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重离子束生物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与其他辐射相比,重离子束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它不仅有能量沉积效应,还有质量沉积效应,这使其更适于分子改性研究.重离子束分子改性可应用于新药及其先导化合物的研制、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太空放射生物学等研究领域.对研究动态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重离子束辐射是一种新兴的辐射诱变技术,因其操作简单、突变率高、突变谱广等特点,已受到作物育种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常用的重离子源有C、N、Ne等,不同植物物种、不同部位以及发育阶段对重离子束的敏感性不一。通过结合植物组织培养、基因工程等技术,国内外已对多种植物开展重离子束辐射育种的研究,获得一系列新种质和新品种。本文简要介绍重离子束辐射诱变的基本原理、相应的生物学效应以及在作物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离子束介导法、农杆菌介导法在小麦遗传转化上的应用及发展,展望各种转化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离子束介导的小麦变异株系染色体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低能离子束将大豆DNA导入新麦九号后获得了4个性状和蛋白质含量基本稳定遗传的第六代变异株系05-5-1,05-49-1,05-61,05-8-1,对其染色体畸变及有丝分裂指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低能离子束介导的4个变异株系小麦的有丝分裂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离子束介导的变异株系小麦染色体畸变率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离子束生物技术改良同源四倍体水稻的设想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利用离子束注入技术对同源四倍体水稻进行遗传改良,有可能为进一步利用水稻强大的杂种优势效应和深入研究水稻无融合生殖现象寻找到新的突破口。对同源四倍体水稻进行遗传改良的技术思路是,瞄准2个总体目标(挖掘水稻的产量潜力和简化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确定);采用3种有效技术(离子束生物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和多倍体诱导技术);确定4个研究方向(直接利用同源四倍体水稻的增产潜力、利用同源四倍体水稻的强大杂种优势效应、固定其杂种优势效应和深入研究同源四倍体水稻的生殖发育特性);达到5个预期目标(探索物种形成的途径、研究生物学特性、寻找遗传变异规律、挖掘潜在利用价值、建立新的育种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6.
离子束介导植物分子超远缘杂交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研究了离子束介导的植物分子超远缘杂交.结果表明,离子束介导实现了银杏供体DNA与西瓜受体DNA的超远缘分子杂交,杂交后银杏内酯在西瓜品种3-16和SR2-14-2中的最高表达量分别为17.0756和45.9998μg/g,其杂交的亲和率为25%.测定了有银杏内酯表达的2个月龄西瓜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它们分别比对照提高了近一倍,说明离子束介导能实现超远缘的植物供体多基因在受体中的表达.还分析了其超远缘杂交的分子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7.
激光冷却储存环中相对论能量的重离子束是最有希望得到高相空间密度离子束、实现离子束相变并且获得有序束和晶化束的一种方法.相对于已经比较成熟的随机冷却和电子冷却技术,储存环上重离子束的激光冷却具有冷却速度快,冷却作用力强的特点,可以将离子束冷却到极低温度(mK),在激光冷却的同时还可以开展高电荷态离子的精细激光谱学实验.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大科学装置重离子冷却储存环CSRe上开展激光冷却重离子束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给出了在CSRe上首次激光冷却能量为122 MeV/u的类锂~(12)C~(3+)离子束测试性实验结果,并且展望了在未来大型加速器HIAF上开展类锂类钠高电荷态离子的激光冷却和精细激光谱学实验.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离子束介导法、农杆菌介导法在小麦遗传转化上的应用及发展,展望各种转化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行业资讯     
重离子束治癌技术有望突破中国利用重离子束治癌技术有望获得重大突破,从而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利用这项技术治疗癌症的国家。癌症是当前世界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最新资料表明,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癌症已成为中国城乡居民第二大死因,大中城市癌症死亡人数约占全部死亡人数的百分之二十五,农村中约占百分之十八。随着核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了质子和重带电粒子--重离子的剂量分布非常适于治疗肿瘤,从二十世纪下半  相似文献   

10.
