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松嫩古河道盐碱地综合开发万亩试验区,首次对高效节水-高效洗碱-超高产组合技术开展试验研究并取得成功:粳稻亩产774. 05 kg;降盐率42. 5%;构建了"浅-中-深-湿"节水灌溉模式,据以构建的灌溉制度,具有高效节水功能.亩定额493. 59 m3,较吉林省推荐节水定额节水18%,较通行灌溉制度节水46%.证明水平流种稻洗碱技术体系先进,可以高效降低盐碱和实现超高产.延续一个世纪的"苏打盐碱地最难改良"的传统定论不再成立.若在松嫩盐碱地全面推广,将使水稻增产30%;节水量可达21. 60亿m3,可满足新增15万hm2水稻用水量,或灌溉40万hm2碱性草原,从而破解碱性草原生态恢复缺水的难题.成果具有强化松嫩粮食基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推动草原恢复以及优化平原生态环境的重大综合效益.古河道盐碱地开发试验也证明工程地理学创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棉花膜下滴灌水氮耦合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田间单因素和复因素试验研究了棉花膜下滴灌耗水和氮素养分吸收的规律,并建立棉花膜下滴灌水氮耦合方程。研究结果表明,现蕾前吸收的氮素养分不到总量的5%,盛花到吐絮期吸收养分的比例最大,超过60%,棉花膜下滴灌将大部分氮肥以追肥分配给棉花是符合棉花养分需求的生理规律的。膜下滴灌棉花全生育期耗水量在北疆石河子地区,苗期平均耗水量为44mm,蕾期平均耗水量为113mm,开花.盛铃期平均耗水量为182mm,盛铃期一吐絮期平均耗水量为98mm,总耗水量为437mm,随着灌溉量的增加,棉花耗水量也逐渐增加。建立了棉花水氮耦合回归方程,据此计算最高产量灌溉量为4189.5m3/hm2,最高产量施N量为223.5kg/hm2。采用“空间寻址法”计算最佳水肥耦合组合,发现棉花产量在4560~5040kg/hm2的频率最大,相应的最佳灌溉量、施氮量分别为4125m3/hm2、205.5kg/hm2以及4170m3/hm2、223.5kg/hm2。因此建议施氮量214.5kg/hm2,灌溉量4125m3/hm2为最佳水肥耦合组合。  相似文献   

3.
用豫罗红栗做砧木嫁接板栗新品种艾思油栗,叶幕形成快,早期产量高.采用丁字形芽接或枝接,第2年就有产量,4年产量合计为每株7.8kg和17.2kg.按3 m×4 m株行距计算,折合产量可达6 585kg/hm2和14 340kg/hm2,超出豫南地区板栗平均单产的6倍以上.  相似文献   

4.
齐广平 《甘肃科技》2001,17(6):38-38
长期以来,灌溉用水水价及水价到位率偏低,使水利工程无法得到正常养护和维修,灌溉用水浪费严重。因此合理调整灌溉水价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提高灌溉工程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 1 灌溉水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灌溉水价及水价到位率偏低 经调查,甘肃省水利工程农业供水平均成本为0.110元/m3,现行农业平均水价只达到成本的62%,如武威地区平均供水成本为0.159元/m3,现行平均水价为0.724元/m3,水价到位率为46%,引大灌区平均供水成本为0.30元/m3,现行平均水价为0.15元/m3,水价到位率为50%,景电管理局平均供水成本为0.32元/m3,现行平…  相似文献   

5.
于辽宁省盘山县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及其所属的鑫龙湾水产养殖公司开展了海洋钓饵双齿围沙蚕人工繁育、养殖的技术集成和产业化开发,人工育苗水体120m3,中间育成面积390m2。试验结果表明:沙蚕受精卵孵化率平均为73%,幼体成活率达62.5%;5刚节总出苗量1.7亿尾;5刚节至30刚节幼体成活率为43%,建立了面积为66.7hm2(1000亩)的沙蚕资源恢复示范区。调查表明,示范区沙蚕年产量变动于363kg/hm2(24.2kg/亩)--1554kg/hm2(103.6kg/亩),平均为660kg/hm2(44kg/亩),采用低温冷藏和泡沫塑料箱包装能够有效保证钓饵成活率。  相似文献   

