科学、参与科学。科技工作者的不良形象,可能使得许多青少年拒绝选择科学技术职业作为其未来的就业方向,从而削弱科学技术的发展潜力。科学家形象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者、政府和科技界的重视,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和多种不同的观点,但缺乏系统的分析和整理。本文对科学家形象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可以厘清科学家形象的概念和内涵,评价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从整体上把握科学家形象研究的现状、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社1915年创办的《科学》是中国近代传播科学技术的重要阵地。《科学》尤为关注科学家,通过传记、轶闻、评论等形式对科学家进行介绍,构建了聪明、勤奋刻苦、热爱科学和科学真理的科学家形象。《科学》中科学家的描述力求客观、准确,并通过生活逸闻趣事对科学家形象进行补充,介绍的科学家以国外为主,但是对中国科学家也有所关注。《科学》对科学家形象的构建,有利于传播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提高民众科学素养,同时对于提升中国近代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异化在当代社会并不是什么稀罕之事。由于不良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失范的共同体小环境的熏染,以及科学家个人因素,致使部分科学家背离科学活动的宗旨与初衷,做出种种违背科学规范和泯灭科学良心的事情,从而发生异化。科学家要防止被异化,就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永葆科学良心,不断提高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科学家形象的概念及操作化、研究问题以及对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人民日报》报道文章的特点,确定了科学家形象四个方面的测量体系:科学家人性特征、科学家的外在特征、科学家的职业特征和科学家的背景特征。运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人民日报》中科学家形象特点、并且对《人民日报》中的科学家形象构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申报》中的科学家报道文章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申报》中展现的是天资聪颖、勤奋刻苦、热爱科学事业和科学真理的科学家形象。《申报》中科学家形象的构建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形成这样的科学家形象实际上是受到诸多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科学家在美国的核武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度作为代表参加政治谈判。美国的核科学家们通过这一过程被纳入到政治范畴。在政治斗争中,他们也会利用自身的专门知识占据优势地位。这些科学家影响了国家政策的制定,反过来,政治决策活动也深刻地影响了科学家的职业发展。冷战后,美国科学家参与到核电发展之中,经济因素与核安全文化因素直接影响核电公司的运行与技术操作,进而影响到核电科学家的职业行为。科学家表现出追求功利以及社会责任与道德认识多元化等倾向。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的多元性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7.
高科技时代社会对科学家的社会角色期望在不断提升,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面临着新的挑战:科学自主性受到的威胁、学术自由的失范、科学精神的丧失都严重影响着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必须重构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对科学家的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提倡科学家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发挥国际科学家组织的积极作用、道德约束与法律监督的相互整合是重建科学家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这些途径会引导科学家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规范,更好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了作者在浙江大学求学时,老师中的许多留美科学家和后来成为留美科学家的一些同学;也介绍了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时期所接触过的大量留美科学家;还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建交后接触过的许多美籍华裔科学家。最后,本文简要叙述了留美华裔科学家对中国的科学技术、教育、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和国防现代化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的品德和秉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家具有较高的德行.之所以如此,与科学家没有权力或鲜有权力、与科学的本性和规范结构有关,尤其是与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有关.当然,科学家在品德和秉性上亦有诸多不足和缺点.人们既要破除关于科学家的神话,也要消除对科学家的诸多误会.科学家也有可能异化.科学家要避免和防止异化,就必须坚持科学态度,永葆科学良心.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家”职业的演变过程及其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科学家从一种有闲人的“业余爱好”变成一种专门的社会职业,是一种历史的过程。科学家的职业化伴随科学的体制化演进,科学家在社会中担当了重要的社会责任。本文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科学家”一词的来历、含义,科学家社会职业的历史演变,科学家在英、法、德、美等国发展的不同特点,以及当代科学家肩负的社会责任,特别是新的科技革命对科学家提出的道德责任要求。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职业演变与科普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家职业的生成和演进表征着科学建制化水平的高低,科学家科普责任的增强促进着科学建制化和科学家职业化.本文把科学建制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逐一探讨了科学家职业的形成和演变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家科普责任的产生和变化.  相似文献   

12.