真核细胞内的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通常需要借助内膜系统才能被运送到目标部位并发挥相应功能.植物细胞内膜系统由核膜、细胞膜以及多个膜包裹的细胞器组成,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反式高尔基体网络、液泡前体/多囊泡体、液泡和自噬体等.植物蛋白质在内膜系统中可以通过囊泡进行运输,对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环境应答至关重要.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植物细胞内囊泡介导下多种蛋白运输途径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此外,鉴于前沿电子显微镜技术在推动本领域研究发展中发挥的巨大贡献,重点阐述冷冻电子显微镜、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冷冻聚焦离子束和光电联用技术在植物细胞内膜运输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对本领域研究现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技术及其在水稻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载体介导、基因直接导入和种质系统3类基因转化体系分别介绍了常用的几种转基因技术—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PEG介导法、电击法、花粉管通道法和浸泡转化法的原理及其在水稻育种上的最新研究进展,比较了各种技术的特点。最后对转基因技术在水稻育种上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近年来金属配合物在DNA介质中的电荷转移研究进展,综述了DNA介质中电荷转移的研究方法、特点、常用的探针及电荷转移速率的测定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以241位医院工作人员为样本,使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技术检验了团队冲突、团队信任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组织公正感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组织公正感对于团队冲突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对于团队信任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则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mRNA差异显示PCR技术是在基因转录水平上研究基因差异表达和性状差异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方法在生物的发育、分化和对各种生物、理化因子作用时应答过程基因表达的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就mRNA差异显示PCR技术的基本原理、优点与不足、改进与完善等作了简要归纳,综述了该方法在水稻的发育分化、激素调控、抗逆性和抗病性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对该方法在水稻方面的应用前景作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青铜文物不但在艺术方面的成就令人惊叹,其铸造工艺也使后人为之折服。为了更好的研究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介绍了理论分析法和实验分析法两大类现代研究方法,每类又细分为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并以实例说明了这些方法对于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的研究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辅助接触应力测试技术及其在生物力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两种计算机辅助接触应力测试技术。采用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使接触应力测量具有全场、静动态测试、高度数据自动化等优点。这些特点无疑对接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提出的光学记忆薄膜计算机处理系统及多点导电橡胶计算机辅助测量装置已应用于牙颌接触和关节接触的生物力学研究课题中。这些应用表明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能较好地满足接触力学的实验研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宽带网络就是依靠宽带技术为基础构建的网络体系。归纳了宽带接入技术中几种主要的技术及其特点,分别介绍了以光纤为介质的宽带传输网和以IP和ATM为代表的分组转发和交换技术的宽带交换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管道应力波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应力波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对应力波技术在管道损伤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重点评述,主要内容涉及应力波的传播特点、实验检测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等,最后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东营凹陷民丰北带地区砂砾岩体发育广泛,其岩电关系不明显;加之常规层序地层研究方法具有主观人为因素过多的弊端,制约了该地区层序地层研究工作的深化。基于测井资料的小波变换技术与基于地震资料的时频分析技术,与常规方法相比,具有定量划分层序地层的优势。在常规层序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以上两种技术,准确定量地划分了东营凹陷民丰北带地区沙四上亚段的四级层序。研究表明:基于测井资料的小波变换技术和基于地震资料的时频分析技术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在频率域定量划分层序地层;小波变换技术分辨率高,适用于有井区,地震时频分析技术适用性广,但分辨率低,两者需结合使用。东营凹陷民丰北带地区沙四上亚段地层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进一步可细分为5个四级层序,每个四级层序都具有粒度向上变细的正旋回的沉积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核农学在诱变育种、核素示踪技术应用、食品辐照和辐射不育技术防治害虫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途径的思考与建议。文章认为我国的核农学正处在能否继续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通过加强学术创新和机制创新来提升我国核农学的发展速度与研究水平。文章强调我国核农学开展学术创新的重点应该是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而支撑这个创新的关键点在于管理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