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本文利用实验中得到的电动势随时间变化的E~t图,研究了a-酮戊二酸(以a-Ke表示)-KBrO_3-H_2SO_4-丙酮(以Act表示)体系的Mn~2+催化下的振荡反应及许多因素对振荡反应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及振荡反应的一般机理,探讨了该体系的振荡机理,归纳出振荡反应参数与反应物浓度之间存在的关系式,并对实验现象作了定性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7,14-二甲基-5,7,12,14-四乙基-1,4,8,11-四氮杂十四环-4,11-二烯合铜CuL(ClO4)2参与的化学振荡反应。以新处理的乙腈作溶剂,测得了[CuL]3+/[CuL]2+电对的还原电位为1.24V。振荡反应的诱导期和波形随丙二酸浓度的变化而变化。丙团替代两二酸,振荡反应明显地受到抑制。丙烯酰胺能够立即淬灭振荡,[I-]≥2.0×10-3mol·dm-3时,化学振荡被完全抑制。该体系组份浓度的振荡范围已经获得。 相似文献
4.
KBrO_3-Na_2SO_3-K_4Fe(CN)_6体系pH振荡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影响KBrO3-Na2SO3-K4Fe(CN)6(BSF)体系pH振荡行为的各种因素。通过测试BSF体系在封闭条件下和在连续流动搅拌反应器(CSTR)中反应的pH-时间曲线,考察温度、流速、酸度、搅拌速率等因素对BSF体系pH振荡行为的影响。测得振荡反应的正反馈、负反馈及周期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57.21 kJ/mol、78.63 kJ/mol和32.08 kJ/mol。在CSTR条件下,温度、流速、酸度、搅拌速率等皆对振幅和周期有较明显的影响,且在一定范围内皆与周期和振幅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该研究建立了多因素与振荡行为之间的规律,对于研究其他振荡体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为以pH振荡为刺激源的智能材料选择适当的振荡条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CuL(ClO4)2—CH2(COOH)2—KBrO3—H2SO4体系的化学振荡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
本文报道了苯酚——溴酸钾——硫酸体系的非催化化学振荡反应,研究了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氯离子、自由基抑制剂(丙烯腈)等多种因素对化学振荡反应的影响,计算了反应活化能,分析了非催化反应的产物,研究了经典 Belousov—Zhabotinsky 振荡反应中常作为催化剂的金属离子(如 Mn~(2-),Ce~(2+)等)对非催化振荡反应的影响,最后对非催化反应的催化机理及控制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研究了无光照条件下焦性没食子酸 -KBrO3-H2 SO4 体系振荡的基本规律 ,得到了2 5℃、35℃时起振时间τ、振荡周期T与各反应物起始浓度之间关系的经验方程 .以主波长为2 53.7nm的紫外灯为光源 ,研究了不同紫外光强度下该体系的振荡规律并给出了 2 5℃、照度为50 0Lx时τ、T与各反应物起始浓度之间关系的经验方程 .根据实验结果 ,对溴离子控制与非溴离子控制问题及紫外光在振荡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 相似文献
13.
以Mn^2+催化精氨酸为底物的化学振荡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金属离子存在的L-精氨酸-KBrO_3-H_2SO_4-丙酮体系的化学振荡现象的研究结果,考查了不同反应物浓度对振荡反应诱导期、周期和波形的影响,找出了一些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操作条件对电流效率和镀层厚度影响的方法,研究了草酸体系三价铬电镀铬的工艺,并详细论述了镀液组成中各成份的作用.测试结果表明:草酸体系镀三价铬工艺电流效率高、镀液稳定性好,镀层增厚效果明显,连续电镀能够达到7.1微米。 相似文献
15.
初步探讨了Luminol KIO4 H2 O2 体系化学发光反应的机理 ,并评价了该体系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17.
原春兰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7(2):30-32
利用核磁共振波谱仪研究了色氨酸的化学振荡反应。由NMR波谱得知,振荡反应中存在着结合Br2的活性基团,这些活性基团构成了振荡反应的活性中心,它们控制着振荡反 能否进行以及振荡寿命。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对晶态Na_2SO_4-Na_2MoO_4体系的离子导电性进行了研究;并得出在Na_2MoO_4含量为10m/o时电导率最大(σ=1.01×10~(-4)Ω~(-1)cm~(-1).300℃);XRD、DTA分析表明,该组成处为一新相Na_2Mo_(0.1)S_(0.9)O_4,其相变温度为212℃、425℃,在相变处对应于明显的电导率突变。根据IR谱实验结果和新相的结构特点,讨论了该体系的导电机理。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临界浓度的概念,对MgO—MgCl2-H2O固相体系的析晶过程及反应终点产物组成进行了理论探讨,并根据理论分析结果设计试验,从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