6.
前茬作物收获后免秋耕冬灌,翌年四月上、中旬施足底肥、用旋耕机旋耕、耱平、地表用乙草胺类除草剂封闭后立即全地面覆地膜,四月中、下旬破膜点种玉米后浅灌蒙头水,玉米生育期结合两次追肥再灌水4次。取得效果为:1、出苗整齐,保苗率高。2、节水:总灌水量5100m3/hm2左右(沙性土壤需灌水5次,总灌水量约6300m3/hm2),比露地直播玉米节水3900m3/hm2。3、省工、降低了生产投入:比露地直播玉米节省中耕除草用工45个/hm2,减少灌水1次,减少秋耕1次,总降低生产投入1185元/hm2。4、增收:玉米产量17250kg/hm2左右,比露地直播增产3750kg/hm2左右。5、减少地表风蚀、保护生态环境。6.带动地方工业和养殖业发展,逐步实现大量的劳动力从种植业向养殖业和工业的转移,是减少耕种面积、加快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途径之一。若在石羊河流域年推广10万hm2,年可节水3.9亿m3,相当于每年给石羊河流域调入4个红崖山水库的水,农民年增收入5.385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7.
不同水氮处理对滴灌春小麦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施氮量和灌溉量对小麦花后干物质、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关系,本研究在大田滴灌条件下,研究了常规灌溉Wc和适度亏缺灌溉W1、W2、W3,Wc灌水量5250 m3/hm2,W1、W2、W3总灌水量均为4575m3/hm2和施氮量,常规施氮N20(300 kg/hm2)、氮肥后移N16a (240 kg/hm2)、氮肥前移N16b(240 kg/hm2)、不施氮N0(0 kg/hm2),对春小麦开花前后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干物质的积累量理论值以适度水分亏缺下氮肥前移N16b积累的干物质量理论值高于氮肥后移N16a。氮素积累量在4个灌溉水平下以适度亏缺灌溉的W1水平最大,施氮量为0-300 kg/hm2范围内氮素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素转运量和贡献率以茎鞘为最大,叶片次之,颖轴最小,水分和施氮量的增加有助于氮素的转运。适度亏缺W1水平下N16b施氮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与N20差异不显著;相同施氮量下,W1水平N16b处理的氮肥生产效率达到33.38%,显著高于N16a、N20,N16b的氮肥农学利用率为17.66%,显著高于N16a、N20。综上结果表明:W1N16b处理既保证了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又减少了水氮资源的投入,提高了经济效益且保护了生态环境,因此W1N16b为本实验下的最优水氮耦合模式。  相似文献   

8.
节水灌溉条件下稻田生态与环境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节水灌溉条件下稻田温度、土壤通气性、杂草生长及病虫害、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矿质营养等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及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节水灌溉条件下稻田温室气体CH4和N2O的排放变化及其综合效应,提出今后应加强节水灌溉条件下稻田杂草及病虫害的防治策略、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水肥耦合效应等稻田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采用"3414"试验设计,对豫西地区旱地丹参氮、磷、钾肥配施及其产量和经济效应进行了研究,以确定该地区旱地丹参氮磷钾肥的最优用量及配比关系.结果表明:氮磷钾肥配施丹参平均增产率为32%,氮肥肥效优于磷肥和钾肥.立黄土丹参适宜的氮、磷、钾施肥量分别为210 kg/hm2、 75 kg/hm2、 90 kg/hm2,其氮磷钾用量之比为1:0.36:0.43,每千克化肥平均增产6.27 kg丹参,产投比为4.15,每公顷净利润为33 604元.红黄土丹参施肥量分别为199 kg /hm2、 116 kg /hm2、 92 kg /hm2,产量为5 257 kg/hm2,净利润为20 696元,投产比2.9,每千克化肥平均增产5 kg产品,其氮磷钾用量之比为1:0.58:0.46.  相似文献   

