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中国的礼仪文化根植于古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孔子把“道德”和“仁义”的内涵注入传统礼仪文化之中,使外在礼治的强制性走向了内在道德信仰的自觉性。宋明以后的儒家礼仪更加注重内在的自省和自律,所以传统儒家礼仪文化强调个体的道德境界和内在修养。学习传统儒家礼仪文化应注重它的内在道德性,而不只是追求它的外在形式。传统礼仪文化在道德和精神信仰、日常行为规范、家庭和社会秩序重建等方面对当今社会有积极意义,应以理性的态度拒斥形式化、表面化以及满足权力需要的礼仪文化。  相似文献   

2.
传统中国的礼仪文化根植于古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孔子把“道德”和“仁义”的内涵注入传统礼仪文化之中,使外在礼治的强制性走向了内在道德信仰的自觉性。宋明以后的儒家礼仪更加注重内在的自省和自律,所以传统儒家礼仪文化强调个体的道德境界和内在修养。学习传统儒家礼仪文化应注重它的内在道德性,而不只是追求它的外在形式。传统礼仪文化在道德和精神信仰、日常行为规范、家庭和社会秩序重建等方面对当今社会有积极意义,应以理性的态度拒斥形式化、表面化以及满足权力需要的礼仪文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中国这广袤的大地上,由于经济大潮的升腾,由于改革开放,传统礼仪和输入礼仪相互冲撞、融汇、扬弃,正在逐步形成新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因此,对全民进行崭新的礼仪文化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京族饮食文化是京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里,京族传统特色饮食文化在民间仍得到较好传承,日常饮食结构、饮食观念、口味、丧葬礼仪食俗以及祭祀礼仪食俗相对稳定,但传统饮食制作工艺的传承状况不容乐观,需要对饮食制作工艺加以保护,并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京族饮食习俗文化。  相似文献   

5.
从一个人的礼仪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内在品质、文化涵养,但是想要有良好的礼仪也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学会的,这需要从幼儿开始学习。一方面需要时间的沉淀,让礼仪可以自然而然地融合到自己的身上,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礼仪的学习要从小开始学习,这是我们礼仪之邦——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幼儿的礼仪该如何教学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改进了。而该文就在针对游戏中实施对幼儿的礼仪教育做一分析,看在游戏中实施教育是否合适。  相似文献   

6.
满族的火炕渊源于北方的汉民族,但它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万字炕”和“暖阁”使其独具特色。而当满族人在适应这种取暖的需要时,其房屋的设计,建造,以及人们的活动空间都与火炕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了一些火炕密切相关的生活习俗与礼仪,于是火炕也融入到传统的懦家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重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仰体系,是我国需要探索的一大难题。在解决这一难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特色”这一切入点,同时不忘中国文化传统,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仪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对于整个国家的人民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传统礼仪文化在整个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礼仪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祭祀礼是礼仪中最重要的制度。社稷礼仪制度的本质是古代农业民族的信仰理想的折射和统治者强化国土观念,是崇本重农观念的仪式化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完整的节日仪式。但在当代,由于历史、社会等诸多原因,节日中的仪式变得越来越简化,有的甚至遗失。而仪式的缺失是一种精神和传统的缺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缺失。恢复并重建节日的仪式需要从完整性、创新、媒介和国家传播这几个方面进行。对仪式的重建就是对公共生活的重建。保护好仪式就是保护好传统节日。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史前文化发达,为礼仪文化起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黄河中下游地区礼仪制度形成于龙山文化中晚期,完备于夏商时期,在埋葬制度、祭祀礼仪、王权制度等方面独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文章回顾了中外学人,尤其是异域视野对华夏礼仪神圣效力的阐释,借镜人类学家对神话与仪式关系的研究成果,立足华夏礼制探源研究命题,反思了传统神话观对儒家神话研究的桎梏与遮蔽,认为华夏繁复的礼仪活动是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可能性视域。现有的成功实践业已表明,礼仪符号的解读、礼仪神圣根源的探索,乃至经典文本的解读,需要跨文化的广阔视野、比较神话学的类比释读视域,需要突破故事本位的神话观,回归礼仪圣物象征的大传统。因此,儒家神话再发现与重构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婚俗是一个民族在经过长期积累演变后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风俗。自晚清以来随着欧风美雨的反复涤荡,时至民国时期,民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已出现了显著的变革,地处内陆的陕西关中地区同样经历了社会文化及风俗习惯的极速变迁,其中婚姻礼仪风俗因社会环境影响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该时期关中地区的婚礼风俗既有对传统习俗的继承,也融入了大量现代文明的元素。这缘于传统婚礼风俗有其稳定生长的土壤,与此同时,新的文化元素也推动了关中婚礼风俗向更加开放和文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广告创意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在我国现代广告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对它的影响是深远的。本文阐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对现代广告创意产生的重要影响,以便我们在今后的广告创意中可以正确地把握中国受众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从而提高我国广告创作水平,努力实现中国现代广告走向世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跪,还是不跪     
人们对晚清对外关系观察的视角,往往更多的是停留在权力和利益的层次,事实上,中西制度之差别,曾经导致中国传统外交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巨大危机。国内祭孔和祭祀祖先的礼仪以及朝贡体制之下的三拜九叩之礼仪均是中西交流的障碍。礼仪是中国传统社会立人、立国之本,也是国人最后的心理防线。此防线一破,传统体制可谓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16.
教师职业与教育环境都需要教师讲究礼仪修养。教师学习礼仪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懂礼仪、讲礼仪,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礼貌修养,有益于建立公正、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符合课改理念,潜移默化中能影响学生的文明度。  相似文献   

17.
徂徕先生石介是北宋著名学者,他重建思想世界秩序的热情和学术创新意识,“忠忘其身”、“笃于自信”的人生价值观念,成为后世知识分子宝贵的精神财富。石介热衷教育和学术,对当时和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刚正激切,同时也不乏诗人般的热情,颇具齐鲁礼仪之邦的古道热肠。在传统文人政治体系中,石介担任了道德守望者的角色,《庆历圣德诗》在文人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石介的学术抱负和美政理想相辅相成,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以诗书礼乐为主干内容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或者说礼仪文化,其作用至大至微、至精至深,于个人层面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于社会层面具有纯化风习、氤氲祥和的作用。与之相联系,中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礼仪文化的助推与提升。旅游礼仪中的礼是外在得体之"形"与内在仁和之"神"的统一,二者互为表里与相互作用,它们共同彰显与追求的应是一种特有的旅游过程中的"致和"精神。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主顾关系失谐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归结为礼仪文化缺席而导致的"违和"现象。因而,弘扬旅游礼仪中的传统仁爱精神与进行恰当的旅游礼仪规范对于解决这些业内乱象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疗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亚细亚”式的历史道路决定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礼制模式、礼仪文化的形成。在殷周宗法制的背景下,礼制的完善直接促成了中国古代冠服制度的确立。基于《周礼》的早期冠服礼制体现了效法“天地之德”的伦理精神。“礼”文化在春秋后期的内在转向(从“礼仪”到“礼政”)进一步对古代服饰提出了“人伦之德”的德行要求。从而影响了古代服饰成为一种政治统治的工具,一种思想道德的附庸,丧失了其自身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20.
郑苗 《甘肃科技》2016,(3):59-61
法治已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主流控制模式,是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传统的道德秩序因为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快速变迁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中国社会道德状况的恶化严重侵蚀民主、法治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也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术界开始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中国所遭遇的道德困境,从我国的道德现状出发,重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道德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