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华鳖气单孢菌类疾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气单孢菌性鳖病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如下几方面的进展:(1)国内最先发现并报道了鳖白点病,水泡病;(2)澄清了鳖烂甲病,肿脖子病,白底板病,腹水病的病原及其关系;(3)揭示了嗜水气单孢菌在组织的分布和疾病的发生机制;(4)拟定出对各种鳖病的防治方法,多年的临床实践资料显示,在中等管理水平下,本成果的技术方法可控制“白点病”发病率在2%以下,烂甲病和肿脖子病发病率在1.5%以下,使烂甲病,肿脖子病治愈率达到85-93%,腹水病轻,中度病鳖转归率在97.7%以上。  相似文献   

2.
养殖鳖主要细菌性疾病病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养殖鳖细菌性疾病是全国养鳖业的主要疾病,危害对象从稚鳖到成鳖、亲鳖。从1996-1998年对养殖鳖主要几种细菌性疾病和肠道出血性败血症、鳖穿孔病,红脖子红底板病,鳖腐皮病的病原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1995年盛夏,福建省厦门市杏林区某鳖养殖场,体重10~20g的稚鳖暴发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病鳖外观除腹甲充血外,其它正常;内脏肝水肿,心脏贫血,肾肿大,胃肠壁血管充血。对该病的病原进行了分离、培养、人工感染、菌种鉴定、药敏试验等试验研究,确认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和一株气单胞菌未定种(Aeromonasep.)药物敏感试验表明该病的防治宜采用环丙沙星、氟呱酸、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  相似文献   

4.
中药鳖甲是使用鳖的背甲。近来发现有以腹甲混入背甲充作药用。本文从鳖的背甲及腹甲形态特征进行比较,这样就改进了鳖甲的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华鳖水泡病病原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3年8月信阳师院生物系特种动物养殖研究所的试验鳖场孵化出一批小鳖。同年10月有一只鳖得了一种新的疾病,病鳖颈根部和右下肢基部各有一大水泡,暂名“水泡病”。本文对其分离菌进行了研究,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中华鳖水泡病的致病机理,可能与病原菌的毒力与传染途径有关,而鳖的抗病能力是能否引起该病的关键,外界环境因素是引起该病的诱因。  相似文献   

6.
养殖中华鳖一种球形病毒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电镜超薄切片技术,观察福建省四个主要养鳖市县现场采集的鳖出血病样品.首次发现了一种感染养殖中华鳖的球形病毒(Trionyxsinensisspherovirus,TSSV).该病毒分布在病鳖的肺、胃、咽喉粘膜和腹甲皮层.主要靶细胞是这些组织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TSSV粒子近球形,直径35~39nm,无囊膜包被,有的成群聚集在内皮细胞质中,有的由单位膜包裹在包涵体中.病毒感染的内皮细胞病变明显.还讨论了TSSV与出血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草药防治鳖暴发性传染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果介绍鳖常见暴发性传染病的病原和预防措施,重点阐述了实践中筛选出来的防治鳖白点病,红脖子病,疖疮病,白底板病、出血病和腮腺炎等6种暴发性传染病的中草药配伍方剂,及其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取病鳖的肝,肠,脾,肾和溃烂处皮肤等组织数块,Zenker‘s液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病鳖肝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以至坏死,肝血窦淤血,肠粘膜溃疡,肠壁结构被破坏。  相似文献   

9.
鳖病与其他水生动物疾病一样,重在预防,然而,患了病之后务必做到及早治疗,这样可以减少损失和提高疗效。关于鳖病的预防,根据笔者的实践体会认为温室养鳖必须从生态环境、投饲管理和药物预防三方面紧密结合方能奏效。生态环境主要指水温和水质两个环节,如系塑料大棚温室要求提供充分光照的条件。温室中水温要求恒温在30℃左右,水质的几个主要指标要符合鳖生长的要求,如pH值7~8.5,溶解氧5mg/L左右,氨氮在4mg/L以下,亚硝酸盐0.1mg/L以下,有机物耗氧量在12mg/L以下。这些指标与投饲管理密切刊关,…  相似文献   

10.
全国著名“养鳖发鳖财”的河南演川农家,拥有3万个养鳖户,年产成鳖750000kg,创收4亿元。其主要经验之一是不依赖成本高的动物性饵料,而是就地广辟饲源,降低养鳖成本,增产增收效益翻番。现将其做法献给农友。(1)鱼鳖混养此模式,可充分利用水面与饵料,减少残饵沉积,改善水质,利于鱼鳖生长。鳖能除掉病死鱼,其粪便可肥水、繁殖浮游生物,为鲢、鲍鱼类提供饵料。这样,循环互利,肥水、肥鱼。肥鳖。亩放鱼种700-1000尾,其中四鱼占45%、幼鱼占匕%、草鱼占30%、鲤鲫鱼类占10%。鳖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幼鳖10只,二龄鳖5只,成…  相似文献   

