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从巧字的机趣、巧比的机趣、巧对的机趣、巧构的机趣四个方面论述了存在于诗歌作品中的审美机趣,并进一步分析了诗歌创作和欣赏中机趣美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清代袁枚、朱庭珍对诗趣予以了集中论评与阐说。袁枚评诗推尚偏于由才性而催生出的“趣”的审美形态,他以“趣”为审美标的,以性灵为根本,以天才、真、自然为支点,建构出一个有别于他人的诗趣论系统。朱庭珍评诗反对“恶趣”、“魔趣”,推尚意趣充蕴之作;他强调作诗要“培之以理趣之府”,提出了“意趣活泼”的审美要求,在诗趣的生成创造上,则论及到由“情”而“趣”、由“思”而“趣”,对诗中之趣语的运用也予以了界划。他们为古典诗趣论的最终深化和完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清代袁枚、朱庭珍对诗趣予以了集中论评与阐说。袁枚评诗推尚偏于由才性而催生出的"趣"的审美形态,他以"趣"为审美标的,以性灵为根本,以天才、真、自然为支点,建构出一个有别于他人的诗趣论系统。朱庭珍评诗反对"恶趣"、"魔趣",推尚意趣充蕴之作;他强调作诗要"培之以理趣之府",提出了"意趣活泼"的审美要求,在诗趣的生成创造上,则论及到由"情"而"趣"、由"思"而"趣",对诗中之趣语的运用也予以了界划。他们为古典诗趣论的最终深化和完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诗歌作品中的数字用以绘景、抒情、写人、叙事的表意功能,指出了诗歌中数字对仗、重叠、夸张、铺垫、算式、层递等衣意方法,并进一步分析了诗歌创作和欣赏中数趣美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5.
彭匈散文的幽默特色表现为一种学者高层次品味的“雅”和天性温厚所体现出来的浑然本色。这种“雅”“趣”兼具的美,受惠于梁实秋幽默散文学者加绅士的雅隽风格和丰子恺幽默散文的率真品质。在当下消费文化泛滥,插科打诨的庸俗笑话横行的语境中,其散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宋代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带来了文化消费的繁荣,也引发了美学产业的勃兴。美学产业是推动宋代文学审美俗趣凸显的关键性力量。宋代的诗、词、话本、戏曲等典型文学形态,都受到了美学产业深刻而强烈的影响。唱词业催化出"商品词","商品词"是主要体现市民阶层审美趣味、具有商品属性、在市场上用于商业活动的词作,包括民间词和部分文人词,呈现出俗趣凸显的美学特征;书坊出版业深刻影响了宋诗,对宋诗所呈现的审美俗趣产生了直接的、关键的影响;在演剧业激励下,宋戏曲呈现出民间性、娱乐性、通俗性的审美趣味;说书业决定了宋话本思想上的娱乐取向、内容上的以俗为美和语言上的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7.
从音乐审美的视角阐述了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所关注的情感教育,以美激趣、创新思维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意义。认为正是音乐审美与情感的交融渗透构筑了人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历来治词者已注意到北宋词坛上柳永、周邦彦之间的承传和改造关系,但视野往往拘于艺术形式方面,对于他们之间由于审美取向的不同而导致的作品情感意蕴的差异论述不多。从这个角度切入,本文结合作家身世、社会背景和具体作品进行动态考察,描述了北宋词坛上词情由外向型向内省化、审美趣味由俗至雅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9.
