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自制的聚-4-甲基-1-戊烯中空纤维膜式人工肺组件,进行了氧气和二氧化碳传质性能研究.实验采用自制的模拟液循环装置,模拟液在膜丝外部流动,在氧气通入之前,用驱氧装置实现氧气的排出和二氧化碳的吸收,模拟静脉血,从而达到循环的效果.氧气在膜丝内部流动,经过膜组件部分溶解在膜丝外的模拟液中后,剩余氧气排出.模拟液选用去离子水、PBS缓冲溶液(78 v%PBS缓冲溶液,22 v%去离子水)、甘油-水溶液(50 wt%甘油,50 wt%去离子水)和亚硫酸钠水溶液(0.9 wt%亚硫酸钠,99.1 wt%去离子水).实验测定了在不同气-液流速、气相压力和气-液比下,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传质速率.实验测试表明,随着气-液流速增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传质效果明显增加,在去离子水中,在300mL·min-1流速下,传质速率可达57.11 mL·min-1·m-2和103.59 mL·min-1·m-2.随着气相压力的增加,氧气传质效果增速先增后减,逐渐趋于平衡,而二氧化碳的传质效果有所下降.随着气...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生活中,工业燃料的燃烧和人们的呼吸都会消耗大量氧气并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植物在自身代谢活动过程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制造和释放出人们生存所必须的氧气。园林绿化不仅能够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提供大量氧气,更可以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促使人们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因此,在人们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园林绿化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该文就对园林生态与园林绿化建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气体交换站     
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呼吸,呼吸的功能就在于气体交换。人通过吸气将空气中的氧气吸入体内,而通过呼气将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这种气体交换的功能是由人的呼吸系统来完成的。呼吸系统的结构是怎样的,它又是怎样来完成这个任务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相似文献   

4.
采用微型固定床反应装置,研究了甲烷、二氧化碳和氧气制氧化重整合成气时Ni-Ce-Cu-Li/Al2O3催化剂床层的热波分布,考察了炉温和进料配比对催化剂床层热波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甲烷、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氧化重整反应中,催化剂床层存在明显的热波现象;在相同的炉温下,甲烷部分氧化反应的热波强度最大,甲烷、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氧化重整反应次之;甲烷、二氧化碳的重整反应没有热波现象.热波现象进一步印证了甲烷、二氧化碳和氧气制氧化重整合成气的反应遵从燃烧-重整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5.
一位大学生多年来患神经衰弱,体质差,每当学习疲劳时,就以白糖水来补充热量。这样,白糖越吃越多,神经衰弱越来越严重。最后在一次赶写论文时突发了糖尿病。这是什么原因呢? 脑力劳动者食糖过多,会导致体内缺乏硫胺素(维生素B_1)。这是因为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乳酸、丙酮酸等中间产物,要靠含有硫胺素的脱羧辅酶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若糖摄入过量,脱羧辅酶的需要量亦要增加,而食物中硫胺素来源有限,一旦缺乏则影响乳酸、丙酮酸等代谢产物的分解。  相似文献   

6.
绿化与健康     
绿化除能保护地表、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外,与人体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对健康有许多有益的作用。绿化能调节空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比例。人体要维持生命的正常活动,需要吸进大量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树木、花草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同时释放出氧气。绿色植物较多的地方,氧气含量较多,人在氧气较多的地方呼吸,人体各种组织得到的氧气也较多,使人感到精力充沛,心情舒畅。绿化能减少噪音危害。城市噪音已成为一大公害。超过八十分贝的噪音对人体就有影响,长期受噪音干扰,会使人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发生  相似文献   

7.
<正> 人们在改造生活、工作环境的过程中,绿色植物不但是美化环境的美容师,而且也是人类改善环境质量的一个有力武器,它们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主要作用。1 制造氧气的天然“工厂”植物的叶绿素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新鲜氧气,每吸收44克二氧化碳,可生产出32克氧气。试验证明:每公顷绿地每天能吸收900公斤二氧化碳,生产600公斤氧气;每公顷森林每天约吸收一吨二氧化碳,生产0.73吨氧气。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作用放出0.9公斤二氧化碳,消  相似文献   

