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外动字是《马氏文通》根据意义划分出的汉语动字的一个次类,可以带止词是外动字重要的语法功能之一。在《外动字与止词》节,《文通》着重讲述了几类特殊外动字的用法:"教"、"告"、"言"、"示"等动字带双止词;用为"作为"义的动字"为";动字"谓"、"言"等以顿、读为止词;以及在特定条件下外动字止词前置等。  相似文献   

2.
《马氏文通》中的各种范畴都是原型范畴,马氏的论述体现了其在范畴原型基础上进行范畴化的过程.《文通》中的起词范畴的原型具备[位于句首]、[逻辑主项]、[施事]、[名词或代词]四个特征,其非典型成员不具有此四者中的一到三个.马氏的论述中将[逻辑主项]特征拓展成[陈述对象]特征,这一对特征拓展是由家族相似性主导的.如果把[逻辑主项→陈述对象]看成一个连续统的话,就会发现起词范畴中的非典型成员均处在这个连续统上的某一点,起词范畴与其他范畴的边界也由这一特征连续统标定.所以,马氏起词范畴的核心特征是[逻辑主项→陈述对象],而不是很多人认为的[施事].[位于句首]特征也是马氏起词范畴的重要特征,这说明马氏非常重视语序问题.从这两点来看,马氏走在很多后来者的前面.  相似文献   

3.
《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完整的汉语语法学著作。从句子的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分析,《文通》中的起词是一个糅合主语、施事、话题的句子结构成分概念。马氏分析句子的起词,既重视语义,也结合句法标准,并注意语用因素。《文通》对句子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语用结构的认识是混一的,但在具体分析句子起词的过程中,能够区别情况,在句法或语义或语用上有不同的侧重,从而揭示了汉语句子结构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我国逻辑领域关于"词项"与"概念"的定义和使用问题一直存在着分歧。当代形式逻辑体系是否还有"概念"的位置?"概念"是否应被"词项"所取代?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应该用词项取代概念 另一派认为词项和概念应该区分使用,不能完全否定其一。但毋庸置疑,概念的定义规则、分类与划分,限制与概括以及由概念断定的外延的范围等这些关于概念的逻辑问题仍然需要在"概念"的意义上讨论。因此,从逻辑学的角度研究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马氏文通》句的定义及涵义,认为马氏是教案性质的著作,对句所下的定义切合语言习得心理。同时在王海菜、邵霭吉两位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对《马氏文通》句的分类思想。  相似文献   

6.
《马氏文通》的"次"虽来源于拉丁语法,但从整个《文通》的用例分析来看,其中的"偏次"并不等于名词的属格。"偏次"的设立符合汉语的特点以及汉语语法分析的需要,对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承峰 《菏泽师专学报》2004,26(1):36-39,48
本文通过对一百多年以来对马建忠“散动”理论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发现对同一个原点理论,不同的研究者却得出了互相矛盾的结论,本文试图通过对汉语和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语言的对比来揭示造成这一矛盾的真正原因。最终得出结论:汉语的动词系统和英语的动词系统是有着完整的对应关系的,更进一步,可以说马建忠的“散动”理论是他所具有的普遍语法观念的一个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关于《马氏文通》字类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通》以义定类:一字一义,则一字一类;一字数义,则一字数类。后者即“字无定义.故无定类”,实际上就是字的兼类。且《文通》的最小运用单位是字而不是词,因而一字数义的兼类现象就多了起来。而当某个字的甲义临时引申为乙义时,该字则由甲类字“假借”为乙类字。可见,《文通》的字类理论自戍体系,其“字无定类”与“字类假借”并没有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9.
《马氏文通》是我国最早的古汉语语法著作,它的影响很大,对它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马氏文通》出版一百年以来,语言学界对它的评价向有争议,一方面肯定它的巨大贡献,也有人指出它的局限和失误;近年来,更有人要全面推翻其语法体系,否定它的价值。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马氏文通》及其研究材料中,找出马氏明引、暗引前人成说例证,论述了《马氏文通》的两大来源,即承袭传统虚词研究精华和模仿西方语法理论  相似文献   

10.
“句法”一术语在《群经平议》中被使用共20次,在《马氏文通》中被使用共127次.其含义在二部署作中的表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认真研究它们之间的“同”与“异”,这对于厘清中国古代语法术语的源流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与”字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主要介词之一。前人对“与”字的研究,往往仅从训诂的角度对其进行单一训释,而《马氏文通》则站在了语法学的高度,从语法特点、介词宾语的位置、介词宾语的省略等几方面对其语法特点和搭配功能作了详细而系统的论述,比前人大大前进了一步,对后世的语法研究特别是介词研究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专著,在修辞学研究上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试从语音,词汇和句子三方面,探讨《马氏文通》在修辞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马氏文通》名字章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依据《马氏文通》名字章的内容而分为五个部分:即名字的分类、名字的通名假借、名字辨音(破读)、名字的结构方式、名字性的字(词)、顿(非主谓词组)、读(主调词组)。各部分先介绍其体例、内容,再评论其得失。  相似文献   

14.
本文曾在“纪念《马氏文通》出版100周年学术研讨会”(1998.10镇江)上宣读。文中指出在特定时代《马氏文通》写出的因素,比较客观地评价《文通》的作用;回顾了一百年来汉语法研究的历史,指出《文通》的巨大影响;最后对学习马氏的治学精神和作风方面提出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5.
就《汉语札记》中的属格标记之与《马氏文通》中的介字之在偏次时的用法进行对比研究,重点研究之的隐现问题,发现在此问题上,马若瑟的视角主要在西方语法体系,同时也注意到了汉语特有的语感问题。马建忠主要从汉语自身特点来看,主要关注韵律、音步、强调、省略、语气等修辞方面的问题,对西方语法体系也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喜、悦、乐”在《说文》中互为训释,是一组同义字族。文章从古文字形入手,考释它们各自所辖的“瑶、倍、诉、故、快、鼻、欢、歆、衙、嗜、咩、欣、忿、懂、台、惠、兑、幅、怿、媚、填、娶、舞、僖、倡、憧、娱、堪、喜、愉”等字的形义关系,对它们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得出“喜”义分为三类,即喜于声、喜于貌、喜于心:“悦”义有面色之悦、心灵之悦和会话之悦;“乐”义有舞乐、歌乐和戏乐三种。  相似文献   

17.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下称《文通》)系统划分了汉语词类,研究了汉语句法规律,在我国传统语言学(小学)的基础上开创了语法研究的新天地,使汉语语法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许多分析和结论至今仍为我们所继承。《文通》仍然是一部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典籍。本文想就《文通》在句法研究上取得的成就和问题进行一些讨论,以便向方家请教。  相似文献   

18.
同次是一个独立于主、宾、正、偏四次,仿照拉丁文中的同位语,通过变换分析,针对语义指向而设立的一个术语。其目的不在于分析句法成分,而在于指明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诗歌中,意象是诗人感觉或情思的具象表现,是诗人的意识与外界物象水乳交融般的结合。在这里"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象"是指客观的外界物象,这两者水乳般的交融就是意象。意象营造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在诗词中屡见不鲜,并常常包涵着丰富的  相似文献   

20.
次理论是《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拉丁语法的格而又不同于格。马氏基于汉语无词形变化的实际,抓住语序这一关键,探究词与词之间的语义联系,对于汉语语法分析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作为汉语语法初创期的产物,次理论还有矛盾失误之处,应客观看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