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公元132年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时,中国人就已经认识到地震是远方传来的地面振动.从波动观点对地震的认识是本质性的.近代地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很大程度上是由研究地震波传播的知识体系所支撑的.  相似文献   

2.
地震和地震灾害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公元132年,东汉的张衡(公元78~139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候风地动仪,用以测量地震发生的方位(图1)。这一测量本身包含着一个本质性的观念,即地震是沿一定方向从远处传来的地面震动。直到18世纪和19世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地震频发,给人们造成巨大的损失,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地震带来的伤口逐渐愈合,但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地震灾害可能还会造访。地震危害令人触目惊心,地震发生时地震波怎么在地球内部传播?造成的强地面运动是否有规律可循?如何有效地降低地震灾害?是否有一种方法可以观察到地球内部的活动状态,在地震发生前预测可能的地震危害?关于地震的种种疑问,我们总会想到去问那些致力于地震研究的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伟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几乎每年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地震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手段的落后,人们不能正确解释地震的成因,认为是上天的震怒,统治者更是利用地震等灾异现象,大力宣传迷信思想,广大人民因此更加恐惧,每次发生地震,总是惶惶不可终日.公元132年,从东汉的京师洛阳传出一条惊人的消息,说太史令张衡发明了一种神奇的仪器,它可以观测到发生地震的时间和方位.  相似文献   

5.
在河南省南阳县郊外,有一座简朴而又肃穆的陵园,绿树葱茏,芳草依依,在一丘黄土堆垒的坟墓前竖立着一方石碑,上面刻写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郭沫若的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属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南阳石桥镇),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地方官吏家庭,幼年时期家境已经衰落,因此生活比较清贫,但他酷爱读书,把邻近几户书香门第家中的藏书都借来读过了。为了丰富学识,张衡16岁时离家远游,在长安、洛阳寻师求友。他虚心好学的精神感动了太学府里的教师们,许多名师学者也愿意为他解疑释…  相似文献   

6.
<正>据史籍记载,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的。它比国外同类设备早诞生1000年。近年来接连发生的汶川、海地、智利和玉树大地震等,无一不牵动着世人的心,也更让人们关注地震的预测和预报。其实,这种关注早在古代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7.
<正>地球物理学家正加紧努力监测主要海底断层活动,寻找下一次灾难性地震发生的迹象。杰里·帕洛斯(Jerry Paros)的家位于华盛顿州,他家附近沿海滴答滴答地响着的地质定时炸弹让他很是担心。但与担心地震和海啸的其他数百万人不同,帕洛斯正在为此采取行动。他的公司花费了数百万美元制造精密精确的石英传感器,用于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工业。现在他想用它们在自然灾害中拯救世界。  相似文献   

8.
正"我感到非常振奋……因为一个人可以把毕生精力用于提出问题。"几年前,我曾问过我的博导,为什么他会决定把他实验室里的工作职位给我。他的回答很简单。他告诉我:"因为你非常注意挖掘好的问题。"我觉得他的回答很有趣,因为我早期所接受的科学训练根本就不培养这一技能。我在萨尔瓦多大学读本科时,生物领域给我们呈现的就是一系列的已知事件,不训练学生对这些事件提出质疑。在萨尔瓦多几乎没有做研究的传统,我的教授们  相似文献   

9.
最近突然收到东大地球物理系毕业时的老相识——I先生的单行本。他的专业是气象学,专门研究湍流,因此以前未曾收到过他的书。这次赠书给我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本书题为《地震与湍流》,在该文的末尾部分谈到了地震预知的问题,但好象有被误解了的地方,所以打算在信中就地震预知的问题谈谈我的观点。我想持有I先生这种观点的人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卢嘉锡,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一向重视对最终结果的预测,他把这种方法称为"毛估"。卢嘉锡之所以非常重视"毛估",说起来和他学生时代的一次差错有关。大学三年级时,一次物理考试,其中一道题特别难,全班只有他一个人做出来了,但是因为小数点点错了位置,教师只给了他四分之一的分数。他很委屈。教师开导他说:"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点错可就要出大问题了。今天扣你四分之三的分数,就是扣你把小数点点错了地方……"卢嘉锡静下心来才发现,自己的计算结果在数量级上明显地不合理。如果解题时能认真分析条件,大致估算一下结果,错误是可以避免的。从此后,卢嘉锡不论是考试还是做习题,总是先毛估一下答案的大致范围,如果计算结果超  相似文献   

