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低温耐冷菌在寒冷地区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当前寒冷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及普通活性污泥在不同温度条件下COD降解性能、沉降性能的变化,从微生物学角度分析并验证了活性污泥中始终存在有低温耐冷菌,并通过试验证明低温耐冷菌在低温环境条件下所具有的相对优势.试验结果表明:在中温环境条件下低温耐冷菌的COD去除率虽不及中温菌,但二者相差不到10%,而在低温环境条件下低温耐冷菌的COD去除率却高于中温菌COD去除率63.67%;从而证明低温耐冷菌对寒冷地区污水治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研究前期试验筛选鉴定出的5株高原低温优势耐冷菌种的生物特性,分别测定了耐冷菌的生长曲线以及温度、pH值对其生长的影响。进过试验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前期试验分离鉴定出的5株高原低温优势耐冷菌在10℃低温下均能正常生长,且能保持较高的代谢活性,耐冷菌受温度的影响显著,温度过高(高于15℃)或是过低(低于8—10℃)都会影响耐冷菌的生长情况。2)低温时反应器中SRT为6d以上,才能保证耐冷菌成为系统中的优势菌种。3)弱酸、中性环境适宜低温耐冷菌的生长,弱碱环境也较为适宜耐冷菌的生长。筛选出的耐冷菌是适于城市污水的,但用于工业废水处理时应充分考虑进水酸碱度的影响,避免对耐冷菌造成毒害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茜茜  蒋云升  魏祝明 《科技信息》2012,(34):62+65-62,65
对制作犹太色拉的各类原料及成品在检测细菌菌落总数基础上,对主要原料进行沸水烫洗或杀菌剂洗涤处理、调整调味品用量或对制成品进行冷休克处理,统计减菌率及确定新的配方,对制品作4℃冷藏,序时观察微生物菌群的变化,结合产品的感官品质观察,拟定产品保质期。结果犹太色拉基础配方制品菌落总数几何均数为3.0×103cfu/g,其中48.3%来自酸黄瓜,来自苹果和黄瓜的分别占16.2%和13.2%,经对主要原料作热烫预处理后,产品减菌70.3%,由于有效抑制了腐败优势菌假单胞菌生长,4℃保质期同比延长到5d。  相似文献   

4.
污泥生态床耐冷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污泥生态床系统冬季运行效果差的问题,自行培育、分离了四株耐冷菌,测试了其生理特性.实验表明,在0℃时,耐冷菌混合菌的比生长速率可达到0.058 h-1,而中温菌为零.加入耐冷菌后,污泥生态床的冬季运行效果显著提高,Zn的去除率比不加耐冷菌时提高了25倍.  相似文献   

5.
采用巴氏灭菌及化学辅助增加蛋壳厚度的方法,能延长甲鱼蛋的保质期,为其进入市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固定化复合耐冷菌特性和效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活性污泥在低温(4-8℃)下的驯化、培养和分离,得到6株低温耐冷菌.采用固定化技术将其固定在聚氨酯填料上.提高了生物法处理低温生活污水的效率,COD去除率提高了30%.同时解决了常规固定化颗粒易破碎而无法实现工程应用的问题.通过对耐冷菌生物膜生物量和酶活性分析,探讨了固定化混合耐冷菌处理低温废水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通过探索性实验,确定了三种耐冷菌培养基,分别用于培养耐冷细菌、耐冷放线菌和耐冷霉菌.培养出的耐冷菌株在6℃条件下被分离纯化,然后通过一系列实验分别鉴定它们的生理特性并检验它们的脱氮能力,并测定pH值、温度对脱氮效果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显示pH值为7~8时,各菌株生长得最好;生物荧光层析光谱实验发现三种菌株都在15℃左右活性最大,0℃以下仍有一定的活性,高于35℃时,基本失去正常的代谢能力.当实验菌液投加量为5.0%,实验温度为6℃,三种耐冷菌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7.7%、59.0%及58.7%,相同条件下,投加混合菌种可使氨氮的去除率提高到67.2%.  相似文献   

