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A:现在比较认可的观点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起源于感染非洲狒狒(chimpanzee)和黑猩狸(gorillas)的类人猿免疫缺陷病毒SIV(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最初只在非人灵长类之间传播,到了20世纪,SIV侵入到人体并且发生基因突变和重组,成为HIV。  相似文献   

2.
1.引言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以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特征的复杂综合征,其发生机制极为复杂,主要包括:(1)HIV感染细胞与未感染细胞融合为合胞体;(2)HIV对T_H细胞的选择性感染和破坏;(3)HIV引起免疫病  相似文献   

3.
<正> 该项成果属于现代生物技术方面免疫生物工程领域。艾滋病由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疾病,该病传播快,死亡率极高。迄今尚无特效的药物及疫苗来治愈和预防该病。切断其传播途径是防治该病传播的可行有效的措施。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缩写“HIV”)检测盒是我们诊断HIV感染和杜绝经血液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后果极为严重的传染病。经血传播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曲靖市血站1995年开展抗—HIV检测 ,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型)酶联免疫抗体诊断试剂盒对9812份标本进行筛选 ,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 1筛查对象1995年10月—2002年6月曲靖市血站有偿献血者 ,部份受血者 ,门诊病人 ,1996年—1997年征兵体检者共计9812人次。1 2试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型)抗体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 ,分别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公司、厦门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洛阳华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1 3仪器澳大利…  相似文献   

5.
艾滋病(AIDS),全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因为感染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通过杀死人体内的免疫细胞、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使患者失去防御能力,最终死于机会性感染。从上世纪80年代发现至今,全世界超过3300万人感染HIV。虽然全世  相似文献   

6.
刘俊 《科技潮》2011,(9):22-25
艾滋病(AIDS),全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因为感染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通过杀死人体内的免疫细胞、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使患者失去防御能力,最终死于机会性感染。从上世纪80年代发现至今,全世界超过3300万人感染HIV。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  相似文献   

7.
<正> 1988年9月以来,世界著名期刊Nature、Science和New Scientist相继刊登了有关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t Disease,SCID)小鼠的文章,报道了美国加州和加拿大多伦多三个研究小组用SCID小鼠,研究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t Virus,HIV)如何感染人T淋巴细胞,它们如何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t Syndrome AIDS)的发展和形成;还研究了如何利用SCID小鼠生  相似文献   

8.
被称为“世纪瘟疫”的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的简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本文综述了艾滋病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尤其对现在普遍采用的三种先进的核酸检测方法PCR、bDNA和NASBA方法的检测原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爱滋病在美国少年中较少见,向疾病控制中心(CDC)报告的109167例爱滋病患者中,在13~19岁年龄组仅有患者421例(0.4%)。临床症状明显的病例,是长期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最后阶段的表现。然在美国少年中感染HIV者的总人数尚未知晓。为此,作者于1985年10月15日至1989年3月31日.间,将申请入伍美国军队的少年(小于20岁)1141164人的血清标本,检测HIV抗体。结果发现有393人血清HIV抗体阳性,感染率为0.34‰。HIV感染率高低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北部中部地区的一些州的感染  相似文献   

10.
考虑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传播的动力学模型, 利用流行性传染病区域的人群传播规律, 提出一类HIV传播的动力学系统. 先利用泛函同伦映射方法, 得到一类HIV传播动力学非线性系统近似解的序列及其一致收敛性, 并举例得到各次近似解, 再对HIV传播动力学系统的解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结果表明, 利用近似解的表示式可调节感染者人数和易感者人数的分布.  相似文献   

11.
虽然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能够有效地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复制,但病毒血症现象依然存在.基于此,主要探讨病毒避难所是否存在.研究发现:由于存在血脑屏障,在接受治疗的状况下,大脑中的病毒载量仍然保持在较高稳态,表明大脑确是HIV病毒的避难所;外周血中的病毒水平并不能正确反映身体内其他组织中的病毒载量状况.  相似文献   