20 0 0— 2 0 0 1学年第一学期和 2 0 0 1— 2 0 0 2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为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开设了一门公共选修课———《哲人科学家讲座》。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 ,使学生了解历史上一些最著名的科学家———尤其是集伟大的科学家与伟大的思想家于一身的哲人科学家———的生平、成才之路、科学贡献、科学思想、哲学思想 (科学哲学、社会哲学和人生哲学 ) ;掌握哲人科学家独特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 ,以及他们从事科学发明的与境和心理机制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洞察创造进路 ;展示哲人科学家的百科全书式的出众才华和在各个学术领域的杰出贡献 ,肯定他们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中的独特地位 ,使学生认识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在日后科学实践中的突出作用 ,自觉地沟通文理 ,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阐释哲人科学家的社会哲学和人生哲学 ,揭示他们的道德情操和精神气质 ,使学生注意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增强这些未来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价值观 ;剖析科学的文化内涵 ,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使学生为建构 2 1世纪的中华新文化和人类的精神文明作好知识储备和思想准备。本课程以2 0世纪科学革命和哲学革命的先驱、哲人科学家马赫 (E .Mach)、彭加勒 (H .Poincar啨)、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是在科学的社会影响加大,科学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互动增强情况下,由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科学家提出来的。在科学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有着不同的内涵,反映了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的社会功能的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加深。  相似文献   

14.
大科学时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大科学时代,科学与社会复杂的互作,使价值中立的纯科学理想的基础已不复存在。这就要求科学家在从事科学活动时,应自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把握研究方向。使科学造福人类;参与科学决策,影响政府行为;普及科学知识,唤醒民众参与科学;加强与新闻界合作.引导社会舆论;弘扬科学精神,反对伪科学;重视科学教育,确保科学可持续发展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古希腊女科学家希帕蒂娅珠成长道路,主要贡献及思想品格,评述了好在科学与哲学领域的历史作用,并披露了有关好遇害的翔实资料,本文还揭示一古希腊科学被扼杀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6.
吴健雄--诺贝尔奖亏待了的华人女性科学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太陶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3):98-106,112
吴健雄与杨振宁、李政道一起,促成了一个现代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她对实验物理学有一系列重要贡献,堪与许多一流物理学家相媲美.她是华人数千年文明史上第一位产生世界影响的女性科学家,是同时代的华人女性科学家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科学文化重新兴起,体现为一系列科学文化事件,科学家评价的变革是其中重要内容。八十年代对科学家的评价打破了习用的理论模式,转变到从科学家的成就和思想本身来分析并得出结论。科学家评价的变革给予了八十年代中国社会和思想进步以科学文化的引导,对于此后中国科学文化的演进也有奠基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形象对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学领域有着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学生在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的比例较高,因此,本文基于对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考察科学家后备队伍对科学家形象的认知,以及其与选择科研工作为未来职业的意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科学家形象中的部分维度与科学家后备队伍职业选择意愿直接相关。也就是说,加强科学家形象建设有利于吸引更多理工科学生进入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19.
学术荣誉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家取得成果的承认,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持久动力之一.学术荣誉包括引用、奖励和命名三个层次.职业科学家一般按此层次递进追求其学术荣誉.在科学初步普及的中国,杰出科学家应该在提高引用率(SCI)的基础上向更高层级的学术荣誉努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家口述具有史实、记忆、事迹等相互联系的定位与功能。作为史实的科学家口述是现当代科技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但口述过程及整理方式对历史还原度有所影响。而在口述史学“集体记忆”理论的视角下,科学家关于个体经历和历史进程的记忆是在社会框架中不断调整的。中国科学家口述呈现出的集体记忆,使得科技人物研究能够在提供细节的同时,更成为趋近历史的研究方法。此外,中国科学家口述还被挖掘为模范事迹,在沉淀为文化记忆的过程中实现着科学共同体乃至全社会的价值规范与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