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在灿烂甲酚兰吸附修饰铂电极和在澳邻苯三酚红内层吸附、灿烂甲酚兰外层修饰铂电极上血红蛋白的电化学还原和氧化过程。首次发现并报道了修饰层中的澳邻苯三酚红能促进血红蛋白的不可逆电化学氧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Pt及其修饰电极对丙三醇氧化的电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和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了丙三醇在Pt电极和以Sb,S吸附原子修饰的Pt(Pt/Sbad和Pt/Ssd)电极上的吸附和氧化过程。结果表明丙三醇的氧化与电极表面氧物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Pt电极表面Sb吸附原子能在较低的电位下吸附氧,可显著提高丙三醇电催化氧化活性,与Pt电极相比较,Sb吸附原子修饰的Pt电极使丙三醇氧化的峰电位负移了0.14V,相反,Pt电极表面S吸附原子的氧化合消耗表面氧物种,几乎完全抑制了丙三醇的电氧化。本文还从表面质量变化提供了吸附原子电催化作用的新数据。  相似文献   

3.
邻苯三酚自氧化法适于测定SOD活性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了Cu-ZnSOD(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根据天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部位结构设计、合成的一些模型化合物(the models of SOD,MSOD)活性。测试结果表明:Cu-ZnSOD和含Cu(Ⅱ)、Fe(Ⅲ)、Mn(Ⅱ、Ⅲ的SOD模型化合物随浓度升高,有的对邻苯三酚氧化表现为负抑制(即促进邻苯三酚氧化);另一部分化合物在较低浓度表现为抑制,较高浓度表现为负抑制的交替变化;或抑制率的无规则变化。本文对出现负抑制的内在根源进行了探讨,鉴于邻苯三酚自氧化的复杂反应机理;含Cu(Ⅱ)、Fe(Ⅲ)、Mn(Ⅱ、Ⅲ)SOD模型化合物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和Fenton反应催化活性,及MSOD中金属离子的Lewis酸性,不宜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SOD活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建立 SOD 活性测定的极谱氧电极法,同时比较了邻苯三酚和肾上腺素自氧化系统的工作条件和优缺点,结果提示,肾上腺素自氧化系统的最适条件为:30℃,0.1mol/LpH10.3碳酸缓冲液4.0ml,0.05mol/L 肾上腺素30μl,SOD 在0-0.8μg 间与产氧量成线性关系;邻苯三酚系统的工作条件与文献报道一致.实验发现肾上腺素系统灵敏度较高,但线性范围小,重复性与邻苯三酚系统一致.本文还应用极谱氧电极法筛选抗氧化天然活性物质,在若干动物、植物及酵母中进行了SOD 活性测定,证明该法简便、快速、灵敏。  相似文献   

5.
二氢杨梅素在食品中的抗氧化作用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在食品中的抗氧化作用,比较了二氢杨梅素、TBHQ(叔丁基对苯二酚,Tertiary butylhydroquinone)、维生素C(Vc)在NaCIO氧化邻苯三酚红(pyrogallol red,PR)体系中的抗氧化活性;比较了二氢杨梅素、TBHQ在油脂和糕点的氧化过程中的抗氧化活性;研究了二氢杨梅素在12个月内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邻苯三酚红体系中,二氢杨梅素的抗氧化效果优于TBHQ,与Vc相近,在油脂和糕点的氧化过程中,具有与TBHQ相近的抗氧化效果;二氢杨梅素在12个月内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电化学方法在铂基体上制备铂、锡共修饰聚吡咯修饰电极,以提高对有机小分子的电催化氧化.对其制备条件及电化学性质进行了讨论,并用于甲醇的电催化氧化,循环伏安及放电实验表明具有较好的电催化活性,比裸铂电极上的电流峰高近30倍.进而探讨了甲醇在该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机理,认为电催化活性的提高是由于Sn在电极表面的吸附和在PPy膜中的嵌入,吸附活性氧,减少铂电极表面的中毒.  相似文献   

