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阴离子聚合方法,自制的双锂引发剂,环己烷为溶剂,两步法合成出线型三嵌段共聚物:苯乙烯异戊二烯无规共聚物-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物-苯乙烯异戊二烯无规共聚物(PSI-PIB-PSI)。采用1H-NMR研究了微观结构及共聚组成,透射电镜(TEM)观察了聚合物的形态,动态粘弹性仪(DMTA)对热机械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四氢呋喃与活性中心锂的物质的量比(R值)为60时,可实现异戊二烯-苯乙烯(I-S)的无规共聚;TEM图表明聚合物PSI-PIB-PSI为两相结构,且随着苯乙烯(St)的含量的增加,相分离现象明显;当PIB/PSI的嵌段质量比为1/2,苯乙烯的质量分数为27%~28%时,该线型三嵌段共聚物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少量丙二腈对稳定自由基(TEMPO)存在下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无规共聚的影响,发现丙二腈对于该共聚体系具有明显的加速效果.丙二腈与TEMPO的摩尔比在2.5:1时加速效果最好,在125℃下聚合30min转化率可达93%.共聚产物分子量随转化率增大而增大,分子量分布较窄(1.1~1.5).聚合速率随St在单体中的比例提高而减小.在MMA的单体比例较大时仍能得到分散性小的共聚物.  相似文献   

3.
为制备聚丙烯纤雄改性用的添加剂,考虑在聚苯乙烯上接枝极性官能团。采用了苯乙烯与丙烯酸系单体水相悬浮共聚的方法在其分子链上引入羧酸根。通过控制引发刑的添加量以控制聚合产物相时分子质量及分布,以满足纤维改性的使用。并通过采用傅立叶红外(FTIR)谱图中羰基在波数1740~1720cm^-1处的特征峰和苯环在1600cm^-1处的峰高比对丙烯酸类单体在共聚物中的含量进行测算。结果证实中和度对共聚比的影响较大,丙烯酸和丙烯酸酯类单体的共聚比与投料比接近。  相似文献   

4.
以丙炔酸甲酯(MP)、二乙胺和甲醇为反应物,合成了反式-βN,N二乙基氨基丙烯酸甲酯、α和反式β-甲氧基丙烯酸甲酯,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物配比,催化剂等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并对上述3种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聚合研究。结果表明,反式-βN,N二乙基氨基丙烯酸甲酯产率可以达到70%;α和反式β-甲氧基丙烯酸甲酯混合物的产率可达80%,且物质的量比接近1∶1;β-取代丙烯酸甲酯聚合困难,而α-甲氧基丙烯酸甲酯仅能与苯乙烯自由基共聚,且聚合产物中苯乙烯单元含量更高。  相似文献   

5.
以“Cr~(2+)+BPO”体系,在0~40℃下,引发了一系列烯类单体的聚合。该体系引发的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对单体结构有如下的选择性:α-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在不高于30℃时能进行活性自由基聚合;其它烯类单体,如丙烯酰胺、丙烯腈、苯乙烯以及α-碳原子上不带甲基的丙烯酸酯类单体,均不能进行;而丙烯酸和α-甲基苯乙烯则不能被引发聚合。当温度高于30℃时,α-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只能进行一般的自由基聚合。根据聚合结果,讨论了该体系引发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的机理。利用“Cr~(2+)+BPO”体系,使MMA与丙烯腈进行嵌段共聚,共聚产物经分离,得到了较纯的嵌段共聚物,并予以表征。采用ESR和可见光谱,探讨了“Cr~(2+)+BPO”体系陈化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苯乙烯的原子转移悬浮聚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氯化苄为引发剂 ,氯化亚铜为催化剂 ,2 ,2′-联吡啶为配体 ,采用开放体系 ,外加搅拌 ,氮气保护下 ,初步研究了苯乙烯在 95℃ ,水为分散相的原子转移悬浮聚合 .结果表明转化率随反应时间变化平稳 ,分子量随转化率基本呈线性增加 ,分子量分布随转化率变窄 ,且分布比一般的自由基聚合窄 (分布指数可达 1 .63 ) .动力学研究表明聚合反应对单体浓度为一级动力学关系 ,经计算 ,聚合体系的活性自由基浓度为 1 .1 8× 1 0 - 8mol/L.为了进一步验证原子转移悬浮聚合的可控性 ,还进行了相同温度下的苯乙烯悬浮热聚合 ,结果与相同时间的原子转移悬浮聚合相比 ,转化率高 (分别为 3 8.5 %和 2 8.1 % ) ,分子量大 (分别为 7764 2和 45 670 ) ,分子量分布宽 (分别为3 .0 2和 1 .67) ,进一步说明了在原子转移催化剂存在下的苯乙烯悬浮聚合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控性 .  相似文献   

