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许欣  刘鑫  杜磊  张立业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7):7011-7017
为了探究初始阶段损伤对气泡混合轻质土(foam mixed lightweight soil,FMLS)强度的影响规律,基于相似理论提出适用于FMLS的模拟初始阶段损伤的室内试验原理和方法,设计正交试验对影响FMLS初始阶段损伤的因素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FMLS初始阶段形成损伤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水胶比以及泡沫含量、施工阶段的界面工艺(施工浇筑龄期、浇筑边界设置)和充填工艺(浇筑均匀性、浇筑厚度);基于相似理论给出相关的试验参数,通过室内模拟FMLS初始阶段损伤的试验,得出界面工艺和充填工艺引起的初始阶段损伤对气泡混合轻质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基于极差、方差分析影响FMLS抗压强度的因素,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泡沫含量、充填工艺、水胶比、界面工艺。  相似文献   

2.
谢学钦 《广东科技》2007,(10X):213-215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国内外设备的发展状况和不足,并针对气泡混合轻质土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施工特点和质量要求,对提高气泡混合轻质土设备的产量、自动化及质量等方面进行详细地研究。  相似文献   

3.
吴代坤 《广东科技》2013,22(8):114-116
以福建省古武高速公路武平至十方东流段十方枢纽互通B匝道为工程背景,介绍了气泡混合轻质土在B匝道桥桥台填筑中的应用,从气泡混合轻质土的设计、施工以及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气泡混合轻质土的设计、具体的施工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措施,并总结了气泡混合轻质土的优点以及其适用范围,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4.
针对气泡混合轻质土在寒区应用时可能受到的冻融循环作用,制备了密度为0.6 g/cm~3的气泡混合轻质土试样,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冻融循环对气泡混合轻质土体积、密度及气孔结构等物理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下气泡混合轻质土的体积变化率不超过1.5%.而密度的变化则与气泡混合轻质土的初始含水量密切相关,初始含水量低时,气泡混合轻质土的密度会先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多而变大;初始含水量高时,则规律相反.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多,气泡混合轻质土的表层结构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造成孔径增大,土样表面会出现剥落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张孝铖  胡笑林  吕玉坤 《工程与建设》2021,35(1):148-150,167
为了体现气泡轻质土在路桥过渡段回填中的“轻质性”,以启东欧鹭桥项目台背回填为背景,采用PLAXIS 2D模拟气泡轻质土作为回填材料各参数对基底沉降的影响,分别对气泡轻质土在不同填筑高度、容重、抗压强度等级下进行理论分析,并且将气泡轻质土与普通石灰土填料填筑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为气泡轻质土在台背回填设计中参数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气泡混合轻质土的耐久性能,将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FCE)相结合,对气泡混合轻质土耐久性进行综合全面评估。基于气泡混合轻质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从初步设计、施工工艺和运行管理角度出发,选择相应的影响因子,建立了影响因子等级标准;建立了基于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气泡混合轻质土耐久性综合评估模型,通过AHP法确定下一层次相对于上一层次的影响权重,并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证明了影响因子权值分配的合理性;构建了适用于各影响因子的隶属函数,计算相应的隶属度,并给出模糊综合评价的具体方法;以广东某高速公路S03标段收费岛范围的轻质土路基为实例,对该项目进行耐久性综合评估,证明了AHP-FCE方法的实用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气泡混合轻质土是解决公路路基病害的一种新兴技术。通过水泥、碱激发火山灰胶凝材料,以及高岭土的配比试验,制备出三种强度高、耐盐蚀的固化剂;然后以三种固化剂和南疆当地风积沙为掺料,通过不同的配合比试验,研究一种既满足强度要求,又符合经济性原则的耐盐蚀的气泡混合轻质风积沙土。经试验研究和对比发现:当水泥、碱激发火山灰胶凝材料按6∶4的比例制备为固化剂时,抗压强度能够提高18.2%;同时,抗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能力得到改善。固化剂掺量为260 kg时,X_2与风积沙制备的气泡混合轻质风积沙土抗压强度可达2.96 MPa;X_3与风积沙的抗压强度为2.88 MPa,XG_1与风积沙的抗压强度为2.67 MPa;从强度和微观分析得出自制固化剂X_2与风积沙的结合效果较好,为风积沙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软土路基工后沉降试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高速铁路对路基的工后沉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而现有的软土地基沉降计算方法难以满足设计要求 .通过对软土厚度 10m、路基长度 6 5m和高度 4 .5m的路基原位试验 ,分析了塑料排水板处理软土、堆载预压对地基工后沉降的影响 .为京沪高速铁路中厚层软土地基的路基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白彦军  陈文亮 《科技信息》2013,(6):418-418,420
本文主要介绍了气泡混合轻质土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的性能特点,介绍了气泡混合轻质土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和优势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供设计或施工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流动度、容重、抗压强度是气泡轻质土物理力学性能的主要影响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发泡剂含量的增加,气泡轻质土的流动度增大,当气泡含量大于2%时,发泡剂含量对流动度的影响较小;发泡剂含量对气泡轻质土的容重和抗压强度影响显著,随着发泡剂含量增加,单位体积内混合料含量减少,结构不稳定性增大,导致其容重和抗压强度快速降低.相同围压时,随着气泡含量的减小,气泡轻质土的破坏峰值逐渐增大,曲线开始由硬化型向软化型转化.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确定发泡剂对其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而且为工程应用的结构设计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速公路建设时工后沉降法与沉降速率法确定的卸载时机往往不一致的现象,对工后沉降与沉降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由双曲线型的时间与沉降曲线推导沉降速率与剩余沉降的关系,并利用压缩试验和模型试验进行验证.采用双曲线法对2条高速公路的实测沉降推算最终沉降,绘制沉降速率与剩余沉降的散点图、沉降速率与剩余沉降的平方的散点图.研究结果表明:沉降速率与剩余沉降的平方成正比;沉降速率与剩余沉降的平方基本上呈正比关系,沉降速率与剩余沉降呈折线关系.  相似文献   

