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尼采悲剧学说演绎过程和酒神精神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悲剧代表着希腊艺术的最高成就。本文追溯了尼采悲剧理论的演绎过程,阐述了这一理论与“酒神精神”之间的关系,主张用生命本身的力量来克服和战胜生命的痛苦,并在人生的备力抗争中强烈感受生命的欢乐。  相似文献   

2.
孙春平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以反映一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并以对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揭示和探讨,展示作品较高的艺术品味。尤其是他那些带有地域特色的创作,不仅能立足于现实生活,而且能将其笔下的人物、故事置于现代化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因而使其作品既具有地域文化的蕴含,又有强烈的时代感。  相似文献   

3.
李煜的后半生在限定的时空中“郁积”着个体生命的痛苦情感,成了探究个体生命苦难的苦行僧。他的痛苦才具有了个体意义。柳永却与封建社会所有怀才不遇的才子一样。他在无奈中拥抱广泛的民间社会,并在歌楼柳巷的狂游中“排放”成一个具有封建社会才子共同精神痛苦的浪子形象。他的痛苦才更有了社会意义。迥异的人生影响了他们的情感方式,同时也成就了他们不同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4.
清文刍议     
清是清人留下来的一份珍贵学遗产。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之广阔,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之强烈,对封建统治黑暗揭露之深广,渴望变革的呼声之高亢,对历朝历代古创作成就的总结、继承、创新和发展,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古诗十九首》以现实的普通人作为悲剧的主角,真切地表现普通人心灵深处的悲伤,表现个体生命意识的张扬和人生的深刻体验,毫不隐螨地抒写了性压抑饥渴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表达了对爱情对人生对本能对欲望的肯定和呼唤,其强烈的悲剧激情,悲剧矛盾,悲剧冲突,悲剧结局等因素,构成了丰富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6.
谢道弋先生在古稀之年,仍奋力笔耕,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经验,创作了洋洋洒洒近六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躁动》,令人欣佩。小说以抗日战争胜利到解放战争时期一个小镇的斗争生活为辐射点,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化,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洋溢着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甘屈辱的民族意志,继承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优秀传统,沿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迈进。  相似文献   

7.
张悦鸣先生在长期的摄影创作实践中,以积极的探索精神和新颖的艺术观念反映现实生活,用独特的视角表现大自然的审美意蕴。他的荷花摄影作品,有力地拓宽了艺术表现的广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间与空间中去发现荷花的美。同时还体现出他对于艺术意境强烈而又自觉的追求,而这种富有独创性的审美创造,需要的是丰富的人生阅历、开阔的胸襟怀抱、高尚的审美理想和深邃的思想境界。此外,他的作品带给我们妙悟自然的禅意,包涵着对于大千世界的深刻感悟,对于宇宙本真的生动体验,这样的艺术意蕴就使作品的审美内涵显得更为沉郁,更有气度。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所写的诸种变化,是现实生活中不曾有过和不可能存在的;但是,书中诸种变化的故事情节,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感受加工创作而成,因而也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生活。把这种变术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对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儒、释、道三教在宋代呈现出合流的新特征,使宋人的精神面貌和人生态度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他们能对人生采取一种更达观、更冷静的态度,表现在对世态炎凉、仕途升降看得很透,尤其是面对官场失意往往能出之以乐观和超旷。宋人的旷达建立在对人生处境冷静反观的基础上,其内涵包括对无奈的突破、对痛苦的超越以及寻求心灵的自适。旷达的处世态度是宋人普遍的选择。这种态度反映在词作上,产生了不少清旷之作,苏轼词是其中的典型。但是由于个性的差别,对旷达内化的层次不同,他们的词作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10.
唐寅为了排解科场冤狱带来的痛苦,于明孝宗弘治十四年至十五年进行了一次远途山水旅游,使得他濒于幻灭的精神生命藉此得以复活。以这次山水旅游为标志,他的人生志向由“立志”转变为“适志”,文学和绘画创作由此也表现出强烈的创新色彩,从而成为了一个风格特异的市井文人和艺术家。  相似文献   

