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两个已发表的CO J=1-0观测样本, 结合12CO(1-0), 13CO(1-0)和C18O(1-0)与红外IRAS 4个波段数据, 对29个CO J =1-0基本完全成图云核计算了它们的一些基本参数, 如云核尺度、维里质量、12CO(1-0), 13CO(1-0)与C18O(1-0)的总光度、红外光度等. 给出了12CO(1-0), 13CO(1-0)和C18O(1-0)光度与红外光度及它们比值之间的相关性, 进而讨论恒星形成率(红外光度)与分子气体示踪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CO J =1-0同位素光度之间有着很好的相关性, 且CO J =1-0同位素光度与红外光度均有一定相关性, 但是相关性不如河内47个巨分子云核和河外65个星系HCN J =1-0与红外光度及其比值之间的相关性好. 这些也许暗示恒星形成率和恒星形成效率主要依赖于高的气体体密度而并非高的柱密度.  相似文献   

2.
利用德令观测基地13.7m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对OrionB做^13CO(J=1→0)和C^18O(J=1→0)成图观测,二者均有双极外向流结构,^13CO是2个方向的处流很不对称,中心位置与CO(J=1→0)外向流大致相同,与CO(J=1→0)外向流相比,C^18O的外向流中心向北偏移约1.5’。  相似文献   

3.
给出了W51巨分子云的大尺度的CO(J=1-0)成图, 大小为15′×15′, 覆盖了W51巨分子云区域中恒星形成最活跃的部分, 同时还给出了W51巨分子云区域内以W51IRS1为中心的小范围(2′×2′)的高空间分辨率8.″7×6.″1的HCO+ (J=1-0)成图. 从观测结果分析得到了W51巨分子云的结构模型, 认为分子云内有许多小的云核结构, 它们各自向着自己的中心塌缩, 这些小的分子云核结构是由于W51巨分子云与速度为60~73 km·s−1的前景云发生碰撞而形成的. 通过对HCO+ (J=1-0)成图观测新发现了16个分子云核.  相似文献   

4.
超新星遗迹与分子云的物理作用,与当前超新星遗迹领域一些热门问题如热混合型X射线形态、高温气体的过电离现象、遗迹伽玛射线的强子辐射等等密切相关,特别是它已成为检视超新星遗迹加速宇宙线的上佳探针.这篇综述介绍了上述问题的相关研究和最新进展,其中重点介绍了我们的有关工作,如遗迹与分子云作用判据的归纳、分子谱线观测分析、反弹激波机制的引入、对过电离现象的率先解释、强子伽玛射线辐射"逃逸质子的累积性扩散模型"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对短程力步长在星系中的分子云和恒星的演化中的作用做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短程力步长的不同选取对于分子云和恒星的演化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使用美国五大学射电天文台(FCRAO)的14m无线和新建立的QUARRY接收系统对中心区CO(2-1)谱线呈现双峰特征的2个PMS星P11和V1515Cyg进行了CO(1-0)的谱线成图观测。观测表明,无论是PP11还是V1515Cyg,其CO(1-0)谱线都在大范围内表现出双峰谱型。分析PP11和V1515Cyg红、蓝2个速度峰和峰谷速度上的等强分布可以发现,与主序前星成协且具有CO双峰谱的分子云中可能存在2种运动:一种是低速的与视线方向成某个角度的大张角的双向运动,它可能是PMS星形成前双极外向流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张角变大,速度变小);另一种是起因于PMS星风的向四外发展的膨胀的壳层运动,而在壳层内密度分布是高度团块性的,这种团块可能是新形成的PMS星与母分子云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分子云碎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用KOSMA3米毫米/亚毫米波望远镜,对大质量恒星形成区IRAS19213+1723进行了^12CO(2-1)和^12CO(3-2)的成图观测.^12CO(2-1)和^12CO(3-2)的谱线轮廓均具有不对称的结构,且具有较大的线翼展宽.^12CO(2-1)和^12CO(3-2)积分强度图,进一步证实了IRAS19213+1723存在双极分子外向流,CO不同跃迁所示踪的此外向流形态相似.利用局部热动平衡(LTE)的方法,得到该外向流的总质量为15.0M⊙、平均动力学时标为5.0×10^5yr、总质量流失率为3.0×10^5M⊙yr1.最后计算出了^12CO(3-2)与^12CO(2-1)积分强度比和展示了积分强度比的分布,推断出该大质量恒星形成区中外向流存在高积分强度比可能是由外向流与其周围的星际介质互相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给出了恒星形成区L1641S的H波段的偏振成像和KS波段的近红外成像的结果. 反射星云Re50和Re50N分别坐落在该区域的南北. 两个星云的偏振图像均呈现出高偏振度和中心对称的特点, 表明星云内的发射主要以尘埃的单次散射为主, 且尘埃的尺寸较小. Re50N星云中存在两个红外点源, 其中IRS1是两个星云的红外照亮源, 也是该区域CO外流的驱动源, 而点源IRS2可能提供了星云光学波段发射所需的大量光子. L1641S的外流结构符合表面散射模型, 外流的倾角大约为30°. 通过偏振弧结构, 我们进一步证认了Re50N星云的双极型结构.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引力不稳定性在巨分子云形成中的作用,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了星系中分子云的较差自转模型.在演化中除了分子云之间的碰撞外,模型还考虑了分子云在恒星盘的背景引力场中所受的引力和分子云之间的相互自引力.其中分别考虑分子云之间的短程力(随机碰撞模型)和长程力(引力不稳定性模型).通过对计算机模拟的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得到了以下结果:对于较差自转模型,引力不稳定性在巨分子云的聚合形成中起了关键的积极作用,它能够加速和加大分子云的成团.  相似文献   