11.
聪明和愚笨     
过分聪明不一定能找到捷径 科学家中不乏聪明绝顶的人,1 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沃森从小就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沃森的一位老师是这样评价他的:"他(沃森)非常聪明.我很少给学生成绩评定为A,但是给了沃森两个A."另一位老师,著名的生物学家保罗·威斯回忆道:"沃森从不作笔记,然而课程结束时,他却总是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在一条澳大利亚河流的岸上,一具土著人完整遗骨被当地一个土著部落人发现。该部落称这名死者为"老兄"。他的面部有利器造成的一道长伤口,他的一些肋骨断裂,上臂被砍掉了一块。实验室检验发现,他死于欧洲人及其金属器具进入澳洲大陆之前1200年~600年。最近的一项新研究结果表明,他受的伤很可能是由澳大利亚土著用作武器的回飞镖造成的。"老兄"死于快要30岁或刚过30岁时。他的头部有两处已经愈合的伤(说明他  相似文献   

13.
<正>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一篇关于他的科幻小说的文章中表示:将机器人描述为一种危险的设备是很常见的,并总是以摧毁它们的创造者为结局。但他反对这一观点,并制定了确保机器人系统安全且不会伤害人类的"机器人三定律"。1955年在建议使用计算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时首次使用了"人工智能"一词,这离阿西莫夫"人与机器人"关系的问世仅几年时间。半个多世纪以来,人工智能研究已日趋成熟并发展了多个分支学  相似文献   

14.
如此皇帝     
明朗的正德皇帝,在史家笔下贬多于褒.说他是个逍遥之君,享乐皇帝.其实,在明代历朝诸帝王中,正德皇帝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他在位时,常常离开京城,一走就是几个月甚至长达一年.而住在京城期间,他又常常打破祖宗留下来的种种礼仪的束缚,另搞一套.对于他的这些"越轨"的举动,臣僚们抵制不和他合作,他就撇开这些人,而宠用亲信的军官和宦官.对于有主要行政责任的内阁,在他眼里不过是一个传递消息的机构而已.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是"5·12"汶川MS8.0地震十周年,10年前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造成69227人死亡,37万余人受伤,近2万人失踪,经济损失超过8000亿元.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投入到艰巨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汶川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过对汶川地震十年的持续探究,国内外地震工作者在区域地震地质构造、震后应力变化和恢复及其对邻区构造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  相似文献   

16.
其实只要岗位安排得合适,世界上就没有残疾可言。顺治皇帝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个皇帝。他主持编篡了《资政要览》一书,《资政要览》中"知人"一节里有这么一种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顺治皇帝说":三个人一起走,一定会有可用之才。背驼的人可以让他去敲钟;  相似文献   

17.
<正>江一南曾经是个性格开朗的小男孩,读初中时,他是班里的尖子生,在班里很活跃,大家都很喜欢和他打交道。但是,自从上了高中,他发觉,自己和以前不太一样了——表现1一个学期快过去了,江一南只和自己座位周围的几个同学说过话。每次想到要和别人搭讪,江一南的心里就"扑通扑通"直跳,紧张得不行;一张口,脑子里就一片空白了。每当看到其  相似文献   

18.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相声段子,逗哏替捧哏算命,说他脾气不急躁也不"温吞水",不去沾别人便宜也不肯吃亏,不会拍人家马屁又不吃别人马屁。正在捧哏连连说"灵验"时,逗哏者却道出了"灵验"的奥秘:"谁会觉得自己是个‘马屁精’或贪婪的人呢?"这个相声段子说得妙,因为它准确地把握了算命者与被算命者的心理特点。多少年来,人们总是把算命术视为预知未来的法术。一直到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以生肖、手相、面相、八字之类算命的人依旧层出不穷,且不少人还觉得很"灵验"而深信不疑。据说,西方某些政治家也以占星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我们是某中学学生.我们班上有个绰号"款"的男生,经常在课后吸烟,还被朋友接到校外喝酒,且时常喝得酩酊大醉.他常对同学宣称说,从小就要锻炼自己的能力,否则将来走上社会会不适应,而且他的父母就是这样鼓励他的.我们同学与他父亲接触后了解到,他父亲是个识字不多的商人,很有钱,也确实不反对儿子吸烟、酗酒.由于"款"的影响,这种风气现在在班级里很"流行".不少同学很担心,但不知道对"款"和他父亲的行为法律有无规定给予禁止.请问:未成年人吸烟、酗酒,父母要不要管?  相似文献   

20.
日本"3.11"大地震后,有仙台民众建议政府选择一处遭受海啸冲击惨烈的建筑作为对此次地震海啸的永久纪念,警醒后人。消息公布后,世人慨叹:日本民族的素质非同一般,在超级天灾面前,想到的不是怎样尽快重建家园,而是如何保留这段沉重的历史。其实,我们中国也一样不乏深谋远虑之士,他不仅保存今天的地震遗物,连历史上所有能找到的与地震相关的东西都在他的收藏之列,人称他是——执著的地震收藏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