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潞安矿区煤矸石山水土流失特征及植被恢复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解决煤矸石山的生态恢复治理,采用径流小区观测法研究了风化煤矸石山水土流失变化特征及植被恢复,结果表明:裸露或植被稀少的矸石山边坡、林地边坡径流量分别与30 min雨强、45 min雨强最相关;沿坡长方向从上到下土壤抗冲指数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植物根系丰富,边坡比裸露边坡土壤抗冲性强;煤矸石山植被恢复成功的关键技术措施是细致整地、改良土壤,选择抗旱耐瘠薄植物种,确定适宜的栽植密度。研究成果为矿区废弃地有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阜新矿区矸石山植被技术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建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Z1)
调查了阜新矿区高德东山、海州排土场不同年代的矸石山风化壳表层植被情况,研究分析了植物生长的表层土壤结构和营养成份,得出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结构及其厚度、养分含量.提出了阜新地区矸石山表层植被技术的关键是风化壳表层改良和氮的固定,可充分利用阜新地区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和粉煤灰.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叙述了煤矸石及其风化的特性,提出了矸石治理方法——煤矸石堆积场地的选择、改良土壤复垦种植几种有效方法及其种植植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文叙述了煤矸石及其风化的特性,提出了矸石治理方法——煤矸石堆积场地的选择、改良土壤复垦种植几种有效方法及其种植植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山西大同永定序煤矸石山自然定居植物群落生态关系进行研究,将该矸石山81个样方划分为13个群丛,分别位于不同的海拔高度.DCA二维排序较好地验证了自然定居植物群落类型及优势种的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样方的DCA排序和优势种的DCA排序说明了矸石山表层养分含量、坡向是影响自然定居植物群落分布和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81个样方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DCA第一、二轴的特征值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了表层养分含量、坡向对矸石山自然定居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煤矸石山自燃与链式爆炸的反映机理,并从链的引发、链的传递、链的终止三个方面分别研究了氢气爆炸的链分支反应、甲烷爆炸的链分支反应、一氧化碳爆炸的链分支反应、水煤气-空气混合气体爆炸的链分支反应等,并的得到了煤矸石山自燃与链式爆炸的基本假说;本文还以温度和煤矸石山燃烧的烟气组合做实验来研究煤矸石山的爆炸机理. 相似文献
8.
岩溶石山废弃采石场自然恢复早期的植被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田阳岩溶石山废弃采石场自然恢复早期阶段的植被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石场废弃地的维管束植物有60种,隶属22科54属,其中草本植物有44种,灌木16种.早期定居的植物主要是菊科和禾本科的草本植物,其中飞蓬、马唐、飞机草、扭黄茅、艾蒿和鬼针草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恢复5年后逐渐出现桂野桐、马樱丹、红背山麻杆、黄荆、盐肤木等耐旱的阳性灌木.随着自然恢复进程,植被覆盖率和物种多样性提高,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由单层结构发展为两层结构.加快废弃采石场植被的恢复进程,必须采取人工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预防煤矸石山氧化发火,抑制矸石山自燃升温,基于热管相变传热原理,在煤矸石山现场开展热管降温效果的单管试验,研究煤矸石山温度分布规律和热管对其内部温度的冷却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热管能够有效降低煤矸石山内部温度,达到抑制升温、预防自燃的目的。60 d内,降温最大值在深度4 m位置,最大值为27℃,平均降温0.45℃/d。水平方向上,矸石与热管距离越近,降温效果越明显,最大控温半径可达3 m,最佳控温半径为2 m;垂直方向上,降温效果随深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蒸发段所在深度为降温效果最佳深度范围。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煤矸石基质土壤的水分特性,为煤矸石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复垦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峰峰新三矿6种不同煤矸石基质土壤,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的方法,测定土壤孔隙度、渗透系数和水分入渗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混合基质土壤孔隙度随掺土比例的增大而增大,掺土后基质总孔隙度显著增加;基质土壤的渗透系数山脚山腰山顶;矸土比为7∶3、5∶5和3∶7的混合基质土壤的渗透系数分别是原矸石的0.643、0.517和0.459,掺土后渗透系数显著降低。山脚矸石的初始入渗率和稳渗率分别为山腰的1.111和1.078倍;山腰矸石的初始入渗率和稳渗率分别为山顶的1.096和1.102倍;矸∶土/7∶3的初始入渗率和稳渗率分别为5∶5的1.152和1.149倍;矸土比5∶5的初始入渗率和稳渗率分别为矸土比3∶7的1.179和1.057倍。矸土混合土壤的初始入渗率、稳渗率均随矸土比的减小而迅速减小,入渗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随矸土比的减小而增加。Kostiakov入渗模型更适合作为风化煤矸石的入渗模型,通用经验模型更适合作为掺土煤矸石的入渗模型。矸石掺土可以显著降低入渗率,提高累积入渗量,有益于煤矸石山的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野外样点调查、样方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对云南省姚安县洋派河小流域退化生态系统实施生态修复后植被恢复效益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作为有恢复条件的退化生态系统,经过4 a人为参与的生态恢复,小流域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得到改善,人工补植林生态系统的立体垂直结构更加明显,物种多样性更丰富,生物量显著增加,生态系统更加成熟稳定,植被恢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以典型喀斯特地区退耕地、草地、灌木和乔木群落为对象,研究了退化森林不同恢复阶段及退耕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草地恢复到灌木群落时,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从灌木群落恢复到乔木群落时,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略有增加,蔗糖酶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表层(0~10 cm)土壤酶活显著比表下层(10~20 cm)土壤酶活性大。