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雨巷》一诗的推出,标志着戴望舒在新月派的影响之下由浪漫式抒情转向了象征式表现,这种定位在创造了一个经典神话的同时,却多少掩盖了诗作的新鲜异质,而《雨巷》的推陈出新正是这新质-叙事品质所为,以此来观照《雨巷》,我们得到了一个欲望的故事,在本文中笔者将尽力阐述之 。  相似文献   

2.
文学伦理叙事既折射出时代风尚的文化变迁,也传递着生命情感的社会基因。阎连科小说的父子伦理叙事有着鲜明的孝亲情怀和父性崇拜。情爱叙事里爱情没有独立的空间,它不仅总是受到各种欲望的挤压和侵犯,而且常常成为女性自囚的牢笼。婚姻注重仪式化的礼教“名分”,缺乏相爱和分享。耙耧世界的叙事伦理深受河洛地区“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形塑。  相似文献   

3.
结合欲望在当下文学语境中的状况,以墨白的《欲望三部曲》为切入点,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凸出墨白《欲望三部曲》叙事策略的不同。《欲望三部曲》展现了作者对于文体的创新,对人类内心世界与生存状态的深层探索,让我们看到在繁多的低俗"欲望"叙述之外,还有其他人在独立坚守精神层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陕西作家叶广芩2007年的新作《青木川》讲述了一个土匪的故事,他被安上了土匪的罪名,却洁身自好地去追求文明。从欲望叙事的角度,阐释他及与他有关的众多人物,在欲望的推动之下,追寻他们所渴望的真相、文明、生存等。他们欲望的相撞让这古老又现代的青木川演绎了一出人性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化研究中的费瑟斯通的消费主义理论,分析了余华小说《兄弟》(下)时代背景及所体现出的先锋小说欲望叙事的特点,论述了小说主人公在欲望追逐中的命运沉浮.指出从整体上评价该小说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由"新写实小说"重新开启的日常生活叙事,对1990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新生代"作家和以王安忆等人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的作品大致表征了日常叙事的两种不同路向。"新生代"作家在肯定人的欲望合理性的同时,也把日常生活简化为"原欲"或"物欲",以至于沉溺在欲望的表演中无力自拔。王安忆则对日常生活采取了一种回望的姿态,着力于在历史的幽深处打捞出日常人生的点滴诗意与优雅。这两种不同路向的创作都为当代中国文学提供了某种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1949年之后中国文学中的都市叙事作品经历了从沉寂到复兴的曲折发展历程。对20世纪90年代后欲望主题在都市文学中的凸现作重点分析,可以揭示它与当今时代意识形态思潮变化与乌托邦思想终结之间错综纠结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丁玲、茅盾、曹禺等左翼作家的都市叙事作品中潜藏着一种启示录式的话语,它否定现实世界,渴望建立一个人间的乌托邦。这一与现实世界对立的态度不仅使这些文本有别于新感觉派作家和张爱玲,也使这些文本中个人的欲望趋于消失。  相似文献   

9.
科马克·麦卡锡的普利策文学奖获奖小说《路》是一部关于末日来临之后人性和生存伦理困境的故事。在《路》中,麦卡锡借助一系列不同的叙事策略如叙事修辞标点符号的变异对比、人物心理叙事空间的变迁和叙事认知的预设干扰来增加文本张力,在文本中暗自建立自己的叙事伦理,巧妙地引导读者参与伦理判断,激励着读者对文本世界的想象性参与,进而促成其文本世界伦理主题的深度建构。  相似文献   

10.
潘晓华  潘向华 《科技信息》2010,(35):I0284-I0285
卫慧的小说以其尖锐、混乱、间杂着怪异、叛逆旋风般地席卷文坛。其怪异的美学风格多少让人迷惑:都市繁华世界的华丽想象、另类自由生活的展现、浪漫而又颓废的气氛。本文以欲望为其立足点,通过分析"身体叙事"、"欲望迷宫"、"女性权力话语"这三个角度切入到小说的深层肌理,结合时代的文学生态环境对其创作进行价值审视和精神度量,以期为时代文学的发展提示新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11.
汉魏六朝志怪的预叙,最先源自以《左传》、《国语》等为代表的史学叙事中的梦预,继而在谶纬神学、神仙思潮、佛教信仰的多重影响下,呈现出复杂多样、相融相摄的特色。预叙叙事对志怪小说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通过世代累积和文学演绎,形成“预验休咎”的故事类型,它一方面凸显出“神道设教”的传统内涵,另一方面展示出佛道“自神其教”的叙事策略;而从根本意义上看,它表达出了人们探知命运和前途的生命渴望。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个人欲望的探讨是李安电影的不变主题,不管是华语片还是西语片,欲望与法则的冲突始终是李安电影的叙事内核.擅长于挖掘人性深层的李安,站在"他者"的角度,为东方传统和西方价值在欲望与法则的挑战下所面临的困境指明了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13.
李凤青 《晋中学院学报》2006,23(6):80-82,105
作为一名始终坚守女性主义立场、关注女性欲望的作家,虹影用其作品给我们掀开了女性欲望的一角。她从女性真切的体验出发诉说女性处于匮乏和压抑状态下的生命之欲。我们从她的小说中可以看到贫困滋生的物欲、压抑助长的情欲两大类欲望,而在表述女性压抑助长的情欲的同时,虹影小说也在努力探寻着欲望之上的生命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墨白的《蜕变三部曲》是关于城市化进程中由乡村而城市的知识者的精神蜕变和精神重建的叙述。小说文本的主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乡下人"进入城市过程的姿态:欲望的沉沦伴随着道德的忏悔;二是他们重返乡村的历程:城市中的挫败促使他们寻求母体的庇护,在这一过程乡村的形象被重构。小说文本的形式的突出特点是叙述时间和时态的频繁变化造成故事叙述的破碎感和跳跃感,以及超叙述结构的运用造成的间离效果,这都与作者对生命和存在的理解有关。  相似文献   

15.
《善女人行品》是施蛰存的短篇小说集。施蛰存在这些小说中,通过不同叙事策略的选择,在心理分析和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展现了丈本背后一直被忽视的婚姻家庭故事和夫妻间的微妙关系,表现了作者潜意识中渴望构建的和谐新型的夫妻伦理关系,这也是乱世中的一种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16.
运用叙事学理论考察了叙事情景对新闻真实性的建构,认为在叙事方式上,展示比讲述更显真实;在叙事聚焦上,内部聚焦比外部聚焦显得真实;在叙事人称上,第三人称较第一人称真实。但在电视新闻中则相反。叙事情景是文本在形式上对内容真实性的建构,它形成的是真实感。各种不同的叙事方式、聚焦以及人称的搭配,就形成不同的新闻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7.
毛纶、毛宗岗所理解的“叙事”脱胎于传统却又超越了传统。他们不再固守真实地再现史实的叙事规范而追求事件的艺术传达。他们认为:叙事是作者在传达各种真实或虚构的人事之时的匠心运营行为。其特点是从作者的角度考虑本文的控制。与西方的“Narrative”相比。他们抓住的是其中备受冷落的部分——叙述行为。  相似文献   

18.
欲望的适度与正当构成其价值合理性的基础。贪欲是欲望主体个人私欲的无限膨胀和对实现私欲的手段不加考量;贪欲的本质决定其对需要主体所产生的负面价值所在,贪欲是祸是对贪欲的负面价值高度概括。把握欲与贪欲之别,应当避免两种倾向:即要么因为肯定欲之合理而极力为贪欲辩护,要么因为反对贪欲而谈欲色变;积极引导合理之欲,常思贪欲之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