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消除男性话语霸权,女性主义深入挖掘了传统翻译领域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并通过翻译实践重新界定翻译标准、提高译作和译者的地位、进行女性主义翻译的重写,对传统翻译理论进行解构,抨击翻译领域乃至文化层面上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2.
广告文体是各种文体中最灵活多变的一种文体,同时具有语言风格独特、商业承载功能、文化负载功能,广告文体的翻译必须兼顾广告的这几大特点,因此,广告文体翻译的适用理论也最具代表性。本文以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为指导对广告文体的翻译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通过广告文体所适用的翻译理论分析证明了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对广告文体的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技翻译体会点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科技翻译工作的实际出发,结合亲身感受,对于翻译工作的性质、标准,特别是对于翻译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功能翻译理论框架下,“合格”取代了“对等”的翻译标准。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和霍克斯、闵福德翻译的《红楼梦》,虽然翻译活动的策动者不相同,但由于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最终达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取得了理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5.
从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展望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翻译理论必谈翻译标准。对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过程进行历时描述性研究,可以发现中西翻译标准相通相似的演变特点,而且可以发现翻译理论的主要发展趋势,即翻译成为跨学科综合研究;翻译研究向文化研究发展;翻译理论多元共存、中西融合。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功能翻译理论框架下剖析法律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功能定位,通过对法律翻译标准的综述,提出功能是连接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键因素,法律文本的功能实现与否亦应成为法律翻译质量的评估标准。为了充分保证法律翻译的质量,在功能翻译理论框架下构建一个质量评估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从接受理论看文学翻译标准的多元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接受理论观照文学翻译过程,发现无论在理解还是转换阶段,译者的主观创造都不可避免,从而指出以原文为依归的单一翻译标准是不现实的,文学翻译标准必然是多元性的.  相似文献   

8.
首次发表奈达与张经浩破解Dynamic Equivalence的信函。奈达的Dynamic Equivalence翻译标准是中国翻译理论经典,教科书中的金科玉律。研究发现理论经典和金科玉律-Dynamic Equivalence被译成“动态对等”是一大错误。“动态对等”四个字严重曲解了奈达的Dynamic Equivalence翻译标准。作为翻译标准的“动态对等”谁也不理解;译文与原文能“对等”?“动态”是什么东西?“动态对等”又是什么意思?张经浩在笔者的请求下给奈达写信求教Dynamic Equivalence的含义,奈达回信完全同意笔者和张经浩的理解:Dynamic不是static(静态)的反义词(动态),Equivalence是贴近,不是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不能翻译成“动态对等”。奈达的信详细破解了Dynamic Equivalence的含义。对被严重误读曲解的奈达Dynamic Equivalence翻译标准的译文进行了评析。笔者抛砖引玉,提供Dynamic Equivalence试译译文。  相似文献   

9.
许氏翻译理论虽在学界见仁见智,但却毫无疑问地已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鉴赏解读许氏翻译理论的基础上,以许渊冲先生“三美”“三化”“去粗存精”及再创论和优化论等翻译理论为指导,对其《江城子·记梦》的英译本进行鉴赏和辨析。与此同时,结合诗词翻译的特殊性,就其“粗”与“精”的判断标准是否具有普适性、有时难免为了追求押韵而因韵害意及过度“深化”的问题,即对翻译的技术处理的细节问题进行辨析,并提出改良译法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刘佳  陈莹莹 《科技信息》2009,(13):198-198
本文探讨了翻译的标准问题以及由多元系统理论衍生出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操控,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例,进一步说明了多元互补的翻译标准和译者如何在语言、句式选择上的操控以及改写原文。  相似文献   

11.
梳理严复与德莱顿的翻译实践和译论,比较分析两者在翻译标准与方法、翻译之难、翻译目的与功用和译者素养等方面的异同,探讨中外翻译理论共通的内在规律,揭示翻译的复杂性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林语堂作为中国译学史和翻译史上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翻译活动的同与异可以梳理为三个层面:拿来与送去,异化与归化,直译与美译。他们的差异表明:译者的主体性是文学翻译的主要决定因素,不同译者的文化态度在他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该文回顾了我国翻译研究经历的三个阶段:语文学研究阶段、结构主义现代语言学阶段和解构主义阶段,展望了将要进入的建构主义阶段,指出了不同阶段有代表性的翻译标准。从翻译标准的演变,可看出我国翻译研究正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4.
从中英文数字的异同谈其互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本文拟通过对英汉语数字的比较与研究,探讨中英文数字在语用上的异同,找寻数字翻译应遵循的原则、互译策略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5.
翻译标准问题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历来众说纷纭。辜正坤教授提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可以说是从哲学的高度对这个旷日持久的争论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其理论价值不可低估。然而,这个理论只论证了多个翻译标准存在的客观现实及其合理性,而对选择翻译标准的条件缺乏有效论述,而且某些观点也显得过于武断,给我们的翻译实践、翻译批评以及翻译教学等的开展带来了某种困惑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翻译批评研究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部分,吸引了译界学者的广泛兴趣,但针对翻译批评的标准问题,学界仍莫衷一是。虽然从最初单一闭合的语文学范式发展到如今动态多元的标准,但标准的统一性和公认度仍较低,这对于翻译批评研究的发展较为不利。笔者在吕俊教授的《翻译批评学引论》一书的基础上,反思翻译批评研究的本体,分析当前翻译批评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价值学评价体系为基础的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翻译批评标准。同时结合《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指出该标准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语篇衔接系统一般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英汉语篇的衔接系统有异有同,其中包括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在内的语法衔接差异较大。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表明:英语看重语法,汉语善用词汇;英语重视形合,汉语注重意合;英语是主语语言,汉语是主题语言。语篇意识对提高翻译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对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等也具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斋林·旺多和许渊冲作为当代两位翻译大家,在出身、经历方面有很多共同点,决定了二人翻译思想具有很多惊人的相似性。文章总结了他们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原则和方式及翻译本体论等方面的异同点,认为这些翻译思想都是从长期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强调二者相似共通的翻译理论对当代翻译实践有很现实的指导作用,二者的比较可进一步丰富藏汉语翻译思想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中既要遵循一定的翻译标准,还要做出创造性的叛逆。文章针对翻译界存在的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错误认识,以及把"创造性叛逆"与"翻译标准"对立起来的现象,通过分析两个术语的概念与把二者对立起来的翻译现象,说明了创造性叛逆是一种现象而非一种翻译策略,并且进一步论证了创造性叛逆和翻译标准在翻译过程中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20.
鲁迅和林语堂以各具特色的翻译实践和理论表述,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的译坛.他们在翻译的对象选择、直译意译观念及欧化问题等方面,既存在共识更存在分歧.对这些问题的爬梳和比较,以期进一步澄清他们在翻译观上存在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