土壤各种酶活性间显著相关,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与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在植被恢复的初期,植被类型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当植被恢复到一定程度,植被类型的影响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华北石质山区植被恢复是当前植被恢复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华北石质山区概况和存在问题,根据植被恢复的理论基础,探讨了华北石质山区植被恢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对长白山区高速公路边坡的中小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探讨了人工植被恢复后公路边坡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研究区内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32类,4 807只.结果表明: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和个体数量的多样性特征存在差异,阳坡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大于阴坡,而个体数量小于阴坡;土壤动物群落个体和类群主要集中分布在0~5 cm土壤层... 相似文献
15.
重盐碱次生裸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我国重盐碱裸地如何恢复牧草草原的技术,试验总结了我国以往研究的限于小样方式的技术成果,证明通过大幅度的技术研究可以实现大规模的草原恢复;人工建植(或群落复生)成本也较低,能够获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岩质边坡植被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护坡技术和植被群落构建思想,根据边坡修复中采用不同的生态护坡技术和植物物种选择而呈现出的多样的恢复效果,从边坡特点与护坡技术、植生基材设计与配比、植物配置和植被群落构建的关系等方面,对深圳几个岩质边坡人工生态恢复工程案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18.
MA Zelong GONG Yuanbo HU Tingxing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英文版》2006,11(4):1009-1014
By combining the observation of the soil profile at field and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analysis in laboratory, a study on the hyd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il in six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and the dynamics of water content after rain was conducted in Wanchanggou, Guangyuan City to find out the vegetation types with effective water-conservation functions in order to serve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low hill heavy rain area upper the Jialing Rive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yd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il in the mixed Alnus crernastogyne and Cupressua Leyland forest (AcCl) were best. But in the depth of 0-20 cm. The properties of soil in the abandoned cropland (Fm)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AcCl. The soil bulk densities vari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layers of 0-20 cm and 20-40 cm in all the six vegetation types except that in the Robinia pseudoacacia shrub forest (RpII), and the changes of the maximum and the capillary moisture capacity between layers were significant only in the Fm and in the AcCl. Of these stands, the AcCl had the shortest water-absorbing period and the strongest moisture changes in the upper layer (0-15 cm). In the same stand, the deeper the soil layer, the slighter the soil moisture varied, and the longer the soil moisture accumulating process lasted. 相似文献
19.
我国石质困难地植被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石质困难地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是我国现代化林业发展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我国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手段。笔者总结了我国石质困难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指出了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石质困难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后的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