12.
<正>一项于2019年3月5日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称,一名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停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已持续18个月未检测到病毒复发。10年前,被称为"柏林病人"的世界首例HIV治愈者也是通过同样的方法重获新生。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传播的动力学系统,描述了流行性传染病区域的人群传播规律,提出了一类更广泛的HIV传播的动力学系统。首先,利用泛函广义变分迭代方法对一类艾滋病的传播动力学非线性系统求得到了近似解的迭代序列,并叙述了它的一致收敛性。通过举例,较简单地得到各次近似解。最后对HIV传播的动力学系统的解作了定量、定性方面的论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症状期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免疫状态与牙周指数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HIV感染者75例,分为轻、中度免疫抑制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检查牙周指数: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和龈沟出血指数(SBI),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对于无症状期HIV感染者轻、中度免疫抑制组,牙周指数因素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PLI、GI和SBI三个指数与CD4计数之间无相关性.但随着SBI评分增加,HIV感染者免疫抑制加重的可能性增加.结论: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治疗下的无症状期HIV感染者轻、中度牙周炎性病损较为常见,牙周指数与免疫状态之间没有相关性,SBI评分的升高提示无症状期感染者的免疫抑制状态可能加重.  相似文献   

15.
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含量测定提供一种定量的方法。方法 以HIV-Ⅰ型感染小鼠,用竞争性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Competi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C-PCR)和增强化学发光法测定HIV含量。结果 用QC-PCR方法测定HIV含量简单、快速、准确而且无污染。结论 QC-PCR可作为HIV DNA测定的新方法,是AIDS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愈后判断的监控手段。  相似文献   

16.
序号立项代码项目名称企业名称支持方式支持金额(万元)治疗苯丙酮尿症的基因工程乳酸菌口服制剂的研制2006年度第2批共支持项目1,304项,支持金额63035万元北京市106C2611110060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 2)型抗体确认试剂(重组免疫印迹法)北京金豪制药有限公司贷款贴息55206C2611  相似文献   

17.
从北京地区收集了 44 例年轻男男同性恋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 性行为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1 基因序列, 利用贝叶斯推断从中提取了一些有价值的流行病学信息, 得到了传播动力学的重要参数: 有效再生数 $R_{\rm e}$. 研究结果显示, 2006 年至 2014 年 HIV/AIDS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这可能与过去十多年间中国年轻人群对男男同性恋人群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有关. 结果揭示了近十多年来 HIV/AIDS 在北京 MSM 中的传播趋势. 这些信息可以为疫情预测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采用分子结构描述符对吡喃酮类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和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活性预测,通过逐步回归(SMR)方法建立了分子结构描述符与活性之间的定量模型,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其模型相关系数R=0.985 7;继以留一法(LOO)进行交互检验,相关系数R=0.954 6,说明定量相关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9.
HIV-1感染与树突状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所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在AIDS发病机制中有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与宿主细胞之间的作用已经有很多报道,但对树突状细胞与HIV感染之间的作用了解较少。近年来的研究发现HIV-1能诱导树突状细胞分化,改编细胞基因表达,上调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活化T细胞,而不同的DC亚群表达不同的甘露糖C-型凝集素受体(MCLRs)结合HIVgp120,从而促进病毒感染复制和扩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我县孕、产妇中的感染情况.方法:孕24周前的孕妇抽留血清送县疾控中心筛查,孕24周后在本院化验室用省卫生厅统一配发的高效敏感试剂进行快速筛查.结果:2006年度经我院筛查后确认的孕妇感染检出率为0.33%,略低于2004年度全省调查的孕妇感染平均水平0.4%.结论:目前HIV在我县孕产妇中感染水平居全省中等水平.及时、准确、全面掌握HIV在孕产妇中的流行趋势,及时采取有效阻断措施,是减少HIV母婴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