11.
许爱兵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3):47-48,50
继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和他的悲剧之后西方文学的第四里程碑:歌德和他的《浮士德)。歌德的伟大:永远努力着,既内向又外向,天生的悟性,很高的资质和诗性的修养和冲动。歌德在政治与生活中的怯懦:思想进步,现实生活中却表现出一种市民的平庸。反映歌德现实生活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宗白华评论《浮士德》:近代人的圣经——《浮士德》:力求解决欧洲近代人所碰到的人生的全部问题,渴望获得生命最高价值的痛苦。浮士德的生命里程,冯至认为《浮士德》的主题在与自强不息;浮士德的两难命题。  相似文献   

12.
余秋雨、余光中为两岸著名学者、散文家,他们的创作都超越了平庸,创造了神奇,成为20世纪两岸散文的亮点。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创作既代表了散文的成就,又代表了散文的高度。本文通过二者散文在文化态度等诸方面特点的比照分析,凸现二余散文的创作风格及其文史学地位,并力求从二者的创作心态、风貌中揭示两岸散文某些具有普遍性、代表性意义的特质与内涵。  相似文献   

13.
“灵感”是创作的冲动,是创作者渴望的一种激情。灵感对于文学艺术的创作是异常重要的。许多中外成功作家虽然对灵感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创作“灵感”都是来自生活、积累、勤奋、艰辛、热情。现实生活是灵感之根,艰辛创作是灵感之源。  相似文献   

14.
席战强 《河池师专学报》1999,19(3):36-38,46
贵族地主阶级的荒淫、冷酷、不人道,是19世纪俄国社会之原罪,而贵族地主通过自身道德完善,爱人如已,则可赎回自身及本阶级的罪恶,这是托尔斯泰的原罪与赎罪意识,也是他一生痛苦的思想探索和精神内省的结果,并且贯穿其整个创作。原罪意识使他在创作中清醒,真实,不加粉饰地反映俄国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而赎罪意识则是他对消除社会会恶,实现理想社会的探索,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不可简单地否定。  相似文献   

15.
张衡赋的创作,体现出作者既秉承儒家道义传统,又向往个体解脱;既超脱尘俗,又留恋现实人生的思想性格及心路历程。这种思想性格成就了张衡的“清典”风格。  相似文献   

16.
诗歌应当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着重抒写当代社会人们的内心世界,内在情愫,其基调应当是积极进取的;诗歌应该把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写给人看。使其成为促进人生的手段;诗歌创作应力求更多的心灵的沟通,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成就动机是激发人通往成功的一种内在机制和推动力量,学生阶段是人生获得成就的基础和关键性阶段。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核心是要培养他们学习的成功体验,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的成就欲望,重点是要培养他们正确对待成败的明念。  相似文献   

18.
伍辉 《科技咨询导报》2014,(19):227-227
纪的中国水墨人物画坛中有一位最有影响力的女画家--周思聪先生,她是徐蒋体系的继承者,又在此基础上夸张变形,开创了以悲情人物为主线的新画风。她的创作始终在追求着社会民生和对底层人民的真实描绘,反映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周思聪先生曾说过:“人生充满苦难,往往它最震撼我的心灵,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诗词艺术作品是带着鲜明主体特征的创造性成果。反映在诗词中的情感既来源于现实生活情感,同时又受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评价情感及主观创作态度的制约,所以对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时所处的情感背景的了解才能理解作者所藉作品的寄托及意旨。  相似文献   

20.
唐培松 《科技信息》2011,(4):272-273
20世纪70-80年代,伴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和攀升,人们对精神局面的文化和艺术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在城市文明的发展和建设中,作为公共艺术城市雕塑的规知l和建设受到了重视,城市雕塑作为传承历史、弘扬民族文化的载体主要用以提高城市文化品位。面对这一历史机遇,马改户于1984—1987年创作并完成了大型石刻群雕《丝绸之路》,这是马改户先生学习、借鉴传统雕塑艺术方面集大成的艺术成就,也是其雕塑艺术成就的巅峰之作。马改户先生在《丝绸之路》群雕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反映了一个艺术家应有的创作思维活力,同时也体现了艺术家对社会对艺术的强烈责任感。同时,《丝绸之路》群雕与环境共生的理念,更加提高了城市雕塑的品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