8.
低温ESBR反应器中耐冷菌的分离鉴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填料式SBR反应器(ESBR)处理低温(5℃)生活污水,从反应器的活性污泥和生物膜中分离出4株在低温下具有较高活性的耐冷菌株.通过平板培养特征鉴定,形态学鉴定和生理生化鉴定确定了各菌株所在的菌属,并测定了菌株在5℃下的有机物降解能力.试验证明,4株耐冷菌在低温下具有很高的有机物降解能力,对生活污水中COD的去除率相当可观,耐冷菌的这一特性对于低温污水的生物处理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低温污水的强化处理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连云港台南盐田中嗜盐和耐盐菌群分布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2002年冬春夏3季在连云港台南盐场取卤水和底泥样品,对嗜盐菌和耐盐菌的分布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盐度(6.6%-32.3%)盐池中栖息着不同的菌群,夏季嗜盐菌和耐盐菌数量较高,主要以盐单胞菌属、海球菌属、盐水球菌属等非芽孢菌为优势菌,低盐度(6.6%-9.9%)池中耐盐菌数量高于嗜盐菌,中盐度(13.8%-17.4%)池中耐盐菌数量接近嗜盐菌,高盐度(20.2%-32.3%)池中主要为极端嗜盐菌.此外,底泥中嗜盐菌和耐盐菌的数量一般高于卤水中.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三种不同灵芝菌在平板培养和液态培养时的耐锌特性,从中选出一株较耐锌的韩芝菌种,对影响韩芝液态培养富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当培养基初始pH5.5,装液量为125ml/250ml三角瓶,培养时间13天,锌富集率最高达到40.1%。  相似文献   

11.
我国乳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进入市场的乳制品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近年来我国乳品安全事件频发,极大地影响了国内消费者的信心,也使乳品行业受到重创.乳品安全事件频发有其社会基础,也有乳品生产产业链长、存在安全风险的环节多、我国奶牛养殖分散致使原奶质量难以控制等客观原因,还有政府监管不到位、打击违法行为力度不够等主观原因.要保证乳品安全,首先,必须保证原奶的安全;其次,要在乳品企业内部建立完备的质量监管体系,把好乳品加工过程的质量关;再次,政府必须加强立法,并对乳品质量安全进行实时监管,特别要加大对向牛奶中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的查处与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2.
益生菌对健康有促进作用,乳制品中的益生菌的数量已成为评价其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建立简单快速益生菌定量检测方法很有必要.就乳制品中益生菌数量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围绕我国消费乳制品,包括国产和进口乳制品近年来出现的质量安全事故,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提高我国消费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安全性、人性和多样性三个方面讨论了液态乳制品的生产技术和发展趋势,首先提出采用国际公认的GMP和HACCP系统提高液态乳制品生产的安全性,其次乳品生产企业应以消费为本进行产品设计和营销,最后介绍了液态乳制品特别是发酵乳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以乳制品中的乳酸饮料为研究对象,引用有效温度的概念,基于Arrhenius模型构建有效温度的求解模型.据此建立乳制品冷链全过程货架寿命模型,分析冷链运输过程中温度对乳制品货架寿命的影响.经过计算和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地为消费者提供真实的货架寿命,实现对乳制品货架寿命的实时监控,以达到对乳制品冷链物流质量控制的目的,提高乳制品冷链物流质量.  相似文献   

16.
刘建红  任天晓 《科技信息》2012,(25):166+224-166,224
近些年来,乳制品安全事件屡次发生,不断引起消费者的恐慌,其质量与安全问题无疑成为制约乳品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文就乳品质量安全各个环节上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在管理方面上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我国发酵乳制品行业质量安全问题现状,结合原辅料质量、常见微生物污染、噬菌体污染和包装材料迁移四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常见的安全危害来源,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发酵乳制品安全的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前瞻性展望,为提高发酵乳的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防控和消除安全隐患,对现有乳制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模型进行改进,并通过在乳制品安全监测平台中加入改进后的预警模块完成乳制品安全风险预警平台的搭建。该平台可以实时分析乳制品企业上报数据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风险,从而大大提高了乳制品安全监管水平。  相似文献   

19.
巴氏杀菌奶是国际上公认的由生鲜奶低热加工杀菌的风味新鲜纯正、营养全面的牛奶制品,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90%以上的液体乳产品为巴氏杀菌奶。我国巴氏杀菌奶近年来发展迅速,年增长率保持25%以上,是今后乳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产品类别,将成为城市乳业的主导产品,成为乳品工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对适合巴氏杀菌奶加工的原料乳选择、加工主要技术、货架期、巴氏杀菌奶中主要腐败微生物及检测、巴氏杀菌奶的鉴别及使用微滤技术提高巴氏杀菌奶品质和货架期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奶制品新鲜折损水平影响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问题,采用了Stackelberg博弈方法,分析了奶制品生产商和零售商分别在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两种情况下,线上和线下两种销售渠道的最优定价和最优利润,再利用收益共享契约来实现双渠道供应链的优化协调.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在新鲜折损水平较低情况下,集中模式和分散模式的供应链总利润相差很大,新鲜折损度较高的情况下两种模式的利润相差较小且趋近相等;同时验证了收益共享契约对解决考虑新鲜折损水平的奶制品双渠道供应链协调问题的有效性,该契约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