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连词“虽然”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词组,主要的语法功能是充当一个让步从句。在中古汉语时期语法化为一个复音连词,位于从句之首,表达一种容认性的让步关系。  相似文献   

2.
汉译佛经中有一个与中土文献不同的并列连词——“及以”。最早见于魏晋时期的译经中以连接名词及名词性短语是最常见的形式,也可连接动词和动词性短语,还可连接形容词。在组合功能上,“及以”可以与其他并列连词如“及”“并”“与”等构成“框架连词”使用。“及以”这个新的连词,很可能是因为句子节奏的要求,在单音节连词“及”的基础上产生的复音节词。  相似文献   

3.
汉译佛经中有一个与中土文献不同的并列连词——“及以”。最早见于魏晋时期的译经中以连接名词及名词性短语是最常见的形式,也可连接动词和动词性短语,还可连接形容词。在组合功能上,“及以”可以与其他并列连词如“及”“并”“与”等构成“框架连词”使用。“及以”这个新的连词,很可能是因为句子节奏的要求,在单音节连词“及”的基础上产生的复音节词。  相似文献   

4.
连词研究一直是近代汉语研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对其进行过专门的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总结,认识到近代汉语连词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近代汉语连词的数量不确定;二、近代汉语连词的界定不明确;三、近代汉语各个时期的常用连词亟待总结;四、近代汉语连词的语法化研究不够深入。因此,应加强常用连词的语法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醒世姻缘传》是研究明末清初语言的重要语料。考察该书的转折连词使用情况即可窥视出明末清初山东方言中转折连词的历史风貌。此期山东方言的转折连词没有明确的分工,仍处于大量涌现的时期,大量同义连词并存,双音节连词占优势,还出现了三音节的连词。从来源来看,主要是近代汉语时期新产生的连词(80%)。但经过同义竞争,此期的7个(46.7%)转折连词被历史淘汰,8个(53.3%)转折连词沿用至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6.
“只X”粘合成词的可能性看似很大但是实际数量并不多,这主要是“X”语义的抽象性与单音节特点使然.在满足“X”要求的前提下,临界频率高促使“只X”语义虚化,句法结构重新分析.语法化之后的“只X”具有连词、副词以及副词和连词兼类等不同词性.“只X”的语法化分析为探索连词和副词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连词。它经常放在一个短语或句子前面,引出一些条件。连词"无论"出现于隋唐时期,是上古汉语的跨层结构"无论"(又写作"毋论"、"勿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语法化和词汇化的结果。双音化是连词"无论"语法化的动因,句法环境和重新分析是连词"无论"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比较汉语"但是"、"却"和英语"but"的语义异同,探讨了它们互译时的制约条件及英汉两种语言把它们分别归于不同词类系统的原因所在,指出汉语语法论著在解释汉语转折连词以及转折连词和副词连用时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汉语转折词用与不用以及用什么转折词所表现出的语气强弱的差异和英语的互译关系.  相似文献   

9.
所谓无动词句是指那些句子成分:从其形式上看,它们或没有主语和表语;或只有从属连词或介词+其他一些词的结构,但这些结构却都能按其短语的意思扩充成相应的句子或从句。无动词句是省略句中的一种。它的使用也是为了节省时间和笔墨免重复。  相似文献   

