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与社会经济相互影响。采用相关分析法,以大方县为例,利用大方县2011年、2015年水土流失侵蚀强度面积与该县各年36个乡镇种植业、林业、牧业产值进行相关性研究。从分析结果上看,喀斯特地区强度以上侵蚀面积与各产值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并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农业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研究是水土流失研究中的重点领域,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对水土流失变化进行分析能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提供评价依据,对下一步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宏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信息,为研究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变化及成因做出努力。通过GIS、ENVI技术,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对比分析水土流失现状。总结得出:果木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由19.99 km~2降低到18.42 km~2;由期初以中度侵蚀为主降低到期末以轻度侵蚀为主。其变化原因是:1)土地利用变化;2)石漠化治理。  相似文献   

3.
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因素与生态修复对策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清海  林昌虎  何腾兵 《贵州科学》2006,24(3):62-65,74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特殊的地质、地貌、降水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交叉影响使贵州喀斯特山区成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生活贫困的地区.本文探讨了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因素,提出了人为因素是贵州山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的几项工程技术措施和政策措施,对解决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土壤匮乏,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特征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彭琴  林昌虎  何腾兵 《贵州科学》2006,24(3):66-70,80
贵州喀斯特山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以及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高达40%以上,由于贵州特殊的地质、地貌、气候、植被、环境、以及人口压力过大,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水土流失以及土地石漠化已成为贵州省生态环境中最突出的问题.自1980年以来贵州广大科技工作者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使局部地区得到改善,但总体不容乐观.本文在总结前人大量工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水土流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因地制宜,提出经济、有效、合理的适宜贵州喀斯特地区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黔中喀斯特山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及植被恢复技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长期以来,由于樵采、放牧、生产用火等人为干扰强度大,喀斯特山地的植被多次遭到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土地石漠化,立地生境恶化,造林困难地段的面积逐渐增加;表现出岩石裸露率高,土被不连续,土层浅薄,水土流失潜在危险性大,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溶量小,抗外界干扰保持系统稳定的阈值较低,受破坏后自我修复能力差,植被自然恢复极端困难等特点。喀斯特山地农业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有赖于岩溶地区森林植被的恢复与重建。以黔中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山地为对象,在研究和分析喀斯特地区森林植被退化的成因和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筛选适于喀斯特山地的造林树种,提出了森林植被恢复、保护的技术措施,以期为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选取典型的喀斯特峡谷区为研究对象,该地区由于人们不能合理利用喀斯特地区,以及自然环境的原因,造成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石漠化发育强烈。应用基于光谱特征的信息提取方法,提取出研究区各时段的石漠化信息图,通过叠加、对比分析,以及对研究区的实地考察,分析整个研究区石漠化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整个地区的石漠化状况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在部分区域,由于工程建设等原因,仍存在石漠化程度加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利用镇宁县2004年的ASTER遥感影像,结合相关数据,分析和探讨了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措施研究,对该地区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国亚热带喀斯特生态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石漠化作为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终极状态,正逐渐演变成继北方沙漠化和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土地退化问题,石漠化相关问题研究当前已被提到国家目标的高度.文中根据喀斯特生态环境演变的几个研究中心及研究焦点问题,将其归纳为三大学派:环境地质学派、地表过程学派和人地关系学派.对从事各学派研究的主要代表学者及科研群体、关注热点、学术论点和已有的工作成果做了介绍,并对各学派最新的研究动向进行了展望.最后,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提出喀斯特生态环境演变诸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激烈,给当地政府的扶贫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是该地区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以矿产资源的开采为依托的矿业经济一直都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当地的资源性企业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鼓励其参与到本社区的扶贫工作中去,势必会对喀斯特地区的扶贫发展带来新的活力,那么研究该地区资源性企业参与当地政府的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4种可控土壤侵蚀因子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坡面土壤侵蚀随着坡度和坡长的增加而加剧,随盖度的增加而减轻;土壤侵蚀与种植因子P的关系研究表面,天然林、水保林及耕地撂荒等措施能够起到较好的坡面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而就坡耕地而言,较顺坡耕作,采取横坡耕作可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1.