11.
鳖"腹水病"的致病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95年以来,河南一些养殖场的幼、成鳖患发一种“腹水病”。从濒死病鳖分别获得两株细菌感下实.二者均为致病菌。根据细菌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营养要求和G=CMol%,笔者认为,二者分别为嗜水气包菌和温和气单胞菌。药敏试验表明:两株病原菌均对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哌酮、头孢二嗪和庆大霉素等四种药物敏感,用它们与腹水配伍治疗患鳖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建立了5株分泌抗温和气单胞菌CR79-1-1株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系,通过特异性鉴定获得两株与参考菌株中的温和气单胞菌发生反应,但与嗜水气单胞菌以及鳗弧菌、爱德华氏菌、克鲁氏耶尔森菌、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均不反应的杂交瘤细胞系,分别命名为2G3和1A4.快速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得2G3和1A4的亲和常数分别为1.72×108和5×108M-1;应用方阵配对实验证实,2株单抗针对特异性抗原上不同表位.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温和气单胞菌对齐口裂腹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采用人工回感实验对齐口裂腹鱼注射温和气单胞菌,在6个不同时间点测定4个血清指标: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 、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T-SOD)和黄嘌呤氧化酶(XOD)。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在感染48h后出现明显症状,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血清T-SOD活力在感染12h后上升出现差异极显著(P<0.01),但在24h后显著下降。T-AOC在感染初期出现上升,48h呈极显著性升高,随后下降。CAT活性在感染初期明显增强,48h时出现极显著性差异(P<0.01),但72h后开始下降。XOD活性在感染24h后呈直线上升趋势。这有利于深入研究温和气单胞菌对鱼的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14.
温和气单胞菌对10种中草药耐药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纸片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10种中草药沸水提取物的抗菌活性和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表明所选取的10种生药中,五倍子(Rhus chirensis M)、黄柏(Phellodendron anurense R)、大黄(Pheumofficinale B)、野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抑菌性强,抑菌效果好,缺点是药力减退快。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乌梅(Prunus mune S.et Z.)抑菌性没有以上4种强,但药效持久,稳定。由此可见,利用中草约对温和气单胞菌能够起到抑杀作用。在实际生产中,运用五倍子、黄柏、大黄、乌梅、地榆是治疗气单胞菌引起的疾病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鲫鱼肠道温和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鲫鱼肠道分离纯化获得一株细菌,编号为XA-2,对其进行形态观察,并对理化特性、16S rDNA克隆测序及系统发育进化树构建等研究.结果表明,XA-2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可发酵葡萄糖产气;进一步采用 PCR方法克隆16S rDNA序列,测得长度为1508 bp ;对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发现XA-2菌株与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模式菌株NCIMB 12065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9.73%,从而鉴定XA-2菌株为温和气单胞菌.采用27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头孢噻吩、头孢噻肟、头孢克肟、头孢哌酮、新霉素、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药物敏感,对先锋霉素Ⅳ、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红霉素等药物不敏感.  相似文献   

16.
JR90数据采集系统采用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并用STD模板,组态灵活。通讯采用异频单工无线方式,复盖方圆50公里,采集的物理量可高达800个.系统采用并行传输、语音和警声报警等先进技术,软件丰富,功能齐全.系统的应用使调度手段科学化,数据信息及时、准确。文中还对通信处理机程序作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针对我国沿海情况如何依据罗兰A测得的时差求出经纬度及海区信息,并对运算过程精度的提高提出了一些见解.最后讨论了全自动罗兰A定位仪的实现及会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18.
硫代硫酸盐从金精矿中提金新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硫代硫酸盐从朝阳地区金精矿中提出金银,金银浸出率可达97%和45%,浸出周期仅为常规氰化法的1/3,并研究了硫代硫铵浓度,添加剂。浸出温度,浸出时间,液固比,粒度等因素对浸出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金属塑性变形过程中,位错增殖、螺型位错交滑移和刃型位错攀移过程,建立了包括五个加工硬化阶段的位错理论模型。利用计算机,在不同的变形条件下,对理论模型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论析了面形分割构成独特的审美性。指出这种构成形式得以成立的关键,是以线分割母面形后,所得五面形必须成为互相依存、牢不可分的,具有符合审美法则的视觉力学关系的整体。提出在作面形分割构成的基本训练中,兼做多种造型表现上的研究与体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