10.
阐明极端干旱区成龄苹果树干旱胁迫后的生理响应可以为其科学灌溉提供理论依据.?以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的成龄苹果树为研究对象,在蒸发量最大的6—8月(果实膨大期)开展干旱胁迫试验,设置干旱处理(T1,灌溉1次、灌溉量1500?m3/(hm2·次)),对照(CK,灌溉2次、灌溉量1500?m3/(hm2·次)),分析4种枝条(...  相似文献   

11.
两种柴油污染方式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种不同的柴油污染方式对水稻生长影响的试验表明,柴油拌入土壤的两个处理(400 mg/kg和600 mg/kg),其营养生长和籽粒产量与对照处理相比均未出现显著差异;而柴油污染灌溉水的两个处理(200mg/kg和400mg/kg)均较严重地影响了水稻分蘖的发生和发展,最后导致籽粒产量下降了7.39%-15.01%.  相似文献   

12.
太湖地区水稻节水灌溉与氮素淋失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有效的农田氮素水体污染防治途径。研究表明,节水灌溉(湿润灌溉)情况下渗漏水中总氮浓度、氮素渗漏量、氮素渗漏损失代价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渗漏水中3种形态的氮素(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机氮)以硝态氮为主,铵态氮和有机氮占的比例较低;和常规灌溉相比,相同施氮处理(264.75kg/hm^2)采用节水灌溉时稻谷增产4.1%,氮肥当季利用率提高3%、氮素渗漏量下降8.9kg/hm^2,水稻节水灌溉是当前降低太湖地区水体氮素污染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水氮互作对新春6号春小麦旗叶渗透调节物含量及产量的影响,试验于2012年在新疆农垦科学院试验田进行。试验设置2400m3/hm2(W1)、3200m3/hm2(W2)、4000m3/hm2(W3)3个灌水处理;设置450kg/hm2(N1)、600kg/hm2(N2)、750kg/hm2(N3)3个氮肥水平。试验通过小区控制试验,分析测定了小麦拔节期、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的叶绿素、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并于收获后测定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的加重,叶绿素、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重度干旱条件下,增施氮肥则降低了渗透调节物的含量,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理功能;中度水分条件下,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其含量不断的提高,表现出了一定的渗透调节能力;高水处理条件下,增施氮肥使得渗透调节物含量增加比较缓慢。水氮运筹对滴灌春小麦产量性状的调控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其中以W3N3处理组合产量最高,达788.90kg/667m2,增产显著。表明在滴灌条件下,灌水量4000m3/hm2、施氮量达750kg/hm2能有效促进滴灌春小麦旗叶的渗透调节能力,进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在膜下滴灌条件下,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设置4个水分和4个氮素处理水平,研究了水氮互作对膜下滴灌甜菜块根产量、含糖率、产糖量及净产值的影响,以探究适宜甜菜种植区的膜下滴灌甜菜栽培的水氮管理模式。结果表明,水分效应显著大于氮素效应;甜菜产量、块根含糖率、产糖量及净产值与灌水量和施氮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取步长为0.6,固定氮素水平,水分对块根产量、块根含糖率、产糖量及净产值的影响在各水平间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固定水分水平,氮素对块根产量、块根含糖率、产糖量及净产值的影响在氮素水平间虽有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覆膜滴灌较露地沟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0.67%,有效促进水分利用效率的水氮耦合效应;以根产量高于60000kg/hm2、含糖率15.3%~21.0%为目标所制定优化方案为:灌水3426-3600m3/hm2,施纯氮139~177kg/hm2。  相似文献   

