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共合作曾推动中国历史的前进。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毛泽东提出了国共长期合作的思想,并在抗战时期一直坚持国共长期合作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统一祖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作了不懈的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集中全党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解决台湾和港、澳问题,统一祖国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问题。因美国插手台湾,且把它作为遏制中国的基地,打乱了中国武力解放台湾的计划。面对中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美国又调整对台政策,严重干扰了祖国的统一进程。面对未来我们应在经济、政治及两岸文化交流方面进一步发展,做好一切准备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3.
“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l]“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集中了全党的智慧提出来的。这个构想是从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出发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1983-1990年间,邓小平在许多重要场合谈到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时,对“一国两制”构想进行了深刻地阐述。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思想:首先,坚持一个国家是根本、是原则,社会主义是主体,是前提的思想。我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和台湾与大陆统一后,中央人民政府将分别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浅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别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人,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所作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邓小平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思想,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首选方式和最佳方式,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争取和平解决的必要条件与战略手段,解决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绝不容别国干涉,这些思想观点对于实现海峡两岸的尽快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台湾在明代以前的农业甚不发达,仍然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台湾农业经济的发展。直到明朝郑氏时期,随着大量大陆汉族移民的迁入,清朝后期官方允许对台移民以鼓励开垦政策的实施,以及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对台湾短暂而高效的经略,使得大陆的先进农业文化陆续并广泛地引入台湾,致使台湾的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也为台湾后来较早实现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当初炮制《与台湾关系法》就为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埋下了伏笔。《加强台湾安全法》是继《与台湾关系法》之后,美国国会亲台反华议员炮制的又一起在台湾问题上蓄意破坏中国领土完整、阻挠中国统一大业的法案。早在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美  相似文献   

8.
台湾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的重大历史课题之一。从第一代领导人提出的“和平解放台湾”到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略的诞生,这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此方略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实现了三大突破。即解决问题方式上,构建完整战略框架上和具体方案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台湾问题是50年代初中国内外矛盾交叠的产物。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的最严峻的历史课题之一。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对此课题的思索与实践已发生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即由“和平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略的提出。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台湾问题近30年的思考与实践,为第二代领导集体成功地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略,从思想与思维、宏观战略等方面作了根本性的全面铺垫。  相似文献   

10.
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本不该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然而,在冷战的背景下,中国领土台湾被美国当做其国际棋盘上的一个棋子来摆布,台湾问题已成为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冷战结束后,台湾分离主义势力试图扩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一生致力于国共合作,他阐述了和平统一台湾、第三次国共合作和祖国完全统一的前景、意义、基本原则与形式,并做了大量具体工作,为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和江泽民在十五大提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对今后解决台湾问题,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近代美日对台湾的觊觎,今天美日“以台制华”政策及美国全球战略和亚太地缘战略,无不基于台湾地缘战略的重要。台湾是中国海防的前哨,是进出太平洋的瓶颈,是中国维护海权利益的基地和发展经济的海上生命线。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最终统一,是中国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1920年代,中国境内出现了两个共产主义政党--大陆的中国共产党、台湾地区的台湾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下,这两个共产主义政党出现了相同的局面:左倾冒险者颠覆了党的领导层,迫使党采取激进、冒险、自杀式的活动,使党陷入覆灭的绝境。其结果是这两个共产主义政党走向不同的结局:大陆的中国共产党在命悬一线之际成功地召开遵义会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力量重新掌控了党的领导权,使党起死回生,从此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是台湾共产党却不幸被敌人完全摧毁了。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党员素质、政策策略是决定这两个共产主义政党不同命运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18 951 945年 ,日本占领台湾期间 ,台湾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可歌可泣的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在斗争中 ,台湾同胞始终坚持中华民族主义 ,始终认同祖国 ,这种强烈的祖国意识正是当今两岸人民反台独、反分裂、共促中华民族走向祖国统一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5.
台湾作家陈映真以其坚定的统一立场著称于海峡两岸。他从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反省出发,他长期思考着台湾社会现代性问题,并自觉地将之作为论述国家统一的依据,从文化根源上驳斥分离主义。他的思考代表着台湾思想界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6.
1950年解放台湾计划搁浅,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美国的插手使解放台湾变得非常困难和复杂;2、斯大林的态度给解放台湾带来了消极影响;3、军事技术的不足迫使中共中央无奈地放弃了进攻台湾的计划.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关于海峡两岸祖国统一思想以反对外国干涉中国内政为突破口,以对台湾实施宣而不战和利用蒋氏父子管理台湾为策略,以一定要实现祖国统一为终极目标,是我党解决台湾问题的逻辑起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中出现了以赫尔利为首和以谢伟思为代表的两种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论,双方争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表现:一是对国共两党的认识及其态度;二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对象问题;三是如何实现中国统一。这场争论虽然对中国抗战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两种不同主张的实质是完全相同的,即从美国战略利益出发,保持其在战时及战后对中国的控制,实现其控制中国、独占中国的战略企图。  相似文献   

19.
1949年初,为了了解新中国对苏联的立场和政策,斯大林派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访问了西柏坡。双方就《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涉及到的中国主权问题,苏联向中共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问题,新中国政权的性质和对外政策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会谈。会谈的结果大大消除了斯大林对毛泽东的疑虑,苏方采取了支持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立场,中共也明确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相似文献   

20.
“统独”矛盾长期以来一直是海峡两岸关系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国内外因素和其特有的演变历程。在两岸关系冰冻之后出现春暖的时候,对近年来有关两岸关系中政治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梳理,将矛盾冲突各方对主权归属之争、统独之争、制度之争中的立场、观点及其法律依据作逐一介绍,对导致台湾问题国际化的历史原因作多方位的研究视角评价,对于促进两岸关系研究的深化,尤其对于因应两岸关系出现的新形势、新动向寻求应对之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正是基于此认识,从两岸关系与国家认同、两岸关系与主权归属、两岸关系与制度之争、两岸关系与和平谈判、两岸关系与外国插手五个方面,对近年来海峡两岸之间的政治问题研究作一概括性的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