7.
在pH=6.69的PBS中灿烂甲酚蓝的循环伏安图上(扫描电位区间为-0.5V~0.5V)有一对氧化还原峰,峰电位分别为Ep.a=-0.24V和Ep.c=-0.35V。当扫描电位上限增至1.0V时,灿烂甲酚蓝发生电氧化聚合,最后在石墨碳电极上形成稳定的聚合物膜。该修饰膜电极的循环伏安图上亦有一对氧化还原峰,但峰电位分别正移至Ep.a=-0.050V和Ep.c=-0.125V,说明该聚合物不同于单体。同时该氧化峰,Ip.a与v^1/2成正比,说明电荷在膜中的传递为扩散控制。实验表明,亚硝酸盐能够在聚灿烂甲酚蓝膜修饰电极上被催化还原,黄嘌呤能够在聚灿烂甲酚蓝膜修饰电极上被催化氧化,且催化峰电流分别与亚硝酸根和黄嘌呤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可用于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8.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原位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研究了Pt电极表面不可逆吸附Sb原子的电化学特性以及Pt电极上Sb吸附原子对0.1mol·L-1H2SO4溶液中甲酸电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扫描电位的上限Eu≤0.50V(vs.SCE)时,Sbad可以稳定地吸附在Pt电极表面,饱和覆盖度为0.34;Pt电极表面Sb吸附原子能在较低的电位下吸附氧,可显著提高甲酸电催化氧化活性.与Pt电极相比较,Sb饱和吸附原子修饰的Pt电极使甲酸氧化的峰电流增加了近5倍.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富含苯并咪唑配体的Cu(Ⅱ),Fe(Ⅲ),Mn(Ⅱ)和Ni(Ⅱ)的单核配合物,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摩尔电导等表征.研究了以邻苯三酚为底物各配合物的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4种配合物催化邻苯三酚氧化都符合米氏方程曲线,且催化活性都随pH值的升高而增加.通过电喷雾质谱证实,邻苯三酚首先被氧化成邻位醌,进一步生成红倍酚.  相似文献   

10.
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抑制法,对口服中华猕猴桃浓缩果汁家兔血液红细胞的邻苯三酚自氧化抑制效应的试验表明,按50kg体重人体,每日食用0.5kg果汁剂量,持续5周服用中华猕猴桃浓缩果汁的家免,其血液红细胞邻苯三酚自氧化反应抑制率明显升高。与服用前正常值73.7%对比,1—5周依次为129.1%,153.1%,133.4%,154.9%和150.8%。停服果汁2周和4周的测定值为111.8%和114.8%。结果提示,口服中华猕猴桃浓缩果汁有明显增强家兔血液红细胞的邻苯三酚自氧化抑制效应,抑制率比正常值提高1倍。猕猴桃果汁与同等剂量试剂抗坏血酸平行抑制试验结果,猕猴桃果汁的自氧化抑制率较试剂抗坏血酸高2个剂量级。  相似文献   

11.
四种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邻苯三酚自氧化法(420nm法)与邻苯三酚/DTT终止法测定SOD酶活力,结果基本一致,其转换系数(CC)为1.03;改进的邻苯三酚自氧化法(325nm法)、微量邻苯三酚/Vc终止法测定SOD酶活力与420nm法差别较大,其转换系数分别为2.51、5.51.在测定SOD酶活力时,可根据不同的测定方法采用转换系数进行校正;实验表明:终止剂维生素C(Vc)和二硫苏糖醇(DTT)对SOD酶活力的测定无影响;325nm法与Vc法灵敏度较高,可用于SOD活力较低的样品.  相似文献   

12.
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和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了碱性介质中正丙醇在Pt电极和以Sb,S吸附原子修饰的Pt(Pt/Sbad和Pt/Sad)电极上电催化氧化过程。结果表明正丙醇的氧化与溶液酸碱性关系密切。酸性介质中正丙醇在Pt电极上的CV曲线有两个正向氧化峰,而碱性介质中只有一个正向氧化峰,第二个氧化峰的消失可能是由于碱性介质中电极钝化引起的。与Pt电极相比较,饱和Sb吸附原子修饰的Pt电极使碱性介质中正丙醇氧化的峰电位负移了0.10V,峰电流增加了2.2倍,表现出显著的电催化活性。相反,Pt电极表面S吸附原子抑制了正丙醇的电氧化。还从表面质量变化提供了吸附原子电催化作用的新数据。  相似文献   