“骚雅”、“清空”、“意趣”是张炎对词的主要审美理想,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骚雅”是张炎对词审美最核心、最基本的要求,“清空”是“骚雅”最佳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笔法,也是一种境界。“意趣”是继“骚雅”、“清空”后更高的艺术追求,是“骚雅”、“清空”的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地理的视角看,江南自古即受中原商周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晋室东迁以来的三次大移民,促成了北方先进文化与南方(古楚地吴越)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遂奠定江南“雅文化”的根基,明清以来兰蕙画家灿若群星是其证。儒雅的文人气息(审美欣赏)沾润濡染周边地区。此时,已有兰画、兰花作商品买卖以“求食”,并有众多兰谱面向民间,是为由雅入俗的“渐变”(雅俗共赏)而不失其雅,直至上世纪80年代。其后,大陆民间对兰蕙“三艺”的追求——奇瓣、复色、缟、斑、矮种等,多表现为炒作牟利而不在审美欣赏,是为由雅入俗的“突变”,其传播路线起始于日本而后辐射台湾、香港、东南亚,经沿海进入大陆。兰蕙由雅入俗的文化变迁,大抵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的“世相”,提高国民的审美境界,予之以高尚的情操,乃是新时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阐释海报《南音》设计的追求:以“静”和“空”为美的意境,“淡”、“儒”、“素”为雅的风格以及简明准确的视觉语言。着重对海报的视觉语言文字、图形、色彩、版式进行分析,对当代海报发展中的传统文化的继承、设计观念的更新,主题概念的创新、创意手法的多样化以及信息传达与审美功能的完美结合等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青年画家苏亚碧油画创作的美学特征。她的油画创作单纯、平实的风格与她追求秀雅、优美的美学思想是一致的。指出她的油画创作及其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用清新自然的高雅之词书写人生真实的生命情感体验,体现出她独特的审美意蕴追求.其审美意蕴表现在:以阴柔之美为主,同时兼容阳刚之美,二者相互渗透融合,呈现出刚柔相济的美学风格,雅俗共赏及审美性与功利性的完美融合亦是其突出特点.她用词作通过形而下的方式追问形而上的价值和意义,展示出宋王朝独特的词学审美意蕴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词是李清照的写作方式,亦是其生命本真状态之体现,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文学节目的主持人应当具有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想象创造力、鉴赏力和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使节目既具阳春白雪之高雅、又不离下里巴人之亲切,亦庄亦谐,给人们的精神生活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呼应。  相似文献   

15.
采用SD心理分析法,使用7级评价尺度,选取15对项目因子,抽取16个典型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第二批提名地施秉喀斯特的美学特征及其在世界遗产中的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对该提名地大部分景观的总体评价较好,其中幽静度、层次感、立体感三项因子得分最高,说明施秉喀斯特具备景观美学上的形态美和形象美上"幽、秀、奇"的特征,达到了美学至善至美的境界,符合评判世界遗产的美学价值标准,并体现了其生态旅游价值。因此,应在其美学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其自然性、时空性、科学性的特点,在保护和充分展示的基础上向多元的科普游或探险游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作为民间职业画师,李耕的绘画体现了民间审美趣味,具备民间艺术"俗"的特征,但是他的绘画价值、形态和精神追求却具备了主流文人画"雅"的特征。立足于当今雅俗蜕变、新旧交融的文化环境,从民间画师身份、文人画体式、雅俗兼融意趣三个方面为李耕绘画进行艺术定位,为理解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杨万里诗歌清新活泼,风趣自然,形成风格独具的“诚斋体”。本文通过对语言形式的分析,从雅俗、疏密、婉直、浅深等四个方面对杨诗语言的审美特征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8.
汤显祖的遂昌诗文具有极其丰富的审美价值:贵生灵秀,寄情山水;会友畅道,意至情真;为文作曲,戏构人生。在诗文中透过他那清正爱民的施政风采,凸显出:遂昌秀美峻拔的自然风貌和诗情画意的民俗风情,诗人刚直不阿的人格魅力和勤政于民的人道大爱。  相似文献   

19.
由于儒家思想的重要影响,《文心雕龙》标举儒家音乐观。在审美本质论上,刘勰认为音乐的本质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尤其是社会政治生活的反映,音乐的发展变迁决定于现实政治的盛衰;通过音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国势的兴废盛衰。在美感论上,刘勰认为音乐应该具有中和之美,应该是雅正的;他提倡的中和之乐,崇"雅"薄"郑"。在审美功能上,刘勰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应该发挥雅正音乐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20.
在群芳竞艳的古代诗歌百花园中有一朵小小的奇葩,这就是谐趣诗.它虽然流传的数量不多,但却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它不仅能充分体现中国语言文字的灵活精巧,同时也能充分体现诗人们的心灵妙运,因此,一直为人们尤其是文人雅士所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