喀斯特山地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特点导致其土壤发育缓慢、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在人为活动干扰下极易退化形成石漠化景观。笔者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成因与治理措施,喀斯特山地土壤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喀斯特山地退化土壤不同类型修复技术和修复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性的改良作用,并通过收集相关文献数据,采用Meta统计分析方法,比较和分析了生物炭、化肥、有机肥、化肥有机肥混施、生物炭基肥、生物覆盖和生物结皮等不同措施对喀斯特退化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水分、土壤侵蚀、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类群多样性的影响差异和作用机理。总结认为:喀斯特山地土壤生态系统是植被恢复的重要基础,改善土壤质量是提升喀斯特植被生态修复成效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施用生物炭和生物结皮技术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和保水性能,具有显著的土壤改良效应;施用生物炭和生物炭基肥对土壤肥力的改良效应更为显著;生物覆盖技术可显著降低土壤侵蚀量。今后应在不同区域喀斯特山地退化土壤生态修复关键限制因子辨识、土壤改良集成技术对喀斯特退化土壤的生态修复效果、新型生物炭基菌肥研发、土壤固碳增汇技术等领域开展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以西宁市瓦窑沟流域自然地理和工程地质条件为基础,研究了该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认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瓦窑沟流域水土流失现象产生的主要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研究区水土流失的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广西石山地区的土壤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约占广西总面积三分之一的石山地区,其成土条件特殊。成土过程复杂,土壤资源有限且质量差;而且,不合理的土壤利用已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迫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改良和培肥土壤,恢复生态,以在获得良好效益的同时,为后代留下良好的土壤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土流失土壤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中国水土流失土壤因子测试和评价模型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影响土壤指标发生时空分异的主导因素、土壤指标随土类的变化、土壤指标的空间分异规律、土壤指标对区域水蚀过程和形态的协同影响等角度对中国水土流失土壤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本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影响全国范围内水蚀过程中土壤指标发生时空分异的主导因素是容重、粉/粘、有机质含量;土壤指标值随土类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指标值有较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在地形等因子不变条件下,四个土壤指标的协同作用决定了区域水蚀过程、形态和危害,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水土流失土壤因子的宏观趋势性研究是可行的,但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15.
可溶岩的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是喀斯特微地貌形成的主要内在影响因素,作者从形成贵州喀斯特微地貌的可溶岩岩石学特征出发,讨论贵州喀斯特微地貌的成因,分析其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7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容重和水分等土壤特性的变异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变异较小,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相对较大.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之间,天然成熟林的含水量最大,新造林最低;不同坡位之间,以下坡的含水量最大.容重变化与水分含量变化恰好相反.通过研究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年龄植被在不同坡向、坡位、石漠化程度等条件下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规律,为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植被建设和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7.
广西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量充沛,地质条件复杂,岩溶分布广,加上人类社会活动加剧,地质环境较为恶劣,导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广西地质灾害具有活动频繁、分布广泛、群发性强、危害严重等特点。广西主要地质灾害有水土流失、膨胀土地质灾害、河岸崩塌、地面塌陷、水土污染、滑坡、泥石流、海水入侵、山区石漠化等。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及危害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引发环境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切合实际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西南岩溶区地下水土流失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人们对水土流失的研究已逐渐由地表向地下流失转移,地下岩-土-水-生物作用机理与多尺度水土流失过程已备受关注。从地质地貌、岩性、土壤、地下水循环、生物、气候6个方面探讨了地下水土流失对生态恢复的作用机理和反馈机制。结果袁明:只有当这6个自然因素同时处于不利状态时,地下水土流失才可能发生与发展,其中任何一项因素处于有利状态时,地下水土流失就会减轻或停止。  相似文献   

19.
通过运用遥感和GIS技术,以贵州省罗甸县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了喀斯特山区的特殊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因素,分析了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土层厚度、基岩裸露率、土壤允许流失量、地形起伏度、土地覆被、农业人口密度等8个因子对土壤侵蚀危险性的影响,运用专家评分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对罗甸县土壤侵蚀危险性进行分级评价。根据本研究方法得出罗甸县2010年土壤侵蚀危险性等级主要在中度危险等级,面积达1456.89km2(占总面积的48.41%),揭示需要重点治理的区域,以期为罗甸县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针对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系统存在的问题,运用熵权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系统的主要影响因子,并通过综合得分结果对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系统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的主要影响因子有人类活动影响因子、水量因子和水资源脆弱性因子;从年际变化来看,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系统整体状态在波动中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中2001、2003和2006年水资源系统状态较低,2014和2015年得分较高,水资源系统状态明显好转;可见,人类活动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生态的保护、基础水利设施的完善是保证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利用的前提,而且能够有利于积极应对异常气候变化下对水资源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