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的相互交织、重合,使得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大量存在,民事诉讼程序与行政诉讼程序的不同,法院处理这类案件十分棘手。界定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的内涵是解决此问题的起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类型化研究;对于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的审理.司法实践中主要有分开审理、一并审理和分别审理的审理方式.现实处理中也存在立法的缺失、讼累等问题。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和在民事诉讼中解决行政附属是处理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的两种玲径.  相似文献   

2.
刑事犯罪引起的附带民事赔偿就其性质而言,与一般的民事侵权导致的民事赔偿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因前者是附带于刑事案件而启动的一种民事诉讼,导致其与一般的民事诉讼在起诉、受理、审判、执行等 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区别,而且这种区别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最终实现,侵害了刑事案件被害人(包括国家)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刑事司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又因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刑事附带民事赔偿问题的规定尚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司法实践中对此类问题的处理缺乏统一的标准,致使赔偿的实现进程步骤维艰,故对附带民事赔偿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巨大的实践意义。文章仅就赔偿的性质、范围、程序以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方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结合最高法院新近发布的司法解释中对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所作的有关规定,对建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成立的条件、范围和种类等相关问题,从理论上和审判实践上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具体分析与论述,建议尽快对行政诉论法进行修订,补充完善,以确立我国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4.
李家有 《科技信息》2011,(10):92-93
在我国现行的诉讼制度中,调解最常用于民事诉讼,并且是民事审判的一大原则,而在公法诉讼中却被限制使用。但是,在现实的行政审判中,却存在着大量通过法院协调结案的案件,这类案件以原告撤诉的方式出现,并且早已形成了一种法官和当事人心照不宣的,被社会所默许的行政诉讼"准调解"机制。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在使用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模式是先刑事后民事,民事附随于刑事。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民事部分执行难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出现,实务界不得不采取先民后刑和刑民分离这两种模式。可见,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模式并不是很完善,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鉴于此,在讨论他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模式,本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模式等的基础上本文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分成三种模式进行简要的介绍,论述,说明利弊。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依据、法律适用、证据转换、刑事事实认定对附带民事事实认定的拘束力等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试图为我国附带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提供理论上的一种革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精神损害赔偿应适用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认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把被害人的诉讼请求限制在物质损失之内,不利于准确地惩治犯罪,不能全面地维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而且与我国现行的民事立法也不相适应,不利于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因此,对精神损害予以补偿是我国司法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0个行政诉讼案例的实证分析,可以观察到我国行政诉讼对优势证据规则适用的大致状况。在行政诉讼中,优势证据的证明标准主要应适用在适用简易程序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行政裁决案件、行政机关采取临时保全措施的案件以及行政机关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强制措施的案件。  相似文献   

9.
事实推定不是民事诉讼所独有,在行政诉讼领域,由于具体行政行为种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证据确凿不应是行政诉讼审判实践中的唯一证明标准,不同种类的具体行政行为可以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这为行政诉讼中事实推定的运用提供了发展空间,即当行政诉讼案件事实不明时同样可以以事实推定的方式进行认定。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刑事立法禁止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对犯罪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要求赔偿,这既与宪法和民事立法相冲突,也给司法实践造成了矛盾与困惑.因此,探询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缺失,分析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的环境民事纠纷主要有行政处理和诉讼两种主要的解决机制。从现有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来看,这两种机制在解决环境民事纠纷方面尚存诸多亟待完善之处。只有明确环境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程序与诉讼的关系.并从程序的启动、程序的运行以及程序的终结等方面规范两种机制.使之有效衔接方能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司法实践中,如果当事人先申请行政复议,但复议机关不受理申复议请,在此情况下,当事人是否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以及可以把哪个行政机关作为被告提出行政诉讼?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行政公益诉讼作为维护公益的一种途径,在西方国家已广泛采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政府的行政行为发挥监督作用。我国行政法研究起步较晚,很多制度还不完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更是新鲜事物,但它的巨大社会作用已经成为共识,因此建立我国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提起民事诉讼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通过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概念的认识,对外国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的立法研究、剖析,比较出我国可以根据中国国情和诉讼一般理论为基础,予以适当借鉴外国的做法。对我国的民事诉讼中的检察监督制度及相关立法应给予充分肯定。进而指出对现行的民事诉讼中的检察监督制度必须改善的必要性,得出民事检察监督制度要日趋加强、完善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我国的民事诉讼费用制度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现行讼费规则体现了对当事人诉权的进一步保障,促进了法院司法功能的全面发挥,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但是,将诉讼费用制定权收归人大及其常委会,树立诉讼费用规则适时调整理念,扩大司法救助的范围等,仍是今后诉讼费用制度完善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两个被法院裁定不予受理的案例完全符合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法定立案条件的规定却未获立案有其潜在原因。这不仅由于相关实体立法不完善,而且是民事诉讼司法机制的遗憾。法院立案职能部门应转变诉权观念,正确认识立案审查法律性质,放低民事诉讼司法救济的准入门槛,使中国百姓的诉权能得到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7.
自从我国公民在法律层面上获得在行政权力作用影响下的司法救济权利以来,已有20多年。那么,考查我国司法权力对行政监督的发展轨迹,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以对今后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更加科学理性,在保障公民权益和利于行政权力有效运行的路上顺利前行,成为法治行政健康发展的必须。通过两届政府十年十次最高人民法院对行政诉讼活动的总结性描述的考查分析,明显看出我国对行政诉讼的重视增强了;同时也明显看出行政诉讼在各种阻碍因素中行进的艰辛。有鉴于此,我国行政诉讼的未来发展,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法治方向。其次,行政诉讼的健康发展,也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最后,在遵循司法监督行政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的同时,必须正视我国共产党执政的特殊国情。  相似文献   

18.
判例制度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条件,这些条件的成就必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案例”在审判实践中发挥着类似于判例的作用,这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向判例制度发展的法律现象。  相似文献   

19.
陈军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0):52-54
目前,司法实践中行政诉讼呈现出困境状态,这与行政诉讼目的定位不准确有关。由于法院行使司法权的本质决定了行政诉讼的目的在于解决利益之争,因此应将行政诉讼的目的定位为解决行政争议。这一定位将有助于解决目前行政诉讼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由于我国公安机关肩负治安管理和刑事侦查的双重职能,现实中常常难以界分公安机关某行为是治安管理行为还是刑事侦查行为。现行法律框架下刑事侦查不受司法审查,如何控制刑事侦查权是我国司法实践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刑事侦查权本质上属于行政权,应当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对刑事侦查行为采行政诉讼具有现实可行性,不失为控制刑事侦查权的一个有益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