10.
《元刊》中单音节动词与单纯趋向动词的组合搭配占有统领性地位,这与汉语双音节化的特点有密切联系。在与动词组合的过程中,趋向动词本身的活跃程度也决定了与它组合的普通动词数量上的优势。从语法功能上看,《元刊》中的趋向动词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在句法结构中,作补语的趋向动词"来、去"等的位置比较灵活,可置于宾语前,也可置于宾语后,但"出、入、上、下、起、到、开"等,它们作补语时只能放在宾语前。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商周以来契约活动的发展,文学中诞生了一个崭新的题材——契约叙事。历经汉、魏晋、唐宋元的发展,到了明清,以契约为内容的文学书写空前繁荣。其涉及的契约范围之广,领域之多也为前代所不及。其中伦理契约又分为婚恋类、亲情类、友朋类三种。这些契约叙事文本凸显了中国古典儒家文化传统,反映了明清之际重商、重利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2.
渼陂位于西安户县境内。汉代时为上林苑十池之一,又称西陂。唐宋时期渼陂集游览、农田灌溉、发展碾硙、鱼类养殖于一体,负有盛名。从诗文及其他古籍记载来看,元代以前渼陂的面积相当可观。至元末遭游兵决堤,逐渐缩小,沦为稻垅。明清两代又得以重建,但面积仍然有限。元末以降,渼陂衰落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游兵的破坏,但渼陂水源的枯竭也不失为其衰微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3.
经义试士始于北宋,其后至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其文体结构一直以"四段式"为基础。然而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其适应时代发展的特征又决定着其结构的发展变化。因此,经义文体结构在两宋的发展,达到了"冗长繁复可厌"的程度,故而元人对其结构进行了由繁到简的"改造",明代初次开科取士,因沿袭元制,故其经义文体结构依然属于元代结构。  相似文献   

14.
元朝与明朝灭亡后,朝鲜半岛上都曾出现中国的遗民群体。学界对朝鲜的明遗民群体作了较多深入细致的研究。相比之下,对元朝退出大都后高丽/朝鲜的元遗民群体关注较少。本文拟对此现象作一初步分析,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元明两代的朝鲜遗民作一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偶尔”的成词与语用考察——兼谈“尔”的词尾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示代词“尔”于汉魏六朝时期就走完了词尾化历程。由单音副词“偶”附上词尾“尔”便可构成附加式双音副词“偶尔”。“偶尔”成词后主要放在句中作状语;其放在主语前后的位序不同,句子凸显的内容及辖域也不尽一样;它在句中做定语的非常规表现,并不影响其作为副词的语法性质。  相似文献   

16.
明代以前,没有正式的民歌理论。受金、元散曲传播到民间的影响,明代的民歌空前发达,引起文人们的高度关注,民歌理论应运而生:王叔武、李开先、冯梦龙等作为民歌理论的奠基者,在“真诗”观念基础上建立的民歌理论,实是中国诗学之真谛。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环鄱阳湖地区以执中国牛角的茶业、瓷业、稻米业、水运业、造纸业、制版印刷业和教育业为中心,形成了繁荣的产业群和城镇群,它们从两宋历元、明、清至民国初年逾千年而不衰。本文用历史档案和翔实的历史资料对其作了求证和较系统的描述,同时,也初步探索了这个产业和城镇群在近现代走向衰落的原因以及至今仍发展滞后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元明清时期是西南边疆与中央关系构建整合步入正常化轨道的重要战略期。三代封建统治者对建构整合西南边疆与中央的关系十分重视,采取了多种举措来加强对西南边疆的控制,试图加快西南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如在政治上实行内地化管理体制,在民族地区则稍加变通。在唐宋羁縻之治的基础上,元代实行土官土司制度,明朝发展为土司制度,并进一步完善;清初继承明代的做法,对土司制度更加严格、规范,并适应形势发展适时改土归流,同时与边疆割据行为进行坚决斗争。封建中央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西南边疆成为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西南边疆与内地交通联系的畅通,为封建王朝中央整合与西南边疆之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文献资料充分证明,在中国戏曲史上“元曲四大家”这个概念并未得到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即便有一部分论者使用这个概念,这“四大家”也没有固定的排住顺序。弄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思考古典曲学研究的重心和本质。  相似文献   

20.
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回体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所采用的主要形式。其形成与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唐宋元三代是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孕育时期;元末明初是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形成时期;明中后期是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发展时期;清初至清中叶是章回体长篇小说的高峰时期;鸦片战争前夕至五四时期是章回体长篇小说的衰变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