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察超分子材料环糊精β-环糊精和羟丙基-β-环糊精)与布洛芬的包合作用及包合过程热力学参数的变化,探讨包合作用的机理和驱动力.采用相溶解度法研究环糊精对布洛芬的包合作用、增溶作用及包合过程中热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环糊精与布洛芬包合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G)、焓变(△H)和熵变(△S)均为负值.形成包合物后,布洛芬的溶解度显著增加,羟丙基-β环糊精对布洛芬的增溶作用强于β-环糊精,稳定常数也高于布洛芬-β-环糊精包合物.2种环糊精在常温常压下可以自发形成包合物,包合过程为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包合物的形成和稳定.与β-环糊精相比,羟丙基-β-环糊精对布洛芬的包合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2.
用研磨法制备β-环糊精(β-CD)及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与鹰嘴豆异黄酮(CAI)的包合物,由红外吸收光谱对包合物进行表征,并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试包合体系吸光度的变化.根据Benesi-Hildebrand方程确定了包合反应的表观包合稳定常数Kfθ和包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Gθ,ΔHθ和ΔSθ,并由此得出包合反应主要由焓变控制,推动力为范德华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α-山竹黄酮与β-环糊精的包合作用.方法 制备了α-山竹黄酮与β-环糊精的包合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包合物的溶解度和表观稳定常数.利用紫外和红外吸收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测试方法对α-山竹黄酮与β-环糊精的包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热力学实验获得了包合反应的热力学函数△G,△H和△S.结果 α-山竹黄酮与β-环糊精能形成稳定的包合物,包合比为1:2,表观包合稳定常数为7.6×104L2/mol2.结论 加入β-环糊精后,α-山竹黄酮的溶解度和热稳定性都得到明显提高.包合反应主要由焓变控制,驱动力为范德华力.  相似文献   

4.
黄酮--环糊精包合作用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荧光法研究了四种黄酮类化合物与β-环糊精(β-CD)及其衍生物的包合行为,测定了包合物的包合比和包合形成常数,从热力学的角度详细探讨了影响包合过程的因素.结果表明,β-CD衍生物比母体有更强的包合能力,包合计量比为1∶1,包合过程的热力学函数△G<0,△H<0,△S为负值或较小的正值,由此说明包合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分子内识别的焓变.另外,包合过程存在焓-熵补偿效应,所得体系的补偿温度为276K.  相似文献   

5.
以湿法技术制备了诺卡酮的β-环糊精和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并通过1H-NMR及红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对包合物进行了鉴定,最后采用荧光光谱法计算热力学参数.结果发现: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与诺卡酮以1∶1形成包合物,客体与包合物图谱有显著的差异,包合过程均有负的△G和正的△H、△S.  相似文献   

6.
紫外光谱研究β-环糊精衍生物对R/S-扁桃酸的包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系列β-环糊精衍生物(羟丙基β-环糊精1、羟乙基β-环糊精2和甲基β-环糊精3)时R/S-扁桃酸的包结作用,考察了各β-环糊精衍生物浓度对包结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扁桃酸与各β-环糊精衍生物形成的包合物的包结比为1:1,三种主体环糊精的包结能力强弱顺序为:1>2>3,对于同一主体而言,R-扁桃酸比S-扁桃酸易于被包合,且Ks/KR的顺序与K值的次序有所差别:2>1>3。同时,以羟丙基β-环糊精作为主体研究了客体扁桃酸的存在形态对包结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羟丙基β-环糊精适合包结中性扁桃酸分子,不宜包结扁桃酸离子。  相似文献   

7.
无机盐存在下β—环糊精对萘的包络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碱金属氯化物存在下β-环糊精对萘的包络作用,结果表明,盐类存在下萘-β-环糊精包络物形成常数增大并促进萘在β-环糊精水溶液中激基缔合物的形成,结果说明盐类的存在有利于强硫水性化合物的包络,并定量说明主客体间的疏水相互作用是包络物形成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8.
采用荧光光谱法系统地了萘普生的自身荧光现象及其与β-环糊精因包络反应的而产生的荧光增敏作用,试验了在不同条件下的荧光性质,提出了测定萘普生含量的高灵敏荧光光度分析方法,荧光激发峰λex=229nm,,荧光发射峰λem=353nm,荧光强度(F)与萘普生的浓度在6.14×10^-8mol·L^-1 ̄1.36×10^-5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分析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重现性好,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应用相溶解度法比较了高分子(PVP、PEG、HPMC)对HP-β-CD体系稳定性和药物溶解性的影响.采用冷冻干燥和物理混合法,制备了药物/羟丙基-β-环糊精二元体系及三元高分子固体体系,测定了各体系的溶出曲线,采用差示热分析考察了各体系的热性质.研究了常见高分子药用辅料对尼莫地平/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和溶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元体系表观稳定常数K提高后尼莫地平溶解度较两元体系上升.但溶出速率均有所降低.可见,高分子的加入可以改善HP-β-CD增溶尼莫地平的效果,高分子对尼莫地平/羟丙基-β-环糊精体系的溶出速率的影响较为复杂,与高分子种类及体系中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环糊精对丹参酮ⅡA的包合反应,文中分别考察了环糊精种类、酸度等对包结物荧光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β-CD、羟乙基-β-CD、羟丙基-β-CD和葡萄糖基-β-CD均可以与丹参酮ⅡA发生1∶1的包合反应,包合的结果使得丹参酮ⅡA的荧光光谱蓝移、荧光增强。四种环糊精中,以羟乙基-β-CD的包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荆芥挥发油-β-环糊精(β-CD)包合物,利用差热-热重分析(DSC-TG)、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包合物进行表征.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最适宜包合工艺条件,根据相溶解度法测定包合比、表观稳定常数以及包合反应的ΔGθ,ΔHθ,ΔSθ,并用Chem3D软件对β-CD包合胡薄荷酮的包合形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最适宜包合工艺条件为荆芥挥发油与β-CD的比例1∶8(mL∶g),乙醇与水的比例1∶3(mL∶mL),包合温度40℃,搅拌速度4 500 r/min;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的包合比1∶1;表观稳定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反应的ΔGθ,ΔHθ,ΔSθ均为负值,说明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此外,模拟的结果表明,β-CD包合胡薄荷酮的理想模型是胡薄荷酮的甲基端从β-CD的小口端进入β-CD内腔.  相似文献   

