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萌  方亮 《科技信息》2010,(17):I0131-I0131,I0161
滑坡预测预报系统将有效的解决灾害发生地点,灾害发生时间,灾害将带来的影响和破坏程度这三方面边坡灾害的疑惑。本文将对滑坡预测预报研究发展过程进行综述回顾,对滑坡预测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对边坡预测预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在公路工程中,降雨型滑坡灾害具有区域性、群发性和突发性等特点,是常见的公路自然灾害之一,往往破坏交通基础设施,造成交通中断和人员财产损失。简要地论述了降雨型滑坡灾害的特点及其成因机制,并从空间预测、时间预报和强度预报等3方面研究了其预测预报方法。其中,空间预测是时间预报的先决条件。正确合理地预测预报公路降雨型滑坡灾害,对进一步研究公路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及其区划是非常必要的,对公路建设及养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滑坡灾害点多、面广,活动频繁,每年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我国地质灾害主控灾型,监测与预测预报是滑坡灾害防灾减灾的重要途径.首先,系统讨论滑坡监测内容与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归纳并对比分析各监测技术的利弊特征与适用条件.其次,从空间预测与时间预报两个方面,总结滑坡测预报模型的最新进展,并分析各类预测预报模型的优势与局限性.然后,讨论滑坡监测与预测预报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滑坡监测技术针对性强,但整体适用性、综合监测的集成性及仪器在恶劣环境下的存活率与稳定性等方面与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差距.滑坡综合预报模型多为综合方法分析单一内容,其多维性与准确性仍有优化空间.气象类预报模型弱化了对滑坡失稳破坏机理的认识.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家减灾需求,建议基于各监测手段的独特优势,优化其工程适用性和可靠性,加强综合监测技术的集成性,提高综合监测信息的融合分析能力.深化滑坡预测预报模型对地质体失稳破坏机理的分析,优化综合预测预报模型方法与内容上的多维性,从而提高对滑坡运动预测的整体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李发荣 《科技资讯》2024,(2):186-188
在滑坡灾害中,滑坡稳定性分析至关重要,对其防治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借助各种科学手段和“定性+定量”评估方法详细勘查滑坡特征,分析滑坡变形的破坏形式和程度,最后分析其稳定性,并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选择灯山村滑坡为研究案例,借助“定性+定量”评估方式和其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该滑坡进行了详细勘查,以勘查结果为基础,综合评价其稳定性,希望能为后期选择科学合理的滑坡防治举措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针对抚顺西露天人车卷边坡的变形发展和滑坡,通过5种滑坡灾害预报理论的分析,建立了等维新息Verhulst和等维新息尖点突变2种滑坡预报模型。以抚顺西露天矿人车卷滑坡为例,进行了滑坡预测,滑坡体稳定性的演变过程与采矿工程的关系、边坡体稳定性衰变与位移速率的关系以及“准静态”滑坡失稳体的开采控制。  相似文献   

6.
由于滑坡的复杂性以及预报模型和方法的局限性,简单地利用单一的滑坡预测预报模型准确地预报滑坡的滑动时间可信度不高[1].本文就是在滑坡的监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监测点的选取、监测信息的处理和变形阶段的判别,选择灰色理论Verhulst和蠕变破坏两种与所预报滑坡相适宜的预测模型对滑坡滑动时间进行了预报,两种方法相互验证,提高了预测预报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兰陵溪锚地是三峡坝上供载运易燃易爆危险货物船舶停泊的锚地之一,地处兰陵溪滑坡影响范围内,为评估滑坡对锚地的安全风险,对其进行致灾机理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利用滑坡变形监测数据、降雨量及库水位变化数据,运用Geo-Studio软件及MatDEM离散元软件,模拟分析了降雨及库水位下降不同工况对滑坡的影响,探讨了滑坡致灾机理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该滑坡的破坏始发于坡脚,属于推移式滑坡,但随坡脚进一步破坏,带动滑坡坡体中、上部位产生变形,逐渐向牵引式滑坡转变.在不同降雨工况下,滑坡后缘都是受影响较大区域;而坡脚的变形破坏主要由库水位下降引起;中后段错动形成的多级平台及后缘张拉裂缝则与降雨和库水位密切相关.研究结论可为该滑坡的预报、预测提供参考,具有实际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8.
