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娟 《科技信息》2009,(23):I0207-I0207,I0234
村上春树是最有影响力的日本现代作家之一,近二十多年来他的作品不仅风靡整个日本,在全世界也是掀起了一阵读村上的热潮。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中流露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孤独与无奈,正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都市青年人心境的写照,不仅呈现了都市青年人孤独的内面生活.而且暗示了一种对待孤独与无奈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模式。他呼吁我们回到人类的原点,去寻找自我生存的真谛。孤独也不再是那么可怕的东西,而是在特定场合下可以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以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和《海边的卡夫卡》这两部诞生于不同时代的小说为例,剖析二战后日本"垮掉的一代"的生存状态和行为方式,深入探索其对爱情、性、生命的态度、认识及艰难的自我救赎和成长,并与小说写作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紧密联系,进一步探析其精神和思想根源,从而揭示村上春树小说的青春书写在表现青少年生活和成长方面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3.
日本现代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通过渡边与死去朋友的女友直子以及大学同学绿子两个女性之间的感情纠葛,用死、性、爱、生这四种方式来展示孤独的释放与自我的救赎,以此来反映出现代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寂寞、空虚以及想要获得内心安宁等的情感,让年轻一代产生了共鸣。  相似文献   

4.
赛林格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透过对主人公种种叛逆行为的描述,真实地反映了美国四五十年代青年人精神上的空虚以及他们对丑恶现实的反抗。这篇文章希望通过分析小说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探讨作者所要体现的主题,借此帮助我们的青少年读者正确欣赏这部名篇,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5.
洪灵菲发表于1928年的《流亡》是一部青年成长小说,它不但塑造了具有青春特质的人物形象而且真实地反映了革命青年的人生选择。作品通篇展现的是青春的成长与浪漫的激情,不但具有较高的可读性与真实性,更对当下的青年人有着可借鉴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在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将个体符号化、商品化、同一化。都市人离弃了自己的精神家因,他们在孤独、苦闷、迷乱、无助中徘徊。《挪威的森林》(以下简称《挪》)以写实的手法展示了现实的昏暗苍凉,表现了都市人无奈的生活状态;同时以存在主义的方法意识,童话式的价值理念.现实与非现实并行的叙述方式试图拯救傍徨的都市人。然而,这更强化了都市人的无助与苦病。  相似文献   

7.
英国同时代两个作家狄更斯、爱米莉在他们的小说《双城记》、《呼啸山庄》中提出了爱与死的主题。《双城记》的卡顿和《呼啸山庄》的希思克利夫都因爱而死 ,但是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生命感觉不同 ,对爱的态度和反应不一样 ,他们因爱而死的价值内涵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8.
正从"空巢青年"到"佛系生活",青年人已经逐渐接纳孤独,习惯孤独,享受孤独。他们不喜欢在吃饭、购物、娱乐时与人交流,希望在消费时屏蔽一切来自他人的干扰,因此"孤独经济"逐渐兴起。  相似文献   

9.
蔡鸣雁 《科技信息》2009,(13):198-198
村上春树的名篇《挪威的森林》经常被当作恋爱小说来读,其实恋爱故事的深处的主题是青春的速茫和成长的苦恼。《挪威的森林》与其说是百分百恋爱小说,不如说是百分百青春小说。“青春”是这部小说的主题,恋爱只是青春主题下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村上春树是日本著名小说家,作品颇丰,连续多年位列诺贝尔文学奖的头号候选人。村上的处女作《且听风吟》在当时日本文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获得了当年日本群像新人奖;《挪威的森林》更是持续一年居日本畅销小说首位,在当时日本社会掀起了一股"村上热潮",同时也让村上成为日本文学走向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作家,被誉为日本现代文学旗手。村上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略有不同,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塞缪尔·贝克特早期的小说创作也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人文特征。他绝少涉及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具体的社会问题,而是致力于揭示人类生存的困惑、焦虑、孤独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们丧失自主意识后的悲哀。本文以贝克特早期的小说作品中,最重要的三部曲系列《莫洛伊》、《马隆之死》和《无名者》为例探讨与分析了小说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林白的小说《致命的飞翔》《瓶中之水》《说吧,房间》《一个人的战争》等的分析,说明她的小说具有对女性孤独与抗争、生命的悲剧感与生命的激情相交织的复杂的两重体验,即小说的复调性。  相似文献   

