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的伦理篇中研究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实际上是探讨秩序问题。在黑格尔笔下,有一幅秩序的逻辑发展图景,由以下一些画面组成,婚姻家庭秩序、市民社会和国家秩序、国际秩序,这一图景为我们探讨法与秩序的着急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
为了方便市民办理个人相关社会事务,保障社会保障卡的发放和使用,推动市民个人社会事务的信息化管理,确保上海市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上海率先对社会保障卡、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的法制建设进行了立法探索,并于今年5月12日由市长令发布了《上海市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由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管理办法》,即将于今年8月1日开始实施。  相似文献   

3.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之我见黄德修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所编撰的《三言》堪称中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的精髓,它反映了明代中叶以后的社会生活,表现了那个时代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理想和伦理观念.《三言》的第一言是《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又赫然置于卷首,可见它...  相似文献   

4.
1843年春夏季节写于克罗茨纳赫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一书第260~313节的全面分析和和批判(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马克思未能将其完整写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马克思从理性主义立场出发,通过对黑格尔关于国家和法的唯心主义原则的批判研究,第一次提出并着重阐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市民社会思想.应当承认,这一时期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还不是在完全科学的意味上使用的,就其性质而言,还未完全突破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怪圈.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其中深刻地孕育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的萌芽,为科学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开通了道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位置显赫,对它进行评析似乎还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的《启蒙时代》叙述的是南下革命干部子弟与市民社会相遇的故事。它细腻地表现出革命后新的时代语境下市民社会的特点。革命在中国城市的目标首先体现为“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清除与劳动者无关的滋生堕落的消费场所和空间。也因此,上海在1960年代发展出新的市民生活方式,以前的资产阶级趣味蜕变成一种含蓄的生活情趣和美学上的享受,特殊经历和经验转化为一种颇具魅力的气质。而相形之下,那种抽象精神,似乎没有什么魅力可言,那些秉承这类抽象精神的干部子弟们投入到市民社会的汪洋大海中,摆脱了抽象的纠缠,获得一个自然的、人性的自我。如此,革命似乎不是为了超越市民社会,相反,在某种意义上,革命是为了回归市民社会。革命和启蒙是什么样的关系?谁“启”谁的“蒙”?《启蒙时代》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概念,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哲学)等三重维度进行过论证。但是,从《哲学的贫困》开始,马克思以更为科学的用语,逐渐替代了、市民社会”概念。这种“市民社会”概念在哲学中的被替代,凸现了“市民社会”的经济学和政治学意义。市民社会是在近代从政治社会中分离出来,是从事物质活动的商品的经济社会。我国从未出现从政治社会中分离出来的市民社会。因此,发展市场经济,必须以培育,发展和形成我国的市民社会为社会组织载体。当然,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冲突,规定着在培育我国的市民社会中,要注意克服其缺陷,用社会主义政治社会的人民性调节市民社会的经济活动,使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思想交锋、自我批判、绵延提升直至最终导出唯物史观之创建的逻辑进程。马克思立足于《莱茵报》时期的感性经历,先后运用哲学、历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和知识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进行系统的理论清算,纠正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历史错位”,首次确立了“社会本体论”原则。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是标志着唯物史观开始诞生的第一命题。分析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演进逻辑,有利于澄清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内在关联,科学评价市民社会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这篇文章里明确指出,犹太人问题的实质是现代政治国家的问题。针对鲍威尔只批判基督教国家而不批判"国家本身"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从基督教国家到现代政治国家凸显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充分肯定了政治解放的进步性,同时也看到了政治解放的限度。这种限度导致了现代政治国家的内在缺陷,即现代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和对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现代政治国家的实质是真正意义上的的基督教国家。随着市民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政治国家必然会沦为市民社会的手段和工具,市民社会最终会取代现代政治国家并成为现代政治国家的目的。于是,马克思从对现代政治国家的批判转向了对市民社会的批判,进一步引出了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批判,一定程度上为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找到了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在当今这个利润至上的时代,媒介成为当今消费社会竞争洪流中的掌舵人。媒介走消费主义路线,可以说是大势所趋,生存使然,被武汉市民称为"江城四小报"的《武汉晨报》、《武汉晚报》、《楚天都市报》和《楚天金报》正是其最好的例证。本文将以这四家报纸为切入点,探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媒介消费主义现象。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文章从市民社会同自然社会分离,阐述了黑格尔之前的市民社会理论;从市民社会同政治国家的分离,阐述了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从市民社会同经济社会的分离,阐述了马克思之后的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文章从市民社会同自然社会分离,阐述了黑格尔之前的市民社会理论;从市民社会同政治国家的分离,阐述了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从市民社会同经济社会的分离,阐述了马克思之后的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在西方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理论形态和现实内容,置身于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中的理论先哲们对“市民社会”作了不同的阐释。“市民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矛盾的概念,它是随着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动而不断变化和丰富的,有什么样的市民社会现实,也就有什么样的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3.
姐弟易嫁故事在明代存在两个文本系统,一为传奇《四异记》,一为话本《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经过明清时期礼教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博弈,《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文本系统被后世的戏曲继承,成为传统剧目之一。姐弟易嫁故事取材民间事件,早在宋代便有相似的记载出现。它虽然表面上看来荒诞不经,但却是传统社会性别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演变既反映了古代社会后期对男子审美阴柔化的趋势,也反映了女方家庭在男娶女嫁婚姻中的不利地位,以及女性自主权的缺失。  相似文献   