12.
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β-环糊精与红景天苷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红景天苷的吸光度随β-环糊精(β-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其最大吸收波长不变的性质,研究温度对包合形成常数的影响,计算得到某些热力学常数,并讨论了包合过程的驱动力.结果显示,形成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整个包合过程是焓、熵联合驱动的过程,其中疏水作用为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3.
硼酸化合物与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包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新合成具有分子内电荷转移性质的硼酸化合物:对-二苯氨基联二苯基硼酸(DBBA)与β-环糊精(-βCD)、羧甲基-β-环糊精(CM--βCD)、磺丁醚-β-环糊精(SBE--βCD)的包合行为,且测定了其包合物的包合常数,结果表明:在DBBA溶液中加入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时,其荧光光谱发生蓝移、荧光强度增加,环糊精对DBBA的包合能力的大小为SBE--βCD>CM--βCD>-βCD.同时,采用分子力学计算和计算机模拟技术预测了DBBA与-βCD形成包合物的最优化构型.  相似文献   

14.
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合成了对(S)-萘普生具有高手性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紫外光谱分析了聚合物制备过程中(S)-萘普生与功能单体丙烯酰胺形成的复合物,并用Hyperchem软件模拟其结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结合量高于其对映异构体,手性分离因子α达1.87.Scatchard分析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在识别(S)-萘普生分子过程中存在2类结合位点,计算得到高亲和力的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Kd.1和最大表观结合常数Qmax.1分别为28.0μmol/L和52.94μmol/g,低亲和力的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Kd.2和最大表观结合常数Qmax,2分别为0.489mmol/l和0.122mmol/g.  相似文献   

15.
通过聚合物接枝改性的方法制备了β-环糊精改性聚丙烯酸(PAAβCDen)和丹磺酰基团改性聚丙烯酸(PAADSen),并用二维氢核磁、流变学、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对接枝于聚合物上的环糊精主客体相互作用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接枝于聚丙烯酸链上的β-环糊精和丹磺酰基团之间能够形成主客体包合结构,从而使PAAβCDen和PAADSen之间产生交联,并且首次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得接枝于不同聚合物链上环糊精基团和丹磺酰基团之间的结合常数为(27.5±3)L/mol,远小于自由状态下β-环糊精与丹酰胺之间的结合常数((103±5)L/mol)。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包合比例、主客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包合部位和包合物稳定性的研究来阐明脱水穿心莲内酯和β-环糊精形成包合物的机制.应用差示热分析法确证包合物的形成,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稳定常数并计算其热力学常数,1H-NMR、IR法确证包合部位.结果显示:脱水穿心莲内酯与β-环糊精形成了1∶1的包合物,包合部位为脱水穿心莲内酯的五元内酯环部分及十氢萘环部分,在形成包合物过程中范德华力起主要推动作用,疏水力起辅助作用,形成的包合物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7.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亚甲基蓝(MB)在紫外光照射下光脱色表观动力学和表观速率常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纯MB的光脱色符合表观一级动力学反应过程,光脱色表观速率常数随pH值升高,先增大,然后趋于恒定.β-CD的存在,使MB光脱色表观动力学在pH 10时为表观零级反应过程,在pH>10时为表观一级脱色过程,光脱色表观速率常数在pH为2~12时,先增大,然后趋于恒定,最后再升高.β-CD/MB光脱色表观速率常数在pH 4时大于纯MB光脱色表观速率常数,在pH>4时小于纯MB光脱色表观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圆二色光谱法研究对比了有机溶剂-水混合溶液、纯水及两种高离子浓度溶液中,3种修饰的β-环糊精衍生物的构型及对环辛烯客体分子的包结现象及溶液环境对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影响,探讨了β-环糊精衍生物在高离子浓度溶液环境中的分子识别能力。结果表明,与有机溶剂-水混合溶液相比,β-环糊精衍生物与客体分子在高离子浓度溶液中仍保持了较高的包结稳定常数,为进一步拓展环糊精在高离子浓度溶液环境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铊离子与胆红素(BR)的相互作用,详细考查了各种因素,如酸度、时间、β-环糊精浓度等对其荧光强度的影响,BR在碱性溶液中,经适当处理后能产生较强的荧光,其λex=464nm,λem=524nm其激发峰与荧光峰位置不受碱浓度、光照、热处理等因素影响.实验发现,加入铊(I)离子对BR有荧光猝灭作用,并有一新的荧光峰出现在λ=650nm处,其荧光强度随着β-环糊精浓度的增加呈增强趋势.同时也考查了β-环糊精对BR的包合作用,在pH=7时,BR与β-环糊精作用的包合常数为54,加入铊(I)离子后,包舍常数减小为20.5.这表明铊(I)离子对二者的包合作用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吐温-80与羟丙基-β-环糊精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吐温-80的表面张力值在加入羟丙基-β-环糊精后减小,随温度的升高,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吐温-80的表面张力值降低,意味着它们的表面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