15.
脱硫废弃物改良盐碱地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改良龟裂碱土为目标,研究施用脱硫废弃物改良盐碱地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常规栽培、管理条件下,在盐碱地中施加脱硫废弃物能够改善水稻的生长发育,即增大水稻叶面积指数,提高水稻生物量和产量.当脱硫废弃物+改良剂施用量为(2.5 t+0.5 t)/666.7 m2,泡水量定额为100 m...  相似文献   

16.
水稻强化栽培中应用稻糠抑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稻田施用稻糠及强化栽培配合稻糠稻作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稻田施用稻糠确有显著的抑草效果,稻糠施用量以1500kg/ha为最佳。采用SRI与稻糠稻作配合的综合技术,不仅可以显著提高稻谷产量15%左右,而且可以减少人工除草2-3次,即可达到除草的目的,有利于环境及土壤的改善。并对稻米品质也有一定的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滴灌条件下水肥互作对新疆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田间条件条件下以北疆棉花早熟品种新陆早7号为材料,进行膜下滴灌水脂互作对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1)灌水和施肥各有一域值、一定水肥范围内产量随灌水或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达到某一值后随灌水或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灌水150m^3/666.67m^2、施纯N10kg/666.67m^2处理的产量最高。2)田间灌水量是限制滴灌棉花产量的主导因素,施肥量次之,同一施氮水平下水分的增产效应大于同一灌水处理下施氮的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18.
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3个施硫水平和3个灌水水平,选用兰考矮早8号和豫麦49-19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硫量和灌水次数对冬小麦籽粒中淀粉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硫处理中,以60kg/hm^2处理产量最高,并达显著差异水平,增产幅度可达19.7%.各灌水处理间,两小麦品种产量均以W2处理产量最高;分析水硫互作效应,2小麦品种产量均表现W1S60组合产量最高;两小麦品种籽粒总淀粉含量在不同供硫处理和灌水处理下均表现为S60和W0最高.以上结果表明,硫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干旱逆境胁迫,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9.
为给有机粳稻栽培中有机肥料施用技术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开展农家肥(腐熟的人畜粪)施用技术研究。以高原粳稻楚粳28号为试验品种,采用盆钵种植,设置两个变量因子,即3种施肥量(100g/钵、200g/钵、300g/钵)和4种施肥方式,设施用复合肥料(颚中复合肥)和不施任何肥料两个对照,研究对高原粳稻的穗部性状、产量、收获指数和养分的利用率。结果表明:随农家肥施用量的增加,稻谷产量和收获指数也随着增加,当施肥量增加到4500kg/667m2时,其有效穗、实粒数、着粒密度、产量等方面都达到最优并且超过了施用复合肥料的穗部性状和产量,并能提高稻株对土壤中N的利用率;不同施肥方式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在大田生产上建议农家肥的施用量为4500kg/667m2左右,施肥方式可根据农家肥积存的速度、劳动力的多少和田间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氮肥调控下测墒滴灌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浆动态的影响,通过2013-2015年的大田试验,在3个施氮水平(90 kg·hm~(-2)、240 kg·hm~(-2)和350 kg·hm~(-2))下,于冬小麦的播前、拔节期及开花期通过测墒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5%,以全生育期0灌溉及漫灌作为对照,分析了滴灌对冬小麦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滴灌条件下,田间耗水量随滴灌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贮水和降水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著下降,灌溉水所占比例明显提高.施氮量为240 kg·hm~(-2)时,滴灌底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的籽粒产量最大,达到10 109.79 kg·hm~(-2),WUE和IUE分别比漫灌显著提高50.52%和68.01%.在整个灌浆过程中,强势粒的灌浆速率均明显高于弱势粒,灌浆参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测墒滴灌能有效增加冬小麦的终极生长量,并且提高平均灌浆速率,提升灌浆能力.综合看来,施氮量为240 kg·hm~(-2),测墒滴灌底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较高,籽粒的灌浆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