13.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一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作品中大量使用了西方文化符号,将诗意现实主义同主人公的生活意境有机联系在一起,再现了日本都市青年在彷徨和苦闷中尚存的浪漫主义自娱自乐生活精神。在这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东西方诗意现实主义的交汇与碰撞,让读者既体验到了西方文学的浪漫氛围,又看到了东方文化雕刻在青年一代身上的传统印记。  相似文献   

14.
茅盾的小说《追求》对国民革命失败后一批青年的时代苦闷与追求作了书写,悲观和颓丧是其基调,青年们一个个在追求,但一个个都失败了,凄绝之情弥漫纸上。青年们的苦闷是有时代政治背景的,与戴望舒的诗歌《雨巷》、胡也频的诗歌《欲雨的天色》、蒋光慈的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等具有互文性。革命阵营对《追求》的批评是以宣传革命的有效性为标准的,但这并不是衡量小说的可靠标准。《追求》反映了当时青年较普遍的苦闷,并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声,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追求》的创作是有更具体背景的,《追求》的颓丧叙事有作者当时苦闷、颓丧心绪的投射。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二五年十月,鲁迅先生在他的前期小说创作中写了最后一篇以反映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伤逝》,这也是他唯一的一篇反映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小说。小说中的两个人物:涓生和子君,都是被“五四”革命风暴唤醒的青年。他们曾经强烈地反抗封建主义和礼教传统的压迫,大胆追求新的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他们不同于他们的前辈;不象“狂人”那样偏重于灵魂的呼喊,也不象吕纬甫、魏连殳那样先前激烈要求改革,后来却在无聊和表面的灯红酒绿中虚度残生。他们是在易卜生、雪莱、  相似文献   

16.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关注了主人公不同形式的孤独:盖茨比作为孤独的守望者,为了爱情和物质享受最后孤独死去;黛西在时代的影响下成为微笑的空灵者;尼克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在面对各式孤独的过程中成为寂寞的求索者。他们与其他人物一起共同折射出战后爵士时代的精神困境。小说中的孤独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寓言性,提升了小说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7.
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他是否还在人间》的研究,可以从身份问题入手,探讨小说中4个青年画家的自我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和混合身份认同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小说中米勒诈死并改名换姓,虽然以一个富商的身份活着,但是那个热爱画画、充满梦想的青年已经死了,他最终活在孤独与痛苦的混杂身份中,即他的肉体活着,而精神已死。  相似文献   

18.
《科技潮》1998,(3)
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迅速增长的时代,同时我们国家又处在一个巨大变革的时期,每一个希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青年人,每一个渴望事业成功的青年人,可能每天都能感觉到"危机与机遇共存"这句话的真实含义。知识与"成功"二字的关系已经越来越紧密。全国性的读书热正在不断升温。《青年必读书手册》就是在这种环  相似文献   

19.
青年评论家李明泉同志继处女作《文学精灵的突围》之后又即将出版第二部评论集《爱的慧眼》。本文是对这两部评论集的综述评价。认为他的评论以青年人特有的丰富敏感的神经把握文学这一独特精神生活方式的脉动,从古代文学宝库中发掘现代文学的因子并根植于对当代文学的走向流变及其分运的关注与思考中,从而建构起一幢充满理性色彩的金碧辉煌的艺术大厦。在他众多的评论文字里,包孕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对生命的细腻感受及其哲理性思考,以自己独到新颖的见解为我们开掘出作品客体形象之一的另一层人格,即开掘出了生命的第二重宇宙。  相似文献   

20.
王艳文 《咸宁学院学报》2004,24(2):71-72,82
1956年,王蒙在敏锐观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写了“干预生活”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其中的刘世吾是一个冷漠、能而不为的官僚形象,林震是一个热情洋溢、敢作敢为的青年人典型,他们在生活中很具有代表性,给我们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