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比较领有名词移位的两个句式(保留宾语的被动句和领主属宾句)的动词,分析其动词在语法和语义上的相似性。在语法层面,单及物动词和双及物动词可进入保留宾语的被动句;潜及物动词进入领主属宾句。在语义层面,两个句式的动词都多为拂义动词,且与名词主语关系密切,动词所产生的事件对主语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比较领有名词移位的两个句式(保留宾语的被动句和领主属宾句)的动词,分析其动词在语法和语义上的相似性.在语法层面,单及物动词和双及物动词可进入保留宾语的被动句;潜及物动词进入领主属宾句.在语义层面,两个句式的动词都多为拂义动词,且与名词主语关系密切,动词所产生的事件对主语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剑南 《科技信息》2007,(20):233-233
在英语的语法体系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语法现象,就是一个被定语从句所修饰的名词在句中作主语、宾语、表语、介词宾语时,我们可以把该名词(先行词)加引导词转化成一个wh-型的名词性的关系代词或副词,从而原句中从句的类别会发生变化,即可以把一个被定语从句所修饰的名词连同其后的引导词加从句转化成为wh-型名词性关系从句。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主语或宾语,会丧失本身的一些语法特点,而取得名词的一些语法特点。“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把这种名词化的动词、形容词叫做“名物化用法”。另外有些文章把这种临时“变性”叫做“事物化”或“名词化”——不管哪种叫法,总是承认动词或形容词一充当了主语或宾语,就取得了名词的语法特点。但是这种名词化的动词、形容词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它们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而临时“变性”的结果。因此与其说名词,动词的名物化用法(或“事物化”、“名词化”的用法),还不如说句子的主、宾语位置能使非名词的词具有名词的性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在句子中起名词作用的句子叫名词从句(Noun Clauses)。名词从句的功能相当于名词词组,它在复合句中能担任主语、宾语、表语、同位语、介词宾语等,因此根据它在句中不同的语法功能,名词从句又可分别称为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  相似文献   

6.
“能愿动词 (状 )动( 宾)( 补)”是《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以下简称《提要》)动词短语的结构类型之一。如何理解这一短语的结构关系,关键在能愿动词。关于能愿动词的性质和句法功能,历来众说纷纭,迄今意见仍未能取得一致。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四种: 一、把能愿动词看作是主要动词,在句子里作谓语;能愿动词后头的动词或者形容词是它的宾语。简称宾语说。(《语法和语法教学》,1956年5月第一版,第131页。) 二、认为能愿动词是动词的一个附类,经常放在动同或者形容词的前边,并同它一起组  相似文献   

7.
在科技英语中,以which及“介词+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从表达的形式来看,有多种类型:有的从句和所修饰的词之间没有逗号分开,有的有逗号分开;关系代词which在从句中可作主语、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有时还可作表语;有的定语从句和所修饰的词之间还可以被另一作定语的介词短语或动词谓语及其他成分隔开的;which前的介词可以是简单介词,也可以是短语介词,还可以是“名词(或代词)+of+which ”引导的;等  相似文献   

8.
以德语为三语的学习者在进行德语表达时,谓语、宾语、表语及状语在句中的位置都会受到来自先前习得的二语——英语句法的迁移影响。英语语法中没有对动词位置的明确规定,位于句首的通常是主语,状语一般位于句尾;而在德语语法中,动词有固定的占位,位于句首的除了主语,还可能是宾语、表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句中状语的位置也十分灵活。在以德语为三语的习得过程中,应注重语际比较,以促进来自二语(英语)的正迁移,减少负迁移。  相似文献   