7.
以碘仿为链转移剂,AIBN为引发剂,进行苯乙烯和马来酸酐的共聚合研究。首先研究了苯乙烯与马来酸酐投料比(物质的量比)为1∶1的聚合体系,发现体系具有活性自由基聚合特征。然后通过"分步法"和"一锅法"研究了投料比为5∶1的聚合体系,发现体系也具有活性聚合特征,聚合得到了具有苯乙烯链段和苯乙烯与马来酸酐交替共聚链段的嵌段共聚物[PS-b-Poly(St-co-MA)],产物结构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和1H-NMR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乙醇作溶剂,考察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聚合时间、聚合温度、引发剂类型对N-对甲苯基马来酰亚胺与苯乙烯的共聚活性的影响,得到最佳聚合条件。通过GPC分析,测得共聚物分子量。通过红外、核磁共振的拼命测定,证明N-对甲苯基马来酰亚胺与苯乙烯聚合时能有效地打开双键,聚合按交替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9.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SMAA),得率为92%左右。由Kelen-Tudos法求得苯乙烯(St)与甲基丙烯酸(MAA)在80℃进行共聚反应的竞聚率为γ_(St)=0.305,γ_(MAA)=0.600。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配方。经FT-IR、DSC、元素分析、化学滴定、GPC等表征,证实了所合成的产物为透明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无规共聚物。研究表明,SMAA的耐热性比PS好得多,其玻璃化温度随共聚物中MAA含量增加而增大,活化能为166.3kJ/mol。共聚物的加工性能良好,力学性能比PS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四氢呋喃(THF)为极性添加剂,环己烷为溶剂,四氯化硅为偶联剂,合成了α-甲基苯乙烯(Ⅰ)与丁二烯(Ⅱ)星形共聚物。综合考虑了[THF]对聚合速度、平衡转化率及聚合物结构的影响。在Ⅰ段及Ⅱ段聚合时,分别选择[THF]为0.5M和0.05M。20℃下,Ⅰ的初始浓度为4.0M,转化率为~70%,平衡后加入少量苯乙烯单体共聚可使Ⅰ的转化率提高到80%。对所得星形共聚物用光谱、DSC及电镜等方法进行了鉴定。聚α-甲基苯乙烯段的玻璃化温度达150℃左右。  相似文献   

11.
以无溶剂法制备不同环氧值的环氧大豆油(ESO),以丙烯酸作为开环试剂合成大豆油丙烯酸酯(AESO).将质量比为5%、10%、15%、20%的AESO分别与不饱和聚酯树脂制备增韧材料.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计、热重分析、拉伸与冲击强度测试对产物的结构与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大豆油在固化体系中含量的增加,固化物的玻璃化温度和拉伸强度降低,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提高,显示出大豆油对不饱和聚酯体系起到了较好的增韧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具有f 轨道的稀土金属催化剂进行丁二烯(Bd)与苯乙烯(St)嵌段共聚得到丁苯共聚物。利用FTIR ,1H NMR和13C-NMR和TEM分别对萃取均聚物后的共聚物进行微观结构、共聚物组成和微观形态的表征,利用GPC双检测(RI,UV)表征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以及组成分布。实验结果表明:该共聚物为丁二烯与苯乙烯的嵌段共聚物,丁二烯结构单元中顺-1,4摩尔分数为97.0%,苯乙烯结合量为21.8% (摩尔分数)。共聚物中聚丁二烯(PB)链段与聚苯乙烯 (PS)链段形成了微观相分离结构。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固体碱催化剂MgO/ZrO2,并以此催化大豆油与甲醇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考察MgO含量和催化剂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以及优化酯交换反应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MgO质量分数为15%、焙烧温度700℃、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60℃,醇油物质的量比12∶1和催化剂用量为大豆油质量的3%的条件下,生物柴油的产率可以达到82%以上。该催化剂对酯交换反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以自制固体酸催化剂ZnCl2/膨润土催化大豆油制备生物柴油,考察了反应条件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ZnCl2负载量30%、催化剂用量5%、醇油物质的量比10∶1、反应温度65℃和反应时间5h时,生物柴油的产率可以达到82%以上.自制生物柴油的性能指标完全达到0#普通柴油标准和柴油机燃料调和用生物柴油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5.
Four oil absorbents based on styrene butadiene (SBR), i.e., pure SBR (PS), 4. tert-butylstyrene-SBR (PBS), EPDM-SBR network (PES) and 4.tert-butylstyrene-EPDMSBR (PBES), were produced from crosslinking polymerization of uncured styrene butadiene rubber (SBR), 4-tert-butylstyrene (tBS) and ethylene-propylenc-diene terpolymer (EPDM). The reaction took place in toluene using benzoyl peroxide (BPO) as an initiator. Uncured SBR was used as both a pre-polymer and a crosslink agent in this work, and the crosslinked polymer was identified by IR spectroscopy. The oil absorbency of the crosslinked polymer was evaluated with the method ASTM (F726-81). The order of maximum oil absorbency was PBES>PBS>PES>PS. The maximum values of oil absorbency of PBES and PBS were 74.0g/g and 69.5g/g, respectively. Gel fractions and swelling kinetic constants, however, had the opposite sequences. The swelling kinetic constant of PS evaluated by an experimental equation was 49. 97×10~(-2)h~(-1).  相似文献   

