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5年1-4月,为获得黑鹳(Ciconia nigra)求偶行为谱,对河北保定动物园内的5对黑鹳进行了行为学研究.采用全事件记录法获取每对黑鹳的行为视频资料,通过逐秒分析的方法筛选出求偶行为并编订PAE求偶行为谱.结果发现:雄鹳求偶行为包含10种姿势、42种动作、11种行为,并获得了包含这些行为的PAE行为谱.依据求偶行为发生的方式将求偶行为划分为鸣声求偶行为、动作求偶行为.鸣声求偶行为包含扬喙鸣叫、面面对鸣.动作求偶行为包含啄草理巢、衔草入巢、啄草出巢、俯身卧巢、对立转圈、理配偶羽、追逐、交颈、俯身近喙;其中,面面对鸣、啄草理巢、衔草入巢、啄草出巢、俯身卧巢、对立转圈、追逐、俯身近喙8种行为为新纪录求偶行为.  相似文献   

2.
动物行为的PAE编码系统是把动物的行为分解为姿势(postures,P)、动作(acts,A)及其所发生的环境(environments,E),是目前较完善的动物行为编码系统之一.为构建笼养家鸽(Columba livia)的PAE行为谱,以本地健康、成年家鸽(n=16)为研究对象,采用目标动物采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观察并记录家鸽的行为,编制了基于PAE编码系统的家鸽行为谱.共记录到笼养家鸽的43种行为,以及8种姿势、35种动作和6种环境.根据行为的生物学功能,上述43种行为可划分为10大类,即摄食、排遗、运动、休息、体温调节、通讯、繁殖、攻击、自我清洁和杂类行为.初步构建了基于PAE编码系统的笼养家鸽行为谱,家鸽行为的时间属性可描述为瞬时性行为、延续性行为和弹性行为3个时间属性类别.  相似文献   

3.
在观察室内家蝇行为的基础上,对其主要行为类型用标准化的行为术语进行了定义、描述及频率统计,共区分和定义了包括飞行、爬行、梳理、摄食、饮水、排泄、静止不动、吞吐、颤动、交尾、试图交尾等11种行为类型式,每种行为类型都有其固有的模式和适应意义.摄食时其行为循环途径与未摄食时具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褐马鸡巢址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95年~ 1998年 4月~ 7月 ,在山西省庞泉沟、芦芽山、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对褐马鸡的巢址选择作了研究。结果表明 ,褐马鸡筑巢生境主要为海拔 15 0 0 m~ 2 840 m的针阔叶林小生境中 ,在不同海拔高度上均匀分布。巢址坡向主要为 NEE和 NW向 ,坡度较大。对巢址 1m× 1m和 10 m× 10 m植被样方不同层次盖度作统计分析 ,表明褐马鸡巢址选择更多依赖于林分郁闭度等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5.
小天鹅行为谱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物行为谱的研究内容是行为型式(behaviouralpatterns)的描述,它的建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本文在对上海动物园自由生活小天鹅行为长达两年的观察基础上,对所遇见的主要行为用比较标准化的行为术语进行了定义、描述及分类.共区分和定义了32个行为型式,可分成静止、社会、梳理、取食、运动五大行为类型.上海师范大学校基金资助,上海动物园协助完成.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于1982——1988年,在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其内容包括了种群性比结构,种群年龄组成。由于该鸟属珍稀濒危物种,不可从野外采集标本收集有关资料,故种群结构的资料和数据,是通过直接剖检观察人工饲养、野外自然死亡者和争偶斗死者得到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褐马鸡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地栖生活的大型森林鸟类,为我国特有珍稀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世界易危鸟类之一,被我国列为濒危物种.结合近年对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的研究,以及已发表的资料,对其种群分布、种群数量、生态生物学、保护生物学等方面作了综述.通过对其生存现状和受胁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控制当地人口和解决人生存问题等是保护褐马鸡的一些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氟哌酸极谱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氟哌酸在多种缓冲液中的极谱行为,发现在pH7的KH_2PO_4—Na_2HPO_4缓冲液中于-1.4V(相对于SCE)左右获得示波极谱的常规波和导数波,其波峰清晰、波形稳定且易于测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峰高与浓度之间呈线性关系,对二次导数波线性下限达1×10~(-8)mol/L,通过研究电毛细曲线及温度、扫描速度、表面活性剂、汞压对波高的影响证明此波具有吸附性,循环伏安图和直流极谱对数分析结果表明电极反应是不可逆的,讨论了还原机理。  相似文献   