10.
用美国Berkeley-Illinois-Maryland Association毫米波射电干涉阵在2.7 mm和3.3 mm波段对W51云核进行了观测, 给出了CH3CN (J=6-5, K=0,1,2,3,4), CH3OH (15-2-151 E), HCOOCH3-A (71,6-61,5), HCOOCH3-E (71,6-61,5)和13CS (2-1)及2.7 mm (110 GHz)连续谱的成图观测结果. 根据观测谱线的强度, 计算了W51云核的不同区域的CH3CN, CH3OH, HCOOCH313CS的总柱密度和丰度.  相似文献   

11.
分子识别是生物体系的基本特征 ,酶选择性地催化生化反应、抗体与抗原的结合、蛋白质分子与DNA序列的相互作用等都源于精确的分子识别[1,2 ] .研究识别作用的机制 ,了解受体与底物间识别的推动力与二者结构之间的关系对理解生物体内一系列反应的本质 ,建立仿生模型 ,合成出高效的仿酶催化剂、手性拆分剂以及利用识别引起的量转化建造分子器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各类大环受体对阳离子、阴离子和中性分子的识别已有较多的报道[3~ 7] .分子钳 (moleculartweezers)作为一类新型的受体 ,因其构造相对容易且易于将功能团聚集…  相似文献   

12.
乙醇酸氧化酶分子结构的研究和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分析了乙醇酸氧化酶分子量相差很大的原因,但目前认为乙醇酸氧化酶为单一亚基所组成的观点难于解释为何乙醇酸氧化酶具有多个不是等电点,对等电点的正确认识将有助于揭示乙醇酸氧化酶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3.
鲇卵膜形成和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鲇 (SilurusasotusLinnaeus)卵母细胞发育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观察 .鲇成熟卵卵膜明显区分为内放射带、外放射带和透明带等 3层结构 ,透明带为颗粒细胞分泌形成 ,内、外放射带则由卵母细胞本身分泌形成 .鲇卵母细胞内卵黄颗粒的形成经历几个阶段 :卵黄蛋白原、卵黄前体颗粒、卵黄中间颗粒 ,最后形成卵黄颗粒 ,其合成或加工分别在肝脏、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内进行 .结果还讨论了卵黄核、合成泡及环状片层等细胞器的超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等 .  相似文献   

14.
应用电子诱导——共轭效应理论,探讨了从柠檬醛合成紫罗兰酮及其衍生物反应过程中对分子结构的影响,并对一些重要反应条件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5.
后生动物的起源与进化问题一直是动物学、古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传统上,对其系统发生和亲缘关系的探讨主要是基于比较形态学和比较胚胎学的证据,然而,随着分子遗传学和分子发育生物学的不断进展及其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普遍运用,从遗传基础和发育机理上追踪动物各分类群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已经成为可能。本文就近年来后生动物高级分类群(主要为“门”一级)的分子系统发生研究及其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同时就后生动物系统发生研究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云模型是在传统模糊数学和概率统计的基础上提出的定性、定量转换模型。为了建立油气藏与圈闭面积、圈闭闭合幅度、油气运移通道、地层孔隙度、烃源生油与圈闭形成时间、空间匹配性等因素的定性定量关系,传统的多域信息评价方法多采用因素硬化值构建定性定量关系模型,这很大程度受制于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结合云模型和灰关联分析,考虑油气圈闭评价因素的模糊性、随机性和小样本不确定性,实现圈闭多域信息的定性与定量间的转换,提出了一种油气圈闭多域信息评价新方法。对中国西北顺托果勒某地区提取的圈闭进行评价,分别划分出了Ⅰ、Ⅱ和Ⅲ类圈闭,其中Ⅰ类圈闭占圈闭总数的37.5%;Ⅱ类圈闭占圈闭总数的37.5%;Ⅲ类圈闭占圈闭总数的25%,与实际开发评价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探索紫外有机非线性光学晶体中关于分子基团选择和结构的基本原则;较详细地分析了 LAP 晶体中的分子基团及其排列方式,报道了 LAP晶体的一些主要性能参数,还对分子基团和晶体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MD膜驱油技术是一种新型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为对比MD膜驱剂(单分子双季铵盐)和几种单季铵盐在界面作用中的差别,运用微电泳法分别考察了这些化合物与高岭土/水和沥青质对二甲苯溶液/水的界面作用。结果表明,Zeta电位能够反映出MD膜驱剂与单季铵盐在界面的静电作用及范德华力作用的差别。MD膜驱剂和单季铵盐与沥青质对二甲苯溶液/水界面的作用比与高岭土/水界面的作用大;范德华力在单季铵盐与沥青质对二甲苯溶液/水界面作用中的比重比在单季铵盐与高岭土/水界面作用中的比重大。MD膜驱剂和单季铵盐与两界面的作用大小顺序为:MD膜驱剂 四丁基溴化铵>四乙基溴化铵和四甲基溴化铵。MD膜驱剂与单季铵盐的不同主要在于其电荷量大,单季铵盐之间的不同则在于与界面的范德华力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