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天仙配》、《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不约而同均以爱情为主题,反映了性欲本能与自体生存本能是人类的基本本能。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为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学说提供了佐证.同时“力比多”学说也较圆满地说明了为何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均具有爱情这唯一主题。  相似文献   

2.
邓芬 《长春大学学报》2012,(9):1106-1109
《伊芙琳》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最精悍却意味隽永的一个短篇。少女伊芙琳的精神状态是当时整个都柏林女性生存境况的缩影。从精神分析学派生本能、死本能以及主体三界的理论着手,可以揭示出伊芙琳停滞在青春期的想象世界,无法过渡到成年期的象征世界,却又渴望回归到无所忧虑的实在世界,正是导致她精神与肉体双重瘫痪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3.
死亡与拯救 --《荒原》解读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主题是《荒原》的核心和灵魂。但《荒原》描写的“死亡”是和生命熔铸在一起的,彼此无法分开的,即把人推向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之中,着力表现处在生不如死的荒原中的人们对死的渴望,同时也孕育出“生的本能”,从而导致生死循环;这种死亡更和精神联系在一起,其中的“死亡”多以“力比多”的饥渴来对应,故死亡在这里只是一种仪式性死亡或象征性死亡,其目的是表现生命力的回归而实现精神复活,这样,艾略特就在描写死亡中完成了“拯救荒原”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亲子冲突这个主题在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这个现象进行思考,试图通过解释其发生的根源来论证其普遍存在的必然性。本文介绍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死亡本能这个概念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然后通过分析《玛莎·奎斯特》这部小说中亲子冲突的描写,寻找到亲子冲突和死亡本能之间的联系。认为亲子冲突这个主题在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是因为它体现了死亡本能和生命本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从客观描述和主人公的无意识行为两个方面表现出对生命本能的追求,最大限度地还原了那个时代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的生存困境。借用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从作品对性本能、食本能的描述入手,分析了本我对社会道德的限制作用,并结合主人公的无意识行为分析了作品对生命本能的强调,认为作者对人的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作出了客观冷静的展现。  相似文献   

6.
1822年(贝尔三十九岁)贝尔被赶出米兰之后,离开了一生中最要好的情人,他在心情极度苦恼、哀伤之中发表了哲学著作《论爱情》。在这部著作中,他吸收了孟德斯鸠、爱尔维修、孔狄亚克、卡巴尼斯和特拉西等人的有关理论,建立了自己关于“爱情”的学说,“第一次表现了他心理分析的天才”。在《论爱情》中,司汤达论述了爱情的产生和它的自然特性,并把爱情划分为“热烈的爱情”、“趣味的爱情”、“虚荣的爱情”和“肉体的爱情”共四种。他着重分析了“热烈的爱情”,并指出它产生、发展的七个阶段和结晶现象。实际上,这是一部研究当  相似文献   

7.
爱情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也是艺术的永恒主题。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往往带有悲剧色彩,西方文学中的爱情是在宗教氛围笼罩下的描写。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俯拾即是,“因为爱情和婚姻实质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反过来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影响、限制着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决定着男女主人公对爱情与婚姻所采取的行动。本文通过英国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红字》,分析这两部爱情悲剧对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随着“沈从文研究”、“《边城》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边城》爱情悲剧性原因的关注和探讨也十分热烈,多有创新。这方面的观点经过梳理可归纳为孤独说、误会说、天命说、义利冲突说、本能与道德冲突说、文化冲突说、恋父情结说、主动选择说和寻找平衡说等九种。  相似文献   

9.
《汉宫秋》是以汉元帝为爱情主人公的末本戏。君王以爱情主人公的面目出现,突破了传统封建道德观念中君王以刑政教化为重的那个严肃、无情形象的禁锢。同时,渴望安定和平、幸福生活的生存意识的彰显以及戏剧中“情”的诗化处理方式都增添了《汉宫秋》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的名叙事长诗《长恨歌》的主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家各派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笔以封建皇帝这一特殊社会角色为切入角度,运用现代心理学、艺心理学理论对《长恨歌》的爱情主题进行再认识,为“爱情说”寻找更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了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格特鲁德。重点分析了母亲的特殊心理产生的原因。她对儿子看似自私的爱不能掩盖其母爱的伟大。她与儿子特殊的情感是人类本能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2.
林黛玉的死亡本能是贯穿其一生的。这种死亡本能在前期表现出来的是消融自我、融于自然。来到贾府之后这种表现更加强烈,同时也产生了变异——施虐、受虐、自虐,拥抱死亡。林黛玉就是在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相辅相成之下,上演出了令人目眩的动荡人生,也就是《红楼梦》所说:"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并且,林黛玉的真实心理会反映到她的梦里。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林黛玉进行解读,可以找到其性格和命运形成的内在心理因素,从而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林黛玉及其所作所为。  相似文献   