9.
环丙沙星的极谱测定及电化学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珍稀濒危鸟类褐马鸡mtDNA的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改进的SDS裂解、氯仿∶异戊醇抽提的方法提取了褐马鸡肌肉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的方法特异性扩增了褐马鸡线粒体(mtDNA)控制区(D-loop)全序列片段,PCR产物经凝胶回收纯化后与载体pGEM-TEasy相连,然后转化感受态细胞DH-5α,在含X-gal、IPTG的氨苄LB平板上筛选阳性克隆,重组质粒经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对目的片段进行测序.结果表明,经PCR特异性扩增出的褐马鸡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碱基数为1 237 bp,用Blast程序进行检索比较表明此扩增序列与GeneBank中发表的褐马鸡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同源性高达99%,且具有鸟类线粒体的标志性序列.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矿物元素含量与褐马鸡生长发育及生存环境的关系,用ICP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了成年褐马鸡不同组织中K、Fe、Cu、Zn、Mn、Mo、Ni、Cr、Pb、Cd等十种矿物元素的含量,并对十种元素在褐马鸡不同组织中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Fe、Cu、Mn、Mo、Ni、Cr在脾脏中蓄积最高,Zn、Pb、Cd则在心脏中含量最高。Fe、K、Zn、Cu、Mn在组织器官中含量较高,而Mo、Ni、Cr、Pb、Cd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2.
山西五鹿山地区褐马鸡集群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1997和 1998年冬季对山西南部五鹿山地区褐马鸡的集群行为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生境类型中 ,褐马鸡集群倾向略有不同 .群体大小在不同的生境中没有显著差异(Kruskal Wallis检验 ,χ2 =2 .2 7,p =0 .32 0 9,n =2 8) .褐马鸡的集群大小存在着月份间的差异 .对集群大小与月温度的相关分析表明 ,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r =- 0 .8399,p <0 0 5) .通过对五鹿山地区和芦芽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的群体大小的比较 ,发现存在显著差异(Mann WhitneyU检验 ,Z =- 3 3959,p =0 0 0 7,n =4 1) ,可能与这 2个地区捕食压力和食物特征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3.
山西灵空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太岳山脉中段,近二百年来没有褐马鸡分布的记载和报道,2005年首次发现褐马鸡在此栖息.灵空山褐马鸡地理种群的来源和遗传背景的研究尚属空白.文章采用线粒体DNA分子标记技术,对灵空山褐马鸡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结果 显示:4只个体均获得长度为1238 bp的mtDN...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和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对成年褐马鸡卵壳、羽毛和机体不同器官中Fe、K、Zn、Mn、Cu、Ni、Cr、Mo、Pb、Cd等10种矿物元素进行了测定。应用两个独立样本检验的方法进行了元素含量的差异分析,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了两变量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褐马鸡卵壳、羽毛中10种矿物元素的含量与机体器官中的含量无显著差异,卵壳、羽毛内矿物元素的含量与机体大多数器官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并且绝大部分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通过测定褐马鸡卵壳、羽毛中的矿物元素含量,可以用来评估和掌握野生褐马鸡种群的营养、生理、繁育和生态环境的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15.
1988年-1990年的冬季,在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豹猫的数量及其危害褐马鸡的严重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查明豹猫主要分布于低山带、中山带和中高山带,分别各占种群数量总数的30.7%,42.1%和27.2%,指出其种群密度每百公顷遇见数为0.031头,对褐马鸡成、幼鸡的危害季节在5-7月;褐马鸡老弱病残者遭受豹猫危害在冬季降雪后甚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翁国震 《科技资讯》2007,(9):199-200
本文从WCDMA终端耗电性能的重要性入手,归纳了目前几种降低WCDMA终端功耗的方法及技术,阐述目前最通用的降低发射功耗的方法,着重分析了几种方法的可行性及注意事项,并对进一步提高终端耗电性能提出了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7.
昊至康  许维枢 《贵州科学》1991,9(3):215-219
白冠长尾雉(Syrmalicus reevesii)是中国的特有种、现今分布仅限于中国中部的山地,约当北纬26°~34°,东经104°~117°之间,是典型的东洋界物种。垂直分布的高度为海拔200~2,600m,海拔1,000m左右为最适宜的栖息范围。白冠长尾雉是典型的林栖鸟类,栖息的生境为亚热带常绿林和常绿、落叶混交林。典型栖息地的种群密度每平方公里为6只左右。  相似文献   

18.
聚乳酸(PLA)材料极易脆性断裂,为了提高其韧性,采用片状纳米级蒙脱土颗粒与医用级聚酰胺弹性体(PAE)对PLA进行共混改性。测试并分析了不同混合比例条件下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通过SEM、DSC对材料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得到的三元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其中当纳米蒙脱土含量为2.5%、PAE含量为10%、PLA含量为87.5%时,材料的韧性更好,综合力学性能最佳。纳米蒙脱土及PAE的含量对体系的分散形态均有影响:当纳米蒙脱土含量为2.5%时,其在聚合物中能够均匀分散,含量继续增加时易出现团聚现象;当纳米蒙脱土含量为2.5%、PAE含量为20%时,相与相之间界面较为模糊,形成了一定厚度的界面过渡层。纳米蒙脱土被引入聚合物体系后起到成核作用,提高了PLA的结晶度,从而有利于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再引进是拯救濒危物种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保护和提高黑颈长尾雉野外种群数量,2003年6月,在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再引进.通过直接观察法,结合调查访问,对再引进黑颈长尾雉种群扩散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扩散呈辐射状,在半年时间里扩散最远的距离(直线)为4.80km,最近距离为0.11km;扩散的面积为395.28hm^2.最后探讨了影响再引进黑颈长尾雉扩散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