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2.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林朝华 《科技资讯》2014,12(21):144-144
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需要解决一些困惑、一些问题,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怀疑和探究的心理态势,正是因为这种心理变化,所以又会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拓展思维,进一步深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小学生的学识和经历有限,因此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将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要一点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文章对物理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了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虽然有了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却一定没有创造。这说明问题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6.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一首小诗中写:‘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他用十分生动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问题意识是人们在认知、实践、探索等活动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并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从长远来看,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奏。  相似文献   

7.
问题意识,是指主体在学术研究中具有强烈探索真实问题或想做出发现创新的一种心理状态和思维品质。在人文社科学术论文写作中,研究主体问题意识建构的内在机制,表征为心理的焦虑与怀疑;得力于职业的特殊敏感;根植于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优化于对有价值问题链的智慧选择。而问题意识的解构,关键在于研究主体对问题的科学分解、推演与有效论证。  相似文献   

8.
李自力 《科技信息》2007,(21):38-38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状况不能令人乐观,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法仍是盛行,学生疲于回答教师抛出的一个个问题,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成了教师问题的奴隶。  相似文献   

9.
化归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已不再是纯数学知识的教学,而是注重方法与能力的培养.现行高考出题也已明显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种能力体现较多的是以数学解题的形式出现.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其实是一个问题转化与化归的思维过程.化归意识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解题意识,充分重视这种意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并且在此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它对现代公民思维品格、环境伦理观、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的养成和生活质量的提升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探讨地理素养的内涵和特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兰 《科技信息》2008,(19):291-291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将引发的“空缺感”构成问题解决的动力源泉,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必然引起问题解决过程中认知思维的空前活跃。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好学生“问题意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着重大意义。为此,教师要强化问题教学,采取有效的培养措施,促进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2.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解但有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13.
“问题意识”是指幼儿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幼儿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学重在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为学生打下初步的听、说、读、写的基础,语言与思维训练在拼音教学阶段就应着手进行.但这种训练要顾及到学生的心理与实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辩证法思想作为人类观察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其历史源远流长。自从人类产生意识以来,即从蒙昧状态进化到文明状态,从无意识的动物感觉和心理进化到理性意识思维以来,伴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史,就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特征的思维模式。只不过在文字产生以前的荒古时代,哲学产生以前,这种思维方式没有被理论化、系统化和明晰化的整理和表达出来。本文将对辩证思想进行历史追溯,以谋求对其的认识并用其指导我们的行动。  相似文献   

16.
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营造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具有安全感的心理环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思维训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纽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想办法去诱发学生主动思维的意识,只有学生有了自己想要思维的意识,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变成自己的事,从而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掌握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给高等教育评估思维造成了种种缺陷,即小农意识、大一统单向思维定势、直觉思维和圜道思维模式。要实现高教评估思维方式的转变,必须建立起问题意识、创造意识、科学意识和践行意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问题意识的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论述了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三大主要因素:知识因素、思维因素和课堂教学基本情绪.  相似文献   

19.
从语言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入手,从具象思维方式、图腾与性生殖崇拜心理、正统文化意识等三个层面对汉语隐语行话在命名理据中所蕴含的民族隐型文化特征进行了发掘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化学教学实践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直接传承,而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发生学理论认为,教学应当引领学生重演科学知识发生的过程,重蹈人类思维发展中的关键性步子.基于过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养成,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本文以“物质的量”为例进行了这种教学范式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