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3,19(3):283-283
电站锅炉空气预热器漏风控制系统是大型火力发电厂锅炉的配套自控设备。该系统的间隙检测与转换部分采用耐高温传感器 ,控制部分采用总线工业控制计算机和分布式专用计算机系统 ,能够在 40 0℃下对空气预热器的密封间隙进行非接触检测和闭环控制 ,减少漏风 ,提高锅炉出力 ,保证机组实现满负荷发电 ;传感器体积小 (外形尺寸为2 0 0 mm× 2 0 0 m m× 2 0 0 mm) ,便于安装 ,特别适用于老机组的技术改造 ;计算机系统采用工业一体化工作站 ,可同时对多个回路进行实时控制 ,具有打印、存贮、通讯等功能 ;使用温度≤ 40 0℃ ,测量范围≤ 1 0 mm,线…  相似文献   

2.
电站锅炉空气预热器漏风控制系统是大型火力发电厂锅炉的配套自控设备。该系统的间隙检测与转换部分采用耐高温传感器 ,控制部分采用总线工业控制计算机和分布式专用计算机系统 ,能够在 40 0℃下对空气预热器的密封间隙进行非接触检测和闭环控制 ,减少漏风 ,提高锅炉出力 ,保证机组实现满负荷发电 ;传感器体积小 (外形尺寸为2 0 0 mm× 2 0 0 mm× 2 0 0 m m) ,便于安装 ,特别适用于老机组的技术改造 ;计算机系统采用工业一体化工作站 ,可同时对多个回路进行实时控制 ,具有打印、存贮、通讯等功能 ;使用温度≤ 40 0℃ ,测量范围≤ 1 0 mm,线…  相似文献   

3.
该系统是大型火力发电厂锅炉的配套自控设备 ,其间隙检测与转换部分采用耐高温传感器 ,控制部分采用总线工业控制计算机和分布式专用计算机系统 ,能够在 4 0 0℃下对空气预热器的密封间隙进行非接触检测和闭环控制 ,减少漏风 ,提高锅炉出力 ,保证机组实现满负荷发电。传感器体积小 (外形尺寸 2 0 0 mm× 2 0 0 mm× 2 0 0 mm ) ,便于安装 ,特别适用于老机组的技术改造。计算机系统采用工业一体化工作站 ,可同时对多个回路进行实时控制 ,具有打印、存贮、通讯等功能。该系统的使用温度≤ 4 0 0℃ ,测量范围≤ 1 0 mm ,线性度≤± 1 % F.S,温…  相似文献   

4.
如今,对于锅炉燃烧控制的高效能运行、安全性能以及节能消耗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分析我国首台研发的1 000 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空预器间隙系统控制结构的基础上,针对1 000 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锅炉中,空气预热器存在的漏风问题,结合系统工作原理,构建新型漏风控制系统,提出有效的控制方法。基于PCL系统,确保改善1 000 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空气预热器的漏风问题,真正实现运行稳定、系统性能可靠,确保1 000 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环保、高效、安全等性能。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已应用于某发电厂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漏风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重点分析了造成空气预热器漏风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一种采用基于语言控制规则的模糊控制器实现预热器的漏风控制的新方法。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地降低预热器的漏风,使得机组总体漏风率下降10%.为机组的安全满负荷运行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6.
叙述了已应用于某发电厂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漏风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重点分析了造成空气预热器漏风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一种基于专家系统模式、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及知识库相结合的规则方法来实现预热器的漏风控制方案.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地降低预热器的漏风,使得机组总体漏风率下降10%,为机组的安全满负荷运行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7.
分析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漏风原因,介绍基于PLC的密封间隙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软件的各项功能.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工作准确可靠,有效地降低了空气预热器的漏风率,为机组的安全满负荷运行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分析了空气预热器漏风率和排烟温度对锅炉效率的影响,提出了空气预热器性能的评价方法.并结合某电厂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改造的工程实例,介绍了空气预热器改造前后的设备状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安阳电厂#10炉空气颈热器漏风率大进行了分析,通过密封片更换、传热元件清洗后,使空气预热器的漏风明显下降,实现了锅炉效率的提高和降低了厂用电,提高了锅炉运行的安全经济性。  相似文献   

