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古代众多民族的文化瑰宝,已有两千七百余年的历史。铜鼓是权力与财富象征的重器,是沟通人神的祭器,类似于古代中原的铜鼎。铜鼓又是娱神娱人的乐器,还是指挥军阵的响器……可以说,铜鼓是名副其实的"大器"。20世纪后半叶,植根于农耕文化的铜鼓日渐式微。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开始复兴,铜鼓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也提上议事日程。在此种背景下,该书的作者万辅彬以"铜鼓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为题,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获得立项。  相似文献   

2.
壮族铜鼓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壮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积淀了独特的铜鼓文化。此文化始于2600多年前的句町时代,融入了壮族的三元宇宙观念和万物分公母的哲学思维,成为壮族祖宗基业的标志及后代命脉所出、精神所在的心灵圣殿,并作为该民族的制胜法宝及族群寻根的信物,一直传承至今。应该讲铜鼓是壮民族族群记忆的载体,故有“读懂铜鼓、就读懂了壮族”之说。  相似文献   

3.
铜鼓以及铜鼓文化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然而在今天,这记载了中国南方众多少数民族兴衰成败的铜鼓以及铜鼓文化却面临着很多严峻的问题,遭遇着生存的危机.认识到保护和发展铜鼓文化的重要性是必要的,我们更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使铜鼓文化的辉煌得以重现.  相似文献   

4.
铜鼓以及铜鼓文化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然而在今天,这记载了中国南方众多少数民族兴襄成败的铜鼓以及铜鼓文化却面临着很多严峻的问题,遭遇着生存的危机.认识到保护和发展铜鼓文化的重要性是必要的,我们更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使铜鼓文化的辉煌得以重现。  相似文献   

5.
古代铜鼓在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形制纹饰、社会文化功能随着时代、地域、使用族群的变化而演变,铸造技术亦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变革。该文结合文献资料,从铜鼓的铸造工艺、材质及铅同位素比值角度归纳分析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灵山型、北流型、遵义型、西盟型、麻江型铜鼓的铸造技术特征,梳理了铜鼓在滥觞期、成熟期、发展期、普及期四个发展阶段中铸造技术的演变情况。综合来看,各类型铜鼓以泥范块范法及失蜡法为铸造方法,在铜鼓体量、壁厚、垫片设置、合金配比、纹饰制作方式、浇注系统设置等上存在技术要素演变,铜鼓社会文化功能也有相对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铜鼓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铜鼓客家的民俗民风及文化变迁。其艺术特征非常鲜明:其歌词在章法结构上以四句和五句为主,句法上多七言句式;修辞手法多运用比兴手法。其音乐形态特征也很突出:五声音阶调式,多为徵调式,曲式结构多为二句体或四句体。  相似文献   

7.
用国际视野对越南东山铜鼓和东山文化重新考察 ,可以看出 ,东山铜鼓以其强烈的地域特色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作为铜鼓文化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参与铜鼓分类是无可置疑的。  相似文献   

8.
用人类学变迁理论来阐述铜鼓社会功能的变化,及铜鼓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赋予的使命和意义,展示了铜鼓文化旺盛的生命力。说明历史上社会的变迁使铜鼓的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嬗变。  相似文献   

9.
从山水与人文的视角,对文山壮族稻作文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梳理。认为文山独特的山水是孕育稻作文化的天然土壤和温床,这里的“那文化”是作为稻作文明历史遗迹的语言体现;具体分析了文山壮族稻作文化的几种表现形态:花街节、铜鼓、三种原始的祭祀方式、独特的干栏式建筑以及婚丧、禁忌、礼俗,解读了其背后所蕴涵的稻作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10.
铜鼓是人类步入青铜时代的产物,云南文山是铜鼓的起源地之一。对当地壮族的铜鼓文化及其铜鼓制作工艺进行仔细研究,并通过实践复制出铜鼓,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同时为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服务,是一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及应用前景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