12.
软土地基路堤最终沉降量推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介绍了几种常用的软土地基最终沉降量推算方法,如双曲线法、指数曲线法、三点法以及Asaoka法,并通过工程实例对上述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讨论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建议在采用传统的双曲线法推算软土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同时,可运用Asaoka推算法进行校核。  相似文献   

13.
以彭湖高速公路K41+200段软土路堤填筑为研究对象,根据plaxis强度折减法与地下水渗流原理建立了分层填筑并考虑地下水渗流的有限元模型,进而分析了不同填土施工速度、填方高度、渗流与非渗流条件下软土路基的稳定性,得到了软土路基施工合理的分层厚度、分层间隔等参数,对于软土路基安全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路堤软土地基沉降有限元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Biot固结有限元法对路堤软基沉降作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计算中考虑了土体侧向变形、水平向渗流对沉降的影响 ;采用非线性本构模型 ,考虑了土体应力、应变关系的非线性特性 ;考虑了施工的逐级加载 .计算结果与实测吻合较好 .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软弱地基上高填方路堤沉降规律,依托某高填方路堤填筑的工程实际,现场测试原地表沉降量、分层沉降量和地表水平位移,并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不同填筑高度对地基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路堤填土完成后,路堤中心沉降量为44.6cm,路肩处为32.5cm;填土完成后6个月,路堤沉降趋于稳定,沉降分别为59.5cm和47.8cm;工后沉降占沉降的比例分别为25%和32%.路堤填筑过程中,地基软弱土体向外挤出,最大位移发生在地表以下2~4m处,为22.4cm.数值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数值上有所差异,但规律一致且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公路软基沉降预测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提出了根据前期沉降观测资料进行沉降预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用于汕汾高速公路预压荷载却荷时间预报、研究表明,所建议的模型较传统沉降预测模型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某中西部地区机场粗粒土的压实特性及其高填体的沉降规律,开展了粗粒土的颗粒分析、重型击实、最大干密度、压缩模量试验,测试和验证了粗粒土的不均匀系数、击实参数等,发现了压实度与压缩模量的良好相关性,建立了此粗粒土压缩模量的预估方程。采用室内试验数据建立了高填体的有限元模型,与实测沉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多种压实度、填筑高度下高填体的沉降。结果表明,填筑体的沉降与填筑高度为指数幂关系,填筑高度越高,土体压实度对沉降的影响越显著。基于有限元模型的沉降数据,明确了压实度-填筑高度-填筑体沉降的关系,建立了高填体沉降的多元回归方程,为高填方工程现场提供了快捷的沉降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非线性有限元方法, 针对路堤一次性填筑和分阶段填筑过程中路基的变形与破坏机理进行了考察.对比分析表明,当路堤填筑至设计高度时, 分阶段填筑得到的竖向沉降比一次性填筑的相应值要大, 路堤坡趾外的地面隆起变小, 路基侧向位移也变小, 且一次性填筑过程中的最小安全系数小于分阶段填筑过程中的相应值;因此, 分阶段填筑有利于加快路基的沉降和提高路堤的稳定性, 建议实际工程尽可能的采用该方法进行施工.  相似文献   

19.
在软基上修筑路堤,减少软基土的不均匀沉降是工程实际的切实需要。因此,提高沉降计算的可靠度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用传统的固结理论分析方法求解的沉降值,不能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将GM(n,h)灰色理论模型应用于沉降预测中,并与实测值、理论公式、经验公式计算值进行对比总结,灰色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而理论计算结果较实测值大。由此给出了采用《规范》法求最终沉降量时的建议值,以期确定出一个较合理、适用的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20.
降雨入渗对粗粒土路堤变形与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土石混填粗粒土路堤,分析其降雨入渗机理,得到固定颗粒粒径时的总吸力随饱和度衰减规律,对比降雨入渗深度计算公式.根据饱和土强度折减规律,采用强度折减简要模拟降雨入渗效果,并结合工程实践建立数值模型,对降雨入渗作用下粗粒土路堤变形及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工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降雨入渗对路堤变形影响明显,随着入渗深度增加,路堤附加沉降增大,当单次入渗深度为2 m时,附加沉降可达1.30 cm;降雨入渗对粗粒土路堤稳定性也有明显影响,入渗作用扩大路堤塑性区范围,降低路堤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