8.
引言研究动物热能代谢,是动物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气体代谢是动物热能代谢的一种形式。动物的一系列活动所需的能量,是由物质氧化过程中获得的。因此,它们必须不断地从外界摄取O_2,排出CO_2。动物的氧气消耗量是与其种族、生理状况、生活环境及季节性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9.
变压吸附法回收乙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乙烯、二氧化碳、氮气和氧气在碳分子筛上的吸附平衡与吸附动力 变压吸附法回收乙烯的动力学机理是由于二氧化碳,氮气,氧气以及乙烯在碳分子筛上扩散速率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Q&A     
<正>Q:为什么无氧呼吸生成丙酮酸后,还要继续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而不是直接作为代谢废物排出或储存起来用于未来可能的有氧呼吸?(读者:吴天翼)A:生物体内的葡萄糖可经过多个步骤转变为丙酮酸,这个过程叫糖酵解。糖酵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无论是在有氧还是无氧环境中,无论是动植物还是微生物,都普遍通过这个过程来分解代谢糖,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丙酮酸并不只是无氧呼吸的产物。而丙酮酸的去向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人体组织细胞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其中最重要之一就是氧的代谢,需要不断吸入适当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因而氧是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人体内氧的储存量很少,所以必须不断地从外界吸取,人的组织细胞,尤其是脑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的研究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的非线性生长代谢过程,从而实现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本文以发酵动力学模型作为依据,建立了一个多Agent系统模型,并在NetLogo仿真环境中实现仿真。仿真分别在氧气充足、无氧、氧气适量三种情况下,证实了菌体生长速率、基质消耗速率和产物生成速率的相互关系,并验证了monod方程的适用度和精确度。  相似文献   

13.
未来的路灯     
大头:如果这种路灯还能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换成氧气,那就更棒了!  相似文献   

14.
目前各地职业中学、乡镇中学在开设生物课时,由于设备条件不够完备,实验课开出率往往很低,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对某些实验方法稍加改进,以便有更多的学校在原有设备条件下,提高生物实验课的开出率。 验证血红蛋白特性的一个小实验 先把血的抗凝剂柠檬酸钠溶液放在烧杯里,然后注入新鲜鸡血搅拌使它不凝固。同时,准备好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装置备用。当讲到,血经肺泡毛细血管,在氧气多的情况下血红蛋白即与氧结合与二氧化碳分离,形成鲜红的动脉血时,立即将制出的氧气用玻璃管通人血中,血即变成了鲜红色。当讲到血流经各组织毛细血管时,在氧气少二氧化碳多的情况下,血红蛋白即与氧分离与二氧化碳结合形成暗红色的静脉血。这时即将制出的二氧化碳通入血中,血就由刚才的鲜红色逐渐地变成暗红色了。这个演示做起来并不麻烦,但学生却能形象地理解血红蛋白的特征了。  相似文献   

15.
<正>车内空气净化器依靠太阳能运转,而太阳能则来自车辆顶部的蓄电板。净化器检测到车内的二氧化碳气体超标后就会立即启动,迅速将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转换成氧气。  相似文献   

16.
肝是代谢药物的主要场所,而在代谢药物中起关键作用的酶是位于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系统,常称药酶或混合功能氧化酶,或单加氧酶。一般说来,许多药物经甘药酶代谢后生成低毒或无毒分子,随尿和胆汁排出,但亦有一些药物及其它化合物经肝药酶代谢激活成毒性更大的中间产物,引起毒性。因此,肝药酶代谢药物的分子机制及与毒理学的关系,是药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木耳出耳时,耳棚(室)内气、光、温、湿的管理非常重要,如果管理不当,会严重影响木耳的质量和产量,现将其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一、空气的管理技术。在高温、高湿的夏、秋季出耳,要特别注意空气的调节管理。如出耳室或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过大,氧气不足,耳片就难以伸展,呈肉瘤状畸型,又极易感染杂菌。所以应随着耳片的生长,逐渐加强通气。由于二氧化碳是影响食用菌生长发育因素之一,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约为21%,二氧化碳含量是0.03%。木耳是无叶绿素,呼吸时吸收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展望,氢原子将取代碳原子,从而提供一种丰富的、无穷无尽的能源供应,使我们这个星球成为一个比较干净的生存场所。氢作为能源,具有三大优点:一是不污染环境。氢燃烧后既不生成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气体,也不留下灰烬。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是氢的“大仓库”,水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水又能分解氢气和氧气。三是效  相似文献   

19.
200多年前,人们发现当温度达到600℃左右时,金刚石会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200多年后,陈乾旺教授和其同事则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金刚石的逆转变。  相似文献   

20.
初中化学教材第111页,为了说明二氧化碳是比空气重的气体,安排了“向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 实验方法是在天平的托盘上(教材未示明天平的分度值和称量的大小),放置一个250毫升的烧杯,用砝码使天平的两边达到平衡。然后将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慢慢的倾注到托盘上的烧杯里,二氧化碳的注入,排出了烧杯里的空气,使其质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