10.
容克式空气预热器在当前大型火力发电机组中作为烟气热交换的设备被广泛采用。空预器热经济性指标的重要参考就是漏风率的大小。本文以某电厂1000MW机组空预器安装为例,就空预器漏风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在安装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环节和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分析600MW机组空气预热器的漏风问题,针其对漏风从控制系统优化改造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有效方法。实际应用效果证明该方法能够在保证机组稳定可靠运行的基础上,有效降低机组空预器的漏风量,提高了机组的运行经济性。这对我国600MW主力机组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火电机组回转式空预器漏风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产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漏风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漏风控制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方案.  相似文献   

13.
电厂烟风系统空气预热器漏风属于常见故障问题,漏风问题出现后会严重提升系统运行的电能消耗量。空气预热器漏风问题主要有两种:携带漏风和直接漏风。预热器漏风问题会严重影响设备运行质量和效率,还会导致设备零件的损坏,尤其会增加电厂运行能源消耗,因而需要利用有效的漏风治理措施对漏风问题进行治理。该文对其治理与节能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国家电投江西贵溪发电有限公司#01、#02炉空预器型号为32.0-VI(T)-2050-QMR,为半模式、双密封、三分仓容克式脱硝空气预热器。该结构的密封在长期使用中,密封片易磨损、变形、损坏,且密封间隙调整难度大,同时扇形板变形、转子体垂直度偏差等因素对空预器漏风影响较大,造成目前两台炉空预器漏风率≥8%,空预器漏风偏大且呈增大趋势较快,严重影响机组经济运行,因此本文对此进行了问题分析和方案改造。  相似文献   

15.
再生式空气预热器的温度场及传热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我国大型锅炉中常用的再生式空气预热器中传热元件的传热过程的分析,建立了它的传热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求解,以《锅炉机组热力计算标准方法》 ̄[1]中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设计计算为例,进行了核算,平均数值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电站锅炉空气预热器传统非接触式密封漏风率过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接触式柔性密封。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了V型和U型密封试件,结果表明U型密封结构更适合于空气预热器。对U型密封试件的7个结构参数的分析表明,随着波数、波深和总长的增加,密封性能增强;随着厚度的减小,密封性能增强;波距、初始长度和迎角不影响密封性能。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循环燃煤发电的NOx超低排放,首先对一台1 000 MW级S-CO2煤粉锅炉进行了热力系统分析与燃烧数值试验,以获得尾部烟道温度分布以及炉膛出口烟气特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NOx超低排放设计方案,采用数值模拟与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结构参数对脱硝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SCR脱硝系统的内部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S-CO2煤粉锅炉炉膛出口温度比传统水蒸气锅炉高,需将该锅炉的空气预热器分为2级,将SCR脱硝反应器置于2级空气预热器之间,SCR脱硝反应器前端的空气预热器吸热量为215.83 MW.催化剂上游结构对催化层入口速度偏差影响最大.优化后的脱硝系统第1层催化剂入口相对标准偏差系数为10.19%.  相似文献   

18.
烟气酸露点与空预器漏风率的准确计算对于电站锅炉的设计及尾部受热面的布置都非常重要;现有文献对两者的理论计算与实测值偏差较大,造成排烟温度偏高。为了进一步提高锅炉能源利用率,要求对酸露点与空预器漏风率的确定更加精确。结合四分仓空预器在机组检修过程中存在的腐蚀、漏风问题,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对山西某电厂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的烟气酸露点和空预器漏风率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在锅炉实际运行中也得到了应用,并且可来指导空预器在锅炉实际运行过程中应该控制的运行参数,保证机组安全、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19.
烟气酸露点与空预器漏风率的准确计算对于电站锅炉的设计及尾部受热面的布置都非常重要,现有文献对两者的理论计算与实测值偏差较大,造成排烟温度偏高,为了进一步提高锅炉能源利用率,要求对酸露点与空预器漏风率的确定更加精确。结合四分仓空预器在机组检修过程中存在的腐蚀、漏风问题,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对山西某电厂CFB锅炉的烟气酸露点和空预器漏风率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在锅炉实际运行中也得到了应用,并且可来指导空预器在锅炉实际运行过程中应该控制的运行参数,保证机组安全、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20.
利用微机械加工技术、各向异性腐蚀技术研制了具有三维结构的微腔型传感器 ,微芯片 3× 6mm2 具有三维腔体 腔深 3 0 0μm,铂工作电极 1 .2 1 .2 mm2 ,Ag/ Ag Cl参比 ,工作电极与 Ag/ Ag Cl参比集成在同一微芯片上 .作者对微腔型电极进行了电化学特性的表征 ,并测试了微芯片上 Ag/ Ag Cl参比电极的性能 ,考察了微腔型传感器在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初步应用 ,对 H2 O2 ,半乳糖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