16.
采用乳液聚合法,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将乙烯基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 St)接枝到氯丁胶乳上。研究了乳化体系、引发体系、单体/聚合物配比(M/P)及单体组成和反应温度对单体转化率、接枝效率等的影响,分析了乳液接枝机理。结果表明, MMA和St接枝改性氯丁胶乳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聚合温度为50℃,反应时间5.5h,引发剂叔丁基过氧化氢一四乙烯五胺(t-BHP/TEPA)用量占氯丁胶乳干重的0.5 %,M:P =3:5,WMMA:WSt=3:2,单体以滴加方式加入,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SDBS)用量占单体总重1.5%,此时单体转化率可达99.6%,接枝效率为54.9%。红外光谱和凝胶含量分析证明MMA和St接枝到氯丁胶乳主链上。在最佳条件下合成的接枝共聚物乳液配制成的胶粘剂对PVC人造革、SBS橡胶、海绵等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接枝反应活性点在氯丁胶乳胶粒的表面,接枝过程是一个表面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Polyhydroxyalkanoates (PHAs) are intracellular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and/or reduction agentsthat are synthesized by many microorganisms[1 ] .Because these bacterial PHAs are trulybiodegradable thermoplastics or elastomers,they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industry[2 ,3 ] .Poly(3 -hydroxybutyrate) (PHB) wasthefirst PHA to beproduced on a large scale and poly (3 -hydroxybutyrate-co-3 -hydroxyvalerate) (PHBV)was laterused in commercial applications.Recently,novel PHA copo…  相似文献   

18.
以可再生资源的大豆油衍生物环氧大豆油(ESO)为基体,可以制备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AESO),但该低聚物所成UV固化膜附着力不佳,力学性能较差.文中利用环氧树脂优良的粘接性能和力学性能来改善纯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固化膜的这些不足.首先将环氧大豆油和环氧树脂混合,利用丙烯酸对环氧基接枝制备了环氧大豆油/环氧树脂丙烯酸酯(AESO-EA)低聚物,进一步在光引发剂Doracur1173的引发下共聚得到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环氧树脂丙烯酸酯UV固化膜.通过拉伸性能测试、铅笔硬度测试、附着力和冲击性能的测试对固化膜进行了性能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引入了环氧树脂后的固化膜性能显著提高.通过比较分析,当环氧树脂E-44的添加量为环氧大豆油质量的6%左右时,UV固化膜整体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9.
以9,9'-bixanthydrol (Bixan)为引发剂,在四氢呋喃溶液中于80℃下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制得了末端带有引发剂残片的聚合物PMMA-XTOH。1H-NMR分析证实了聚合物链中含有引发剂残片,紫外光谱分析说明聚合物链两端均含有引发剂残片,聚合过程中单体转化率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聚合物PMMA-XTOH分子量也随之增加,分子量分布为1.5~2。进一步以PMMA-XTOH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苯乙烯本体聚合,制得了PMMA-b-PS嵌段共聚物,随反应时间延长,共聚物的分子量迅速增长,分子量分布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小桐子毛油合成生物柴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以石油醚提取的小桐子毛油和甲醇为原料,利用固定化Candidasp.99-125脂肪酶催化反应合成生物柴油的可行性。考察了几种因素对酶法催化合成脂肪酸甲酯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小桐子毛油的质量为基准,在水含量为10%,溶剂量为2mL/g,脂肪酶量为20%,温度为40℃的条件下,3次流加甲醇,12 h后单批最高产率可达93%。在此条件下固定化酶连续使用14批,产率仍然可保持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