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陈记 《科学之友》2004,(7):51-51
买手机、泡网、购车等消费近年来正出现低龄化倾向,而当“人造美女“、“人造美男”刚刚炒得火热时,“9岁儿童拉酒窝”、“13岁女孩要隆胸”等消息也接踵而至。  相似文献   

4.
5.
《科学之友》2008,(1):16-17
不需要男人,女人自己通过制造精子生孩子,这是痴人说梦,还是天方夜谭?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英格兰东北干细胞研究所的科学家卡里姆·纳耶尼教授表示,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想法完全能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6.
病毒"发电"     
病毒总是跟疾病或死亡连在一起,但如果现在告诉你病毒也能用来发电,你是不是会觉得不可思议呢?没错,科学家最近首次成功研制出了"病毒电池",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正式投入市场.研究人员表示,"病毒电池"与目前市场上用于汽车充电的电池在性能上没有差异,不仅可以为汽车充电,而且还可以用来为众多的小型例携式电器提供电能.  相似文献   

7.
每个人一生中需要经历许多次体检,每次体检我们都特别重视血液检测数据,因为血液是病毒的聚集地,许多我们看不见的疾病都能通过查血检测出来。然而,传统的验血手段需血量大,速度慢,而且误差也不小,对一些传染病的监控相当  相似文献   

8.
浩瀚的大海对人类充满了无穷的诱惑。从古至今,人们就幻想着有朝一日,人类也能像鱼一样,在水中自由呼吸,尽情邀游。  相似文献   

9.
浩瀚的大海对人类充满了无穷的诱惑。从古至今,人类就幻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像鱼一样,在水中自由地呼吸,尽情地遨游。从童话故事《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到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中的麦克,再到当今好莱坞大片《未来水世界》中的马里纳,许多文学、影视作品都反映了人们的这种美好愿望。其实,江河湖海中并不缺乏空气。在自然条件下,水中含有1.5~2%的空气。问题是人类的肺不能像鱼类的鳃那样,过滤出水中的氧气。为了帮助人类实现回归大海,移居海洋的梦想,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发明一种可以帮助人类在水中呼吸的人造鳃。法国著名水下探验家雅克·…  相似文献   

10.
11.
能源危机促使人类大胆地寻找替代能源.美国科学家希望利用模拟太阳中心核聚变发能原理,打造出微型"人造太阳",为将来探索新能源带来希望.美国"人造太阳"于2009年春季首次点火.参与此次科研工作的主要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2.
13.
军事科技专家认为:“计算机中28克硅产生的效应,可能比1000千克铀产生的效应还大。”但当你操作计算机时,一些“病毒”可能已无声无息地偷袭了计算机系统,并最终掌握了军事机密,控制了军队。  相似文献   

14.
<正>病毒虽然可恶,不过站在它的角度来看,其生存环境也非常凶险,稍不留神,很容易被宿主免疫系统攻击,甚至被"团灭"。因此,它们的主要生存之道就是变异,善变也是病毒最难对付的地方。病毒变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遗传重组,即不同病毒发生"联姻"形成新病毒;另一种是基因突变,实现自我升级。这两种变异的目的都是为了不断完善自我,以求得病毒家族的"延续"。  相似文献   

15.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如何建立数据表,接下来要讲述怎样使用数据表,即对数据表进行排序或筛选等操作,让数据表“说出”我们想知道的事情。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不使用数据库系统,没有建立电子数据表,成千上万的数据都写在纸上,那么想要查询某个类型的数据,就得手工翻阅浏览几乎所有的数据表格,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如果要给大量的数据排序就更不必说了,  相似文献   

16.
17.
18.
最早进入我们视野的是生产安全、劳动安全。近年来,食品安全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食品出现不安全因素,才会提出安全问题。这种事情不是我们独家所有。早在50年前,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大脑是人体的最高指挥部,人的一切思维和活动,都是由大脑指挥完成的。虽然大脑的重量只占人体重的四十几分之一,但它却要消耗全身用氧量的四分之一、心脏供血量的五分之一,可以说大脑是人体“燃料”的最大“消费户”。尽管大脑的“胃口”如此之大,但它对“食物”却又十分挑剔,它只吸收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经过氧化获得能量,以充分保持其复杂而旺盛的活力,维持人的生命。大脑细胞生性十分“娇贵”,它耐不得一点“饥饿”,必须随时供给充足的氧气,稍有怠慢,神经中枢的高级机能便会发生障碍,出现“无政府状态”,指挥部就会失灵。一旦完…  相似文献   

20.
正据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大众消费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以数字化内容为代表的精神产品也逐渐成为消费的新趋势。在媒体针对普通百姓对于付费享受音视频、电子书、信息、游戏、知识讲座等精神产品的意愿采访调研结果看,在版权意识逐渐成为全民意识的今天,为精神产品付费正呈现积极向上的"消费升级"态势。近六成用户愿意为网络上的内容付费,然而如果往前推几年,这样的数字是不可想象的。就像大多数互联网产品一样,数字化的精神类产品也是在免费、分享的精神中从实体转型而来,以此为用户带来了便利,但也为产业带来了阻碍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对知识产权的淡漠。不过好在随着国家政策的及时出台以及内容平台方等各环节的协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