13.
李永凯 《科技信息》2007,(18):180-181
被称为中国“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为世人描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仲卿与兰芝的遭遇至今令人唏嘘不已。多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是乐天的,是缺少悲剧精神的,故中国文学中缺少纯粹的悲剧,尤其是爱情悲剧更显得苍白而无力,而焦刘之爱情悲剧,无疑有力的反驳了这一论调。焦刘的悲剧根源不在其他,而在于情理之冲突,情感与伦理的冲突是中国古代社会无法调和的自在的矛盾,《孔雀东南飞》为我们明晰的展示了这一主题。从文本所展示的故事构架来看,仲卿与兰芝的悲剧是自然而然的“人生之所固有”的悲剧,故可以视之悲剧中的悲剧,是华夏悲歌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14.
《咫闻录》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清代南方故事集,该书虽然标榜为“志怪”之作,但贴近社会现实的篇目已成为主体,许多篇目可归入民间故事之列,其中有好几个著名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咫闻录》在故事史的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寓言式长篇小说《特别的猫》,主题含蓄隽永,新颖深刻。透过作品文本解析归纳其多元性主题的几个方面:它描绘了现代人类生活的主要生存状态;揭示了"爱"既是一种本能,也是生命中最高价值的东西;提出了世界万物平等自然和谐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刘尧汉先生在《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中找出的“生龙活虎是中华民族各成员共同的精神面貌,民族性格和民族自我意识”,是彝族祖灵葫芦里的龙女娲和虎伏羲的“合体”即”熔炉”陶冶出来的观点提出商榷,认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源于各民族长期共同的社会实践,是单指在中华民族思想意识中属于好的、优秀的、精华成份。指出刘尧汉先生的观点是神造说和本能论学术思想理论观点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古代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和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英国戏剧艺术大师莎士比亚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德国大诗人席勒的名剧《阴谋与爱情》,虽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但它们的母题却是相同的——“爱情”、“自杀”。它们的主人公都是一对真挚相爱的青年,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情,男女主人公都和自己的长辈亲属进行了抗争,最后都殉情而死,但他们的死,都宣告了他们的压迫者的失败和自己爱情的胜利。  相似文献   

18.
马克&#183;吐温与鲁迅不但均以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著称于世,而且在思想维度方面二人亦有许多相通之处。《亚当夏娃日记》与《伤逝》直接显现了二人思想意识的相通,两部作品在人物的启蒙关系维度、表达爱情与生存的主题维度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与作者源于传统而超越传统的创作思想有关,也与作者生活的现实世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以探讨中法两国各自的人文背景及其发展脉络对不同诗风形成的影响为出发点, 分为四个部分论述: 从中法爱情诗歌各自的源头 《诗经》和骑士抒情诗探究爱情诗歌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 中法爱情诗歌的成熟及其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 中国爱情诗歌的婉媚幽约和法国爱情诗歌的热烈奔放; 中国爱情诗歌的“怨” 和法国爱情诗歌的“慕”奠定了两国爱情诗歌抒情色彩的基调; 中国爱情诗歌内倾型与法国爱情诗歌外向型的不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0.
“拥刘反曹”是贯穿于《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它有历史的、个人现实的诸多主客观原因.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罗贯中作为封建知识分子有此思想不难断定;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广泛采纳史书及民间故事,而这些史书、民间故事中大都充斥着“拥刘反曹”的色彩,罗贯中在搜集整理写作《三国演义》时肯定会受其影响;罗贯中生于动乱的元末明初,“拥刘反曹”无疑寄托了他向往圣君贤相的仁政统治的政治理想;另外,“拥刘反曹”也寓有反蒙兴汉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