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13,(10):27-27,29
本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新农村建设城乡环保统筹技术与对策研究”的课题之一。课题目标为: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突出的环境问题,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源头和过程控制的战略高度,选择快速城镇化区、乡村旅游区和村落聚集区等典型区域,系统开展我国不同区域城乡生活垃圾统筹处理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课题是“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技术与对策的研究”的第三个课题。该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针对城市化造成的城乡自然生态体系破碎化程度日趋突出、城郊保留农田生态系统保护压力增大和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模式带来的城乡生态恶化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对城乡一体化生态安全维护、城乡结合部生态缓冲带保育和城郊保留农田生态经济服务功能优化的科技需求,通过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技术、生态缓冲带建设技术和城郊保留农田生态经济服务功能转型关键技术研究,选择典型地区进行示范,  相似文献   

3.
本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新农村建设城乡环保统筹技术与对策研究”的课题之一。课题目标为:为提升新农村建设生活污水污染控制水平,统筹利用城乡污水处理资源,针对城郊及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人口集中,生活污水易于收集等特点,研发城乡生活污水共处理关键技术;针对南方丘陵地区农村居住分散、生活污水难于收集等特点,研发分散式污水处理关键技术;针对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等特点,研发适合村落聚集区的生活污水节能处理和分质回用关键技术;针对东北寒冷地区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污染严重等特点,研发适合当地冬季低温条件的低成本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分别在上述典型区域进行技术集成和关键装备开发,并开展工程示范。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13,(1):26-26,34
本研究从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角度,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区域特征研究,根据不同区域农村生活污染特征分析,提出了六套城乡统筹农村生活污染控制与生态建设模式(分散型农户庭院处理模式、新农村集中型处理模式、城乡一体化共处理模式、)种植+养殖“产沼型”循环处理模式、资源回用+分质用水循环利用模式、资源回用+分质用水循环利用模式、生态化处理+观光农业模式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城乡统筹供水区域管网水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是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水中心”)承担的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研究开发项目(2013-K6-7)。 针对城乡统筹一体化供水后接管的乡镇管网材质差、内壁锈蚀严重导致管网水质恶化,以及水厂供水距离变长带来的管网末梢消毒剂不足导致细菌再生长等问题,研究提出两项关键技术:多相流智能化管道冲洗技术和基于管网模型的多级加氯技术。  相似文献   

6.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技特派员制度由福建省南平市于1999年首创,至2005年底,这项工作已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近600个县(市、区、旗、团场)开展,许多地区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和尝试.6年来,这一制度在把科技资源导入农村,激活农村科技要素,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探索城乡统筹、推进政府公共资源应用于农村及培育农业技术服务市场发育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  相似文献   

7.
对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的哲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二者皆具生态进化特性,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在区域内具有其内在的一些表征:共生进化的统一性、投资的高风险性、区域产业发展的非平衡性等。科技创新在产业创新上的价值体现不仅是其本身的表现,还负荷着科学精神、科技创新文化等内在的价值作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增活力。不断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的环境与系统。提高以自主创新的核心创新能力,促进与产业创新的共生进化与优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概念、原则和评价标准,介绍了山东省诸城市农村社区服务的主要做法。提出推行农村社区服务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把科技服务纳入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是实现科技工作重心下移,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最后,结合诸城市经验,提出了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我国科技发展的状况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探讨21世纪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的需求和科技发展的前景,指出要解决我国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必须明确科技与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的作用,强调科技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动力性和先导性作用;科技发展应体现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相结合,必须加快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步伐,以信息、知识和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1 项目目标 针对重庆蔬菜产业链中种子种苗、生产栽培、加工、流通网络等各关键节点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蔬菜优良品种示范推广与种苗产业化、蔬菜安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蔬菜加工核心技术集成与产业化以及蔬菜产业现代流通网络服务体系构建,将重庆的自然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把重庆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冬春蔬菜和夏秋蔬菜重要生产基地、特色蔬菜加工高地,提升重庆蔬菜产业科技生产水平,对重庆蔬菜和全国蔬菜均衡供应起到重要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就业、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当前重庆小城镇在规模、职能、动力等方面呈现出分层发展的特征,存在发展定位不清晰,产业、用地等统筹力度不足,规划管理薄弱等相应的问题,应逐步加强统筹,明确发展定位,科学制定分区分类差异化发展策略,弥补在公共服务和管理方面的短板,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城乡统筹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浙江省的科技中介机构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判,剖析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科技风险投资的基本特点以及重庆市发展投资的现实意义,并列举了重庆科技风险投资成功的运作实例,说明科技风险投资作为高新技术革新业的催化剂、孵化器在发展重庆经济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6):1-1
“科技兴则县市兴,科技强则县市强”,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首要动力,是民生改善、社会发展和城乡统筹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5.
科技奖励制度促进自主创新战略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奖励制度在激励人才、促进自主创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政府科技奖励和非政府科技奖励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奖励主体,与自主创新战略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两者通过认可机制、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四个典型机制作用于自主创新战略,并以何梁何利基金奖为范例,对四个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解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科技奖励制度促进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云南省中药现代化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云药之乡”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主要阐述了云药之乡建设内涵、意义、发展现状和成效,分析了近年来云南省强化科技支撑、促进云药之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情况,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内工作的基本思路和重点。  相似文献   

17.
开展术语学学科建设,促进科技名词工作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技名词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和学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开展术语学研究,是促进科技名词工作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科技名词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和学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开展术语学研究,是促进科技名词工作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9.
促进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公共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中介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已经证明,在一个日益以科技为驱动力的市场经济中,多种多样且运转高效的科技中介机构的存在,能大大活跃和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从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整个国家的竞争力.促进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作为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任务,是全面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予以鼓励和扶持.  相似文献   

20.
目前科技进步、科技合作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与经济日益融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国际科技合作已从单纯的技术合作进而深入到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国际科技合作也已成为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要力量.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在云南昆明建立定期定址举办的“中国—东盟科技论坛”,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发展”主题,建立一个创新性科技合作平台,促进中国—东盟各国间的科技合作交流,发挥科技引领市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功能,对进一步促进中国—东盟科技合作,特别是促进云南省的对外开放和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获得更大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 中国—东盟科技论坛的建立将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合作搭建交流合作平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球竞争尤其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在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科技日益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区域竞争的焦点.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特征的世界新一轮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内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区域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东盟区域急需通过科技合作来提升区域创新和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