13.
银杏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超氧化物歧化酶邻苯三酚测活法的影响因素,如缓冲溶液组成和浓度、pH值、EDTA用量等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比较邻苯三酚自氧化反应速率、线性回归方程的线性相关性和线性区间筛选出最佳条件,并根据优化的实验条件对银杏叶SOD提取液进行了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和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了1.3-丁二醇(1.3-BDL)-丁二醇(1.3-BDL)在Pt和以Sb原子修饰的Pt/Sbad电极上的吸附和氧化过程,结果表明1.3-丁二醇的氧化与电极表面氧物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Pt电极表面吸附Sb原子后能在较低的电位下吸附氧,可显著提高1.3-丁二醇电催化氧化活性,与Pt电极相比较,1.3-丁二醇在Pt/Sbad电极上氧化的峰电位负移了0.25V,峰电流增加了近1倍。本文从表面质量变化提供了吸附原子电催化作用的新数据。  相似文献   

15.
用邻苯三酚在碱性条件下自氧化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处理人红细胞膜导致膜蛋白交联形成高分子聚合物(HMP).用一定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预处理红细胞膜,HMP明显减少.用巯基抑制剂N-乙基马来酰胺(NEM)预处理红细胞膜,则HMP几乎消失.用特异性标记巯基的荧光探针N-(3-芘)马来酰胺(N-[3-P]NEM)来研究经不同浓度邻苯三酚处理的红细胞膜的荧光强度.结果表明,随着邻苯三酚浓度增高,荧光强度相应降低.上述结果提示,O_2~-可能主要是通过氧化巯基导致膜蛋白交联并形成HMP.  相似文献   

16.
用邻苯三酚在碱性条件下自氧化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_~-)处理人红细胞膜导致膜蛋白交联形成高分子聚合物(HMP)。用一定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预处理红细胞膜,HMP明显减少。用巯基抑制剂N-乙基马来酰胺(NEM)预处理红细胞膜,则HMP几乎消失。用特异性标记巯基的荧光探针N-(3-芘)马来酰胺(N-[3-P]NEM)来研究经不同浓度邻苯三酚处理的红细胞膜的荧光强度。结果表明,随着邻苯三酚浓度增高,荧光强度相应降低。上述结果提示,O_2~-可能主要是通过氧化巯基导致膜蛋白交联并形成HMP。  相似文献   

17.
采用改进的邻苯三酚自氧化法研究了新型邻菲罗啉桥联多胺配体及其配合物对超氧阴离子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测试的所有配体及Cu2 、Zn2 、Ni2 、Co2 配合物都能使邻苯三酚自氧化速率降低,其中以配合物ZnLA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原位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研究了Pt电极表面不可逆吸附Sb原子的电化学特性以及Pt电极上Sb吸附原子对0.1mol·L-1H2SO4溶液中1,3 丁二醇(1,3 BDL)电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扫描电位的上限Eu≤0.50V(SCE)时,Sbad可以稳定地吸附在Pt电极表面,饱和覆盖度为0.34;通过控制电位扫描上限和扫描圈数可得到Sbad的不同覆盖度;Pt电极表面Sb吸附原子能在较低的电位下吸附氧,显著提高1,3 丁二醇电催化氧化活性.与Pt电极相比较,Sb饱和吸附原子修饰的Pt电极使1,3 丁二醇氧化的峰电位负移了0.25V,峰电流增加近1倍.该文从表面质量变化提供了吸附原子电催化作用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19.
首次以长光程薄层光谱电化学法研究了灿烂甲酚蓝的电还原反应,结果表明,在SnO_2镀膜玻璃电极上,灿烂甲酚蓝发生准可逆的双电子还原反应,测得其标准电极电势E~o=0.249V(vs.SCE),并根据电化学和光谱数据,推测了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0.1 mol L -1 H2SO4中乙二醇在Pt电极和以吸附原子修饰的Pt (Pt/Sbad和Pt/Sad)电极上的吸附和氧化过程. 结果表明, 乙二醇的氧化与电极表面氧物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Pt电极表面Sb吸附原子能在较低的电位下吸附氧,可显著提高乙二醇电催化氧化活性. 与Pt电极相比较, Sb吸附原子修饰的Pt电极使乙二醇氧化峰电位负移了0.20 V, 峰电流增加了近3 倍. 相反,Pt电极表面S吸附原子的氧化会消耗表面氧物种,几乎完全抑制了乙二醇的电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