14.
沙俄时代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发展,但市民社会发展无序造成一定的社会混乱,这动摇了沙俄政权的根基,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社会基础。但十月革命成功之后,前苏联领导人以政权稳定为由消灭了市民社会,建立起集权统治,这为前苏联带来更消极的后果。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集权统治的弊端,但市民社会的无序发展又加剧了苏联的解体。因此,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对社会政治稳定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5.
从“三言”、“二拍”、《幻影》看徽商李令媛中国封建社会是十分漫长的。然而它也在缓慢地向前发展着,到了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在古老的封建社会内部已开始产生新的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一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带来了市民阶层前所未有的发展壮大,市民阶层的反抗斗争也日益...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理论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市民社会理论。关于市民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经历了从"资产阶级社会"到"生产关系"的过渡,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最终为无产阶级革命寻找到阶级基础。市民社会在当代的发展,主要是其本身融入与国家的互动关系中,尤其是如何在民主政治的社会中运行,这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时代价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7.
沙俄时代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发展,但市民社会发展无序造成一定的社会混乱,这动摇了沙俄政权的根基,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社会基础.但十月革命成功之后,前苏联领导人以政权稳定为由消灭了市民社会,建立起集权统治,这为前苏联带来更消极的后果.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集权统治的弊端,但市民社会的无序发展又加剧了苏联的解体.因此,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对社会政治稳定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8.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一中,马克思考察了人的生存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国民经济学及其市民社会观,进而剖析了它们的现实基础——私有财产。该部分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初次剖析,为揭开市民社会之谜指明了方向,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早期自由主义者的市民社会理想是对一定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规律的反应,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同时,社会现实也决定了这种合理性与进步性,必然具有它自身的限度。早期自由主义者所描绘的市民社会图景充满了文明道德进步的色彩,然而,现实的残酷性却将这种美好的愿景撕扯得支离破碎。在早期自由主义者市民社会理想的背后,始终潜伏着伦理生活的危机。随着市民社会理想的逐步实现,这种伦理危机与困境也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作为一部奇书,它从成书至今就一直备受关注,其研究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文本内容和社会影响,更在于它在美学中的突出价值,它的出现使得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标准发生了变化,海内外学者开始从伦理道德标准和文学作品价值评判等层面对它进行评析,使得它深远的美学内涵得以展现。中国古典美学的评价标准是以善为美,道德因素制约着《金》所获得的审美评价,而《金》所突出表现的是它的“真”,就是因为以真为美,省略了过滤生活原貌的一切环节,才把一众古代小说皆避讳的性事写得龙飞凤舞。这是由它所追求的美学风貌决定的,以追求最大限度贴近现实为旨归,以日常市民生活为审美领域,以生活丑、人性恶为审美对象。以真为美,那就不必排除生活丑、只有以善为美才会把它们从审美客体中剔除。所以,就《金》所表现出的美学精神而言,是不存在古典美学意义上有关丑与恶的禁区的,也谈不什么化丑为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