9.
“是”的多种词性和多种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语中“是”一个广使用频率很高,相法也相当复杂的词。就其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来判断,“是”可以是形容词、副词、助词,也可以是代词、动词,还可以构成连词,可以作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状语,也可以作句子的辅助成分和型结连接成分。分清“是”的多种词性和多种功能。对理解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兼类词和句构,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非谓语动词用法区别的教学体会聂有昌非谓语动词,顾名思义就是不能单独作谓语的动词。它分为三类:分词、动名词和动词不定式。分词兼有动词、副词和形容词的特征,可以有自己的宾语和状语。分词和其宾语或状语一起构成分词短语,在句中可作定语、表语、宾语补足语和状语...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中,动名词和不定式作动词宾语这一语法现象已众所周知,而且张口动笔无处不用。但是,对于二者作动词宾语所表示的不同概念及其他种种区别,不少学生模糊不清。所以,本文试图从结构上对此进行细致的剖析,以显示二者作动词宾语在语义和用法上的重要区别。从而揭示不同的搭配表示不同的语法和词汇意义的规律。 可带动名词和不定式作宾语的动词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只能跟动名词作宾语。第二类只能跟不定式作宾语。第三类既用动名词作宾语,也能用不定式作宾语。关于第一、二类动词的范围与用法比较而言较为单一,容易掌握。因此无需费笔墨。现仅就第三类动词跟动名词和不定式作宾语的区别加以分析和比较。 我们知道,同是一个谓语动词,为了表示不同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现象,就需要用不同的结构作宾语。用动名词和不定式作同一动词的宾语有哪些区别呢?  相似文献   

12.
双宾语句是动词谓语句的下位类型之一。纵览语法探索的历史,关于这一语法现象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目前还存在一些分歧。总结前贤时哲的研究成果发现,研究现代汉语双宾语句可以从形式入手,通过句法结构来探索句子内部的语义关系,将双宾语句认定为一个动词加上两个宾语后构成的句子。  相似文献   

13.
《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将名词宾语分为14类,第14类实际上是"杂烩"。《动词大词典》采用格语法的理论来分析这一问题,分析出汉语的格关系共22种,比较全面系统。但是,因为汉语谓宾关系①复杂,《动词大词典》仍存在不足和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4.
以藏族格言作为输入语料,用藏文CRF自动分词系统将文本自动分词后,利用语料分析软件,统计和分析文本中的方位词词性和词频.在词汇语境共现中筛选方位词单独作语法成分的具体实例,进一步分析方位词的语义特点、句法功能及搭配情况.通过分析发现,方位词在句法中,其语义包括定性和泛性两种,承担了普通名词(nn)、不及物动词(vi)、及物动词(vt)、时间名词(nt)等语法成分,在作名词时主要强调地点义,而方向义并不明显.在句法功能中,可作主语、宾语、地点状语等.从搭配情况来看,它与位格、属格和从格助词搭配构成方位短语表示处所和范围,与动词搭配表示一定的趋向性,也作修饰动词的地点状语.  相似文献   

15.
形容词能否带宾语一直是语法学界的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从句法层面来看,层次分析法中动语宾语的成对出现是不可能允许形容词带宾语的;从语义层面看,经常用作形容词的词带了宾语以后明显地具有了动词的语义特征;从语法特征的角度来看,这些词带了宾语以后失去了形容词的语法特征,而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所以,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带了宾语后便是动词。  相似文献   

16.
有的古代汉语语法书把“属之昭奚恤”(语见《战国策·楚策》)解释为双宾语句。我认为“属之昭奚恤”应该是“动词 宾语 补语”的结构关系,把它解释为双宾语句是不够妥当的。为了便于问题的叙述,我们把“属之昭奚恤”的结构形式简称为“动之名”结构。在古汉语里,这种“动之名”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现代汉语的四种“一V”动词结构进行了讨论,并主要分析了第一种类型的使用频率、范围,“一”和动词的结合程度,“一V”短语为何是粘着短语,“一V”短语作句子成分,“一V”短语作谓语构成的句子在复句中作分句的关系,以及在这一短语中“一”和动词的语义、功能等。  相似文献   

18.
在《论衡》一书中,“之”字一共出现了5108次,主要为动词、代词、助词和固定用法等几类。从“之”的语法功能来看,带“之”的结构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谓语等,还可作复句的分句,表转折、原因或条件等。此外,“之”字还可以作为语气词、衬音助词等使用。  相似文献   

19.
先界定了带小句宾语的句子的结构表达式,接着分析了带小句宾语的动词情况,把带小句宾语的动词分为五组,并从认知的角度指出这五种分类大致是由“行域”到“知域”再到“言域”,是由身体感官上的动作到心理活动再到口头表达,这是一种隐喻的方式。同时指出,动词和小句宾语之间的距离实际上也反映了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被动标记、句法成分及其语义角色三个方面来揭示金平傣语被动句的特点,发现被动标记tsn和haw的使用频率取决于它们的语法化程度,语用分工取决于语法化的语义基础,主语的语义角色是“广义受事”,它与动词后的宾语共同承担“受事”这一语义角色,各句法成分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与被动句的“强影响性”句式义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