深入研究滑坡变形前的降雨量阈值,对后期滑坡的变形预测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传统降雨斜率阈值预报的基础上,引入有效降雨量求斜率阈值,利用数学问题中求拐点思想,得出滑坡的"类破坏点",对比"类破坏点"在不同观测时段下平均累积有效降雨量斜率Dk,通过加权平均得出"类破坏点"的降雨斜率阈值D,并对滑坡后期变形进行预测验证,结果表...  相似文献   

9.
殷石勇  陈练武 《科技信息》2009,(6):58-58,56
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滑坡灾害十分发育,按滑体岩土组成和滑面发育位置,黄土地区的滑坡可划分为黄土层内滑坡、黄土接触面滑坡、黄土-泥岩顺层滑坡、黄土-泥岩切层滑坡四种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四类黄土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包括滑移-拉裂型、滑移-压致-拉裂型、滑移—拉裂-剪断型三类,归纳总结了不同黄土滑坡对应的变形破坏机制。这些基本规律对黄土滑坡研究和防治、滑坡灾害预测有-定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降雨是滑坡失稳破坏的主要诱发因素,回头沟滑坡位于广元市朝天镇双河村,是典型的降雨诱发的顺层岩质滑坡.在研究了回头沟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滑坡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7.23”降雨过程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论述了滑坡-堰塞湖灾害链效应,分析了滑坡的失稳破坏模式,并对滑坡的稳定性做了工程地质分析,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回头沟滑坡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滑坡灾害在中国具有多发特征,能有效的对滑坡灾害进行监测预警是减少危害的主要手段之一。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与传统的监测方法相比,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能够获得面式数据、成本低等优势。在空间和时间上都能满足滑坡早期识别及动态监测的目的。以3景ALOS-2卫星PALSAR-2数据为数据源,采用二轨D-InSAR技术对米林滑坡进行形变监测,获得滑坡形变值。并最终得到米林滑坡灾前形变趋势,达到了发现变动,监测趋势的目的,形变趋势与实际结果一致,证明了D-InSAR技术用于滑坡早期识别与动态监测的可行性,在广域地质灾害监测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三峡水库蓄水诱发了多处推移式滑坡变形加剧,为了加强对该类滑坡在三峡水库水位调节下变形特征的认识和灾害的预防,以三峡库区典型推移式滑坡——云阳凉水井滑坡地质条件和变形特征为例,制定监测方案;通过对滑坡地表位移、地表裂缝、深部位移、地表水位、降雨量及宏观巡查等方面的监测,分析监测指标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研究降雨及库水位升降对滑坡变形影响,分析了降雨、库水位变化时滑坡体变形和变形速度的规律;结合条块自身稳定系数变化量,揭示了推移式滑坡在降雨和库水位两种不同作用机制下的变形规律:降雨对后部变形影响大,库水对前部变形影响大,水位越高影响越强烈;降水时动水压力对滑体变形影响较大;同时受降雨和降水作用时滑体变形最大。其变形规律为该类滑坡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滑坡灾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滑坡开展监测工作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获取覆盖木场古滑坡的58景Sentinel-1降轨数据,基于短基线子集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对木场古滑坡进行形变监测,结合木场古滑坡的地质特征分析了滑坡时序变形趋势。结果表明:木场古滑坡体形变速率结果整体为负值,且中下部变形速率较大;监测期间次级滑坡H1、H2和H3区域变形最为严重,监测点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形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下滑趋势,表明木场古滑坡体处于持续发展阶段,尤其是次级滑坡H1、H2和H3发育尤为强烈;结合现场变形迹象验证了SBAS形变监测的准确性。促进InSAR技术在滑坡中的应用,以期为滑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彭亮  杜文学  田浩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18):7806-7813
