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声学》是音乐理论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但是,由于传统授课形式单一,使多数人失去对和声学习与应用的兴趣。而多媒体技术的加入,使抽象的和声技术理论变得直观化和形象化,对增加课时容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作力,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姜涛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4):154-156
通过对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和声分析,使人更加清晰地了解莫扎特是如何运用和声基本材料与和声语汇的,并分析总结出其和声风格典雅的特点,为我们对古典和声风格的深入理解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个案现象观察高师和声教学观念变革对教材选用的影响。通过比较莆田学院音乐学院的四次和声教材及教学效果,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分析选择教材的过程中致"茫"、"盲"的原因,并找出解决的对策,即多"忙"——多实践,不仅包含课堂实践,而且应当将实践拓展至课外。  相似文献   

4.
李文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4):36-37,40
对理查·施特劳斯的生平以及对声乐套曲《最后四首歌》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并对其中第二首《九月》进行作品分析与和声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前普通高校的和声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学生进行和声知识的学习后不能充分“学以致用”、在“理论指导实践”环节上存在障碍的问题。对此,要从教学体系的现状出发,通过教学内容与模式的调整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教学内容上实现和声知识的风格化及其演进的系统化,以开放、立体的和声教学意识取代封闭、平面的知识传授方式;教学方法上强调以实际音响营造和声教学氛围,培养学生音响和声思维,以实现教学效果的高质高效,促进和声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音乐院校(师范)和声常规教学过程中,和声习作是为了对其功能体系更好地掌握,和声分析是为了阐明、揭示和声学原理在作品中运用的手法。从和声发展的基本线索出发,去了解、掌握、运用和声的思维模式,有助于学习者对不同时期和声风格的分析与把握,提高多角度创新思维能力。为此,和声教学中的“历史观”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民乐四重奏《空谷流水》(笛、管、筝、打击乐)创作于1983年,是周龙的早期重要代表作之一,曾获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奖二等奖。《空谷流水》的创作综合运用了我国南北地区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素材,并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的基础上采用了新的和声构思,如充分发挥了泛调及多调的使用,体现出了鲜明的和声特征。  相似文献   

8.
柴科夫斯基作为俄罗斯浪漫乐派和民族乐派的重要作曲家,他的钢琴音乐创作在和声发展手法的使用上进行了大量积极的探索。在他的钢琴套曲《四季》中,作曲家使用了诸如各类常规七和弦、扩大的七和弦以及变音和弦、复合功能和声、终止式、和声持续等典型的和声语汇。这些和声创作手法的使用充分体现出作曲家在创作中既有忠实于古典主义严谨的一面,又有颠覆传统较为自由的一面,为其后的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赵旭超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1):117-120
舒曼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在结构上各自独立,在情节上相互联系,是一个音乐统一体。基于《诗人之恋》的钢琴声部研究,分析其钢琴声部旋律与声乐旋律的处理方式、和声音型,挖掘声乐旋律以及歌曲内容,阐述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钢琴声部写作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和声学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而和声分析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视角下和声语言的内涵及学习层次均有不同。初级阶段和声分析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包括判断调式调性、判断和弦及转位及判断终止式等5方面,准确把握这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能有效提升提升教学的目的性与规范性。  相似文献   

11.
米玛洛桑 《西藏大学学报》2000,15(2):67-69,,71,
和声学是一门外来学科 ,它是研究音与音 ,和弦序进的学科 ,是学习和了解一切多声音乐的基础。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 ,和声学渐渐传入我国 ,现已成为我国各类艺术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尤其是在音乐学院理论作曲专业中与复调、曲式、配器组成必修的“四大件”理论课程。在现实的音乐研究与创作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课程中 ,和声学一直被列为音乐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 ,教学内容与方法 ,多年来变化甚微 ,就教学效果而言 ,实在不能令人满意 ,使人感到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和声,就其本原的意义而言,无非是指不同音高的乐音同时结合鸣响所构成的声音。和声作为一种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具有双重的作用。音乐中的和声现象的发生乃源自人类对自然物理规律的发现与利用,于是构成了和声特有的音乐色彩性和结构性。  相似文献   

13.
和声听觉训练在和声学教学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春明 《科技信息》2006,(6):154-155
高校音乐专业的和声学教学一般包括四部和声写作、和声分析、键盘和声、和声听觉训练等内容,这几方面内容的教学应当齐头并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重和声分析和四部和声写作而轻和声听觉训练。笔者认为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不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和声教学应该将和声理论、和声分析、键盘和声、和声听觉训练及实际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和声学教学真正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4.
高师和声课的教学改革,应在传统的四部和声写作之外,增设多声部合唱写作,钢琴伴奏织体写作,流行音乐和声编配等内容,加强键盘和声,民族调式和声教学以及对中外名作的和声;加强该学科与“视唱练耳”等相关学科的联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和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王欣廷 《中国西部科技》2009,8(34):75-75,81
要编配出既符合时代特征又要适合人们口味的歌曲伴奏,必须要在熟悉中国音调特点的基础上,将五声调式化和声与传统功能和声相结合,同时融入现代和声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6.
和声搜索算法是一种启发式优化算法,针对现有改进的和声搜索算法(IHS)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适应和声搜索算法(IAHS).在该算法中,采用自适应的和声保留概率、音调调节概率和音调调节步长产生新解,每次迭代产生多个新解,充分利用和声记忆库的信息.本文用了5个标准的测试函数对该算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IAHS)有较强的寻优能力和跳出局部最优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我住长江头》是青主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较高的演唱价值,而且对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笔者通过对其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的分析,进而揭示其创作特征,并就演唱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舒曼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在结构上各自独立,在情节上相互联系,是一个音乐统一体。《诗人之恋》的钢琴声部的和声,不协和和弦的广泛使用、下属功能意义的加重、频繁的离调、调式综合和弦的运用,以及半音化的线性的音乐特色,充分体现了舒曼的浪漫主义抒情风采。  相似文献   

19.
以瓦格纳乐剧创作中的重要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为例,通过对其在和声、旋律写作、调式调性运用等方面的分析,解读瓦格纳乐剧理论的核心——"无穷尽旋律"和"半音化和声"的实际运用及处理手段,从而达到对其乐剧理论在音乐本体中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混沌的自适应和声搜索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声搜索算法是一种启发式优化算法,针对现有改进的和声搜索算法(IHS)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混沌自适应和声搜索算法(CAHS)。在该算法中,首先采用混沌策略初始化种群,然后采用自适应的和声保留概率、音调调节概率和音调调节步长产生新解,每次迭代产生多个新解,充分利用和声记忆库的信息。如果算法停滞,则采用混沌变异机制。本文用5个标准的测试函数对该算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CAHS)比IHS和AHSPSO算法有较强的寻优能力和跳出局部最优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