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色彩在建筑中所起的不仅仅是装饰效用,它也是界定形状的必要途径。通过色彩,形式感得以确立和强化。对色彩的选择不仅依赖于物理属性,更取决于文化诸因素。不同民族对色彩具有不同的理解和偏好。本文从各自民族文化心理差异性着手,对白族、纳西族、藏族建筑色彩偏好进行对比分析,试从这一角度阐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色彩审美意识比较中日民族性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色彩,除了视觉上的物理属性,还往往被赋予丰富的化内涵。一个民族的色彩审美意识可以折射出这个民族的化心理及潜在性格。以“红、黄”与“白、青”为两组对比色,分别代表中日两国不同的色彩审美意识,进一步剖析色彩与民族化心理的内在联系,并以此为切入点,对中日民族性格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色彩语言的文化符号意义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彩语言是人类社会中符号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积淀的结果。通过"黑""白"两个颜色词分析不同民族文化的内涵及其变迁过程,可以看出颜色词不仅反映语言表面的意义,而且反映了语言的宗教内涵。同一颜色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有相同,也有不同,其相异之处主要是由宗教、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决定的。其中文化价值方面的差异和宗教信仰的不同是主要原因。对色彩语言的研究需要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进行历史的比较,而不能从语言的表面现象进行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富有色彩的语言形式,它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一般具有形象生动,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谚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日本谚语同中国谚语一样,既有脱胎于文学作品的,也有传承于民间口语的。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日本谚语中有不少是汉语谚语的复制品,但是大量的还是日本民族本身特有的谚语。日本谚语具有大和民族的特色,体现着大和民族对客观世界的独特感受和审美情趣。本文试图从文化要素的传达方面对日本谚语的翻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习语是历代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语言的瑰宝,是民族个性和民族心理的集中体现.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有着极其丰富的习语宝库.本文主要从生存方式、礼俗规范、色彩取向、动物的象征意义四个方面对英汉习语加以简单对比,从而初步探讨了它们所折射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以便大家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习语.  相似文献   

6.
从古到今,日本的等级制度一直在缓慢且平稳地发展着,对日本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日本等级观念产生的根源进行探讨,从而让我们进一步理解日本的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7.
刘晓欣 《科技资讯》2010,(34):137-137
色彩是人类对客观物质某种属性的反映,由于民族文化不同,造成了对颜色词的理解和实际使用上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尝试展现中阿文中色彩词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不同语言民族的语言世界图景呈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独特的民族心理。从“黑”、“白”颜色词构成的熟语中渗透的语言世界图景看俄汉民族色彩个性特点,能更好地理解俄汉民族各具特色的东西方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交际:文化理解的桥梁--文化空缺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空缺词是由于不同民族对文化理解的差异而反映在语言上的一种符号或语义空缺现象。它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色彩,与使用该语言人民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密切相关;文化空缺词又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它留给不同语言民族的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发挥空间,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扇窗口。人们通过对其内涵的发掘、研究和阐述,可以增进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从而使跨文化言语交际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季庆芝 《科技信息》2010,(18):164-164,166
世界是多彩的,色彩语言对所有的国家或民族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色彩语言有着独特的语言和文化含义,能够反映该民族特有的色彩意识及其文化传统。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当中,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色彩意识。而日本为其一衣带水的邻邦,其文化的形成及发展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一点已毋庸赘言。但是日本在与大陆文化保持了一致的基础上,由于本民族自身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审美观念的差异,又形成了与大陆有所差异的独特文化传统。日本自古以来就有以"青、红、白、黑"来代指"春、夏、秋、冬"的习惯,并且把"红、白、青"作为色彩的基础。因此,本文以"红、白、青"三种颜色为例,对中日两国色彩中的文化含义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11.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汉语色彩词的英译及其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方面的多个问题,如词汇空缺、词义联想、情感反应、民族心理差异,并通过对涵义最丰富的色彩词:红、黄、绿、蓝、黑、白、灰等进行分析,提出了对色彩词语翻译的要求,即译者需真切了解源语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并能把握和细究色彩词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张文捷 《科技信息》2008,(13):221-222
语言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产物。不同的社会群体(或民族),对同一世间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即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该民族思维方式的反映。该语言词汇整体正是反映了是使用该语言生法的该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的全部。指示代词是典型的日本式词汇。它充分体现了日本人的独特思维方式,反映了日本的独特风俗文化。  相似文献   

13.
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无论何种语言都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民族心理、审美和价值观念,必定会反映到民族语言中来。语言的民族文化特点,不仅指"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还泛指这一概念所表示的外延:语言中反映和记录的一个民族的历史、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制度、宗教、民间习俗等。本文从价值观、文化心理和哲学思想这些因素出发,来探讨广告语言翻译的文化特点及其翻译。  相似文献   

14.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又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窥见该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深入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否则就无法真正地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  相似文献   

15.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生动地映现出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政治体制和社会习俗等的不同,各民族语言间产生了民族文化语义的差异,存在着大量的字面意义相同而文化内涵迥异的词汇。色彩在各民族人民的心目中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不同语言中的色彩词上都附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英两种语言中色彩词文化内涵的异同源自中国与英语国家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心理。 现以词条形式,将汉英两种语言中几个常用色彩词所表示的象征意义分述如下: 红色(red):中国人崇尚红色。红色是吉色,象征喜庆,常用于婚嫁、生子、过年过节等喜庆日子。旧时  相似文献   

16.
张琳 《科技信息》2009,(33):226-227
要与日本人进行正确的交流,必须重视语言的表现手法。平常叙事很少从头到尾语法一个不落都说出来。因为语境可以帮助理解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更重于字面意思。本研究的目的,试图通过翻译资料来探讨间接言语行为的特征。通过分析研究,笔者发现日语的间接言语行为非常发达,日语的言语表现方法反映了日本人的思维和表现心理,颇具日本特色。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文化是多种多样的,语言也是形形色色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支离,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会出现误解。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即使语言表达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数字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由于受其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文化环境的影响,数字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从侧面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9.
日本谚语具体地可以将其归入"先例话语"一类中,它是前人的创作,通过本民族—语言—文化群体长期的认知和情感评价之后得到认可,从而固定地反映了大和民族的民族特色;它为日本人民所熟悉,并在该群体内部成员间的言语交际中复现时,能够引起共同的联想,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就能被理解。  相似文献   

20.
周慧  刘琳 《科技信息》2009,(16):9-9
日本谚语具体地可以将其归入“先例话语”一类中,它是前人的创作,通过本民族—语言—文化群体长期的认知和情感评价之后得到认可,从而固定地反映了大和民族的民族特色;它为日本人民所熟悉,并在该群体内部成员间的言语交际中复现时,能够引起共同的联想,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就能被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