滑坡是西宁市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对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危害严重,传统的监测方法以人工巡查为主,无法做到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求.以张家湾特大型滑坡为研究对象,实施了雨量、地表位移、裂缝位移及深部位移监测,率先在西宁市开展了滑坡实时自动化专业监测,通过对获取的监测数据分析,建成西宁市特大型滑坡监测预警示范工程,为实时掌握地质灾害变形规律、险情预报、灾害防治及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鄂西北变质岩区不稳定斜坡滑崩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和生态治理模式,本文以三用塘顺层变质岩不稳定斜坡为研究对象,在查明灾害体地质与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可能的破坏模式与主要影响因素,深入探究了顺层变质岩坡渐进式变形破坏的成因机理。采用极限平衡等方法对不稳定斜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斜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基于地质灾害生态治理理念,提出了削方整形、护脚墙、格构锚固、截排水沟、生态绿化与监测等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工程实施及效果监测表明:该治理方案不仅有效地消除了三用塘滑崩地质灾害安全问题,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环境绿化与美化效果。其综合防治措施,特别是将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绿化融为一体的生态治理模式可为同类顺层变质岩不稳定斜坡的加固与坡面防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针对仅距茂县新磨村倾倒10km的梯子槽高位特大型倾倒,采用地质测绘、钻探、物探、井探、监测、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多手段,探明了倾倒基本特征、分析了倾倒的成因机制,研究了灾害链效应。结果表明:①梯子槽倾倒规模达1388.2×104m3,倾倒结构复杂,其中倾倒上部为粉质粘土夹碎块石、下部为碎裂岩块,滑带为粉质粘土夹角砾,平均厚度4.5m,最大可达10m,擦痕清晰可见;②倾倒变形剧烈,坡体上裂缝随处可见,后缘贯通裂缝长约750m,下错高度5~10m;③倾倒经历了五个变形阶段,主要是反倾层状岩体倾倒折断,折断带风化成“土”,在后期降雨及地震作用下发生失稳破坏;④倾倒一旦失稳将堵塞岷江造成灾害链,据溃坝洪水灾害链演进预测分析:洪水将会淹没金龙潭水电站、两河口、飞虹乡以及沟口镇,淹没及影响G213国道20.2 km,总危害资产4.5亿,但对茂县县城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基于ARMA模型的滑坡滑动力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有效地降低滑坡灾害带来的损失、掌握滑坡滑动力变化情况,应用滑坡滑动力远程监测系统获得滑坡滑动力大小,根据滑动力时序变化特征,首次提出采用ARMA模型方法对其进行预测。通过以南芬露天铁矿2-1滑坡监测点滑动力时间序列为例进行研究,实现了该滑坡滑动力的短期预测。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率不超过3.5%,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较好,表明应用ARMA理论进行滑坡滑动力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大渡河流域滑坡灾害频发,对流域内的施工建设和水电站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获取流域地灾分布一张图对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时间序列InSAR技术,对覆盖了大渡河丹巴至乐山段的升轨Sentinel-1数据进行分析,获取了流域2018-2021年的大范围形变结果,并结合光学影像识别出潜在的隐患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最大形变速率达到了-65.2 mm /y;大部分沉降区集中在丹巴、石棉和汉源地区,主要受到地质构造活动和降雨等因素驱动;综合考虑形变速率、地形、植被覆盖和变形范围的影响,在大渡河沿线发现了15处较显著的滑坡隐患区;在典型形变区域,InSAR结果与地面测量数据基本一致,证明了InSAR滑坡监测技术在复杂西南山区的有效性,测量结果将为当地灾害治理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的重点,设计提出了一套基于智能WSN的地质灾害区域的应用架构和庄急保障体系结构。介绍了系统总体方案,详细阐述了系统硬件、网络设计以及系统协议,算法和软件设计。本系统不仅能够对地质灾害秀发区域进行实时远程网络监控,而且能够实现智能化调控监控设施的参数和多媒体设备的调度,实现了对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监洲的可靠性和预报预警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20.
泻流坡滑坡位于武都区白龙江右岸滑坡聚集区,属典型滑坡-碎屑流灾害,2020年8—10月高位滑源区发生持续变形破坏,严重威胁坡脚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综合运用位移监测、无人机航拍等手段,详细阐述了滑坡发育特征及变形破坏过程,并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滑源区特殊的地形地貌、"碎石土+千枚岩"的二元结构、逆冲断裂的影响是滑坡形成的控制因素,多次地震为滑坡变形提供了结构基础,降雨入渗造成滑带软化、滑体自重增大等导致滑坡变形破坏。变形区主要为滑源区左侧中下部和右侧次级滑坡,经历两次加速变形过程,位移监测曲线呈阶跃型,属蠕滑-拉裂型推移式滑坡。滑坡处于蠕滑状态,亟须开展综合工程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