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以现代音乐教育实践性改革为契机,结合高师院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方向,从三方面体现新时期新政策下,高校教改的新思路、新办法,力争将学生培养成为各级学校"宽口径、厚基础"的师范人才.  相似文献   

2.
“专本联合”办学是优化教育资源,改变高等教育结构的有效途径。“专本联合”办学对于满足人民日益追求高层次教育的需求,适应基础教育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以及专科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应“技理并重”;在培养口号上应是“多能”前提下的“一专”;在教育层面重心上应转向高师;在教学内容上应中西互鉴融合、知已知彼,吐故纳新;在教学行为上应用灵活的课型和创造性、即兴、心授的方法促进综合化课程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朕”字从通称变帝王专称,决不是秦始皇的突发奇想。其真正原因应是“朕”字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蕴和代表权力的象征;再加之周代贵族多用“朕”作为自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首都师范大学“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习和研究,分析“双导师”培养模式对基础音乐教育与高师音乐教育共同携手发展的特殊意义,以及从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看待“双导师”模式对当前音乐教育发展具有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静华 《科技资讯》2006,(6):120-121
由于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迅猛发展,高师音乐系钢琴课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形势和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旨在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形成一种以小组课,集体课,艺术实践课,个别课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变原来单一的“一对一”授课模式,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向“一专多能”的学习方向发展,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规模迅速扩张,高专音乐教育随着生源数量的攀升,其生源质量却不断下降,高师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层次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师资,从生源层面看在整个高师人才培养层次中高专处于明显弱势,因为近年来全国各省艺术统考录取,专业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优先第一批录取,其次为一本、二本、三本,最后才是专科,专科层次处于整个高招范围内音乐教育专业录取链条的末端,因此生源质量处于明显弱势,而教师资格证国考要求社会上有志成为教师者与各层次高校教师教育人才在同一个平台接受社会的选择,这使高专音乐教师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基于现实状况,高专音乐教育专业拟从生源质量、师资队伍、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入手,探讨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高专音乐教育的改革思路,以谋求师范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中学音乐教师,声乐教学要突出师范性,本文就高师声乐课一直采用音乐院校的“一对一”的授教形式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适合师范院校特点的高师声乐教改方案。  相似文献   

9.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同于音乐艺术表演专业,由于它们各自的培养目标不同,所培养的学生规格也就有所不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和音乐教育的专业素质,能够做到有"一专多能"的专业本领,从而适应中、高级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文化活动的需要。要完成这个目标,学生在本专业上整体要求不要过高,特别是在"一专"的要求上可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适当对待,不过对普及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要有很高的要求。在社会音乐文化活动方面:要有组织、辅导和表演的才能,还要有丰厚的文学基础,要具备课堂音乐教学、启发教育…  相似文献   

10.
樊华 《奇闻怪事》2009,(11):43-43
声乐教学改革是近年来“课改、教改”的热门话题,一直受到高师、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关注。如何适应音乐教育的飞速发展,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师资,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声乐学习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本文探讨的是在声乐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对声乐学习的影响和怎样才能优化教学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1.
"合作式"教学法在体育课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素质教育引入课堂的实验研究 ,已在各个领域发展起来了 .合作教育理论认为以师生和生生的相互合作为基础 ,创造民主教学气氛 (在人际互动和合作中学习 ) ,教学中建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教育过程渗透了素质教育的思想 .本文通过体育课中运用“合作式”兼顾学生的个体性和集体性这一特征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把个别化与人际互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 ,并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意义 .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应根据其投资份额享有相应的人力资本产权,在由此而形成的人力资本“产权主体三角”中,个人和企业部分的权益应得以强化,政府部分的产权因受到制度约束而削弱,政府出让其显性权益,以获得隐性收益为主。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浅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当前时期,一方面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国家对包括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日益重视,高职院校迎来了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方面高职院校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传统教育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急需改革和发展。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家教育部提出将工学交替作为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文对工学交替的主要含义和特点作了基本介绍,并对高职院校实行工学交替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给出作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一论断是多年来教育理论的误区。本文从哲学、心理学、教学实践和时代发展等方面分析并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者”或“领路人”的作用,不是“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英语中的介词"in"与汉语中的"里"反映了人们在体验客观世界时所产生的一种空间关系图式:容器图式。文章以意象图式(容器图式)理论为基础,对比"in"与"里"的异同点。尽管两者在容器图式的多个特征上呈现出共同点,但"in"与"里"的使用并不总是在形式和意义上同时等值。  相似文献   

16.
从情、理、事三方面梳理古今各家诗论之说,分别论述诗歌的抒情性、明理性、叙事性的本质。并指出:抒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理、叙事都是为抒情服务的。由此提出以抒情为主体、明理、叙事为两翼的诗歌本质观。  相似文献   

17.
"多元交互主义"与文化纠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交互主义"是张东荪所提出的起独特的整合作用的学说。于"多元"中求"和谐",是张东荪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方法,也是中国智慧传统的一种表现,骨子里是一种中国精神,外在表现是"古今中外"思想,尤其是西方思想皆为所用。它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复归了中国的智慧精神、完整的知识内涵和全面的理性精神,以广义的形式纠正了近现代中西方文化中科学和理性狭隘化的偏颇,成为文化"纠偏"运动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8.
要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到大学生的头脑,必须充分发挥“两课”教育三个课堂的作用。第一课堂是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主阵地、主渠道;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发展,它具有趣味性、灵活性,寓教于乐的特点;第三课堂是第一、第二课堂的必然的延伸和拓展,它不仅是学习和理解“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环节,更是宣传和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宽广课堂。  相似文献   

19.
心学是明代占主流的思潮,由陈白沙开其端,至王阳明而集大成,阳明后学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在传播王学时偏离了其宗旨,成为王学思想的“异端”,王学也因此逐渐走向衰落。明代心学的这一发展进路并不是、孤立偶然的现象,而是有它内在的逻辑发展理路,是与它所处的时代分不开的,也与主体的不同境遇息息相关。当然也是理学内部固有的矛盾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给出了应用常数“1”解竞赛题的一些技巧,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把一些表达式化为“1”;二是把“1”进行转换,使问题得以解决.实质上是转化思想的体现,是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