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法的化境     
所谓化境,佛经上指可教化的境域“十方国土,是佛化境”。而书艺上则指造诣到精妙的境界,可与造化媲美。它属书法的意境范畴。评书常日佳境、妙境、灵境等,不若吾言“化境”二字更为贴切。化境乃书家风格成熟,美学思想贯穿其中,技进乎道的完美体现。在书艺中能体现出贯穿艺术─—人生─—宇宙的和谐统一的“一画”。石涛的”一画论”对我们有所启发:“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报”。“夫一画,含万物于中”。“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也,字画者,一画后天之经权也。”[1]化境是书家超越自我、人书俱老的完美体会。评判一个书家是不…  相似文献   

2.
小彊 《科技信息》2004,(1):9-13
天津民间工艺美术有驰名中外的“泥人张”、“刻砖李”、“杨柳青”,都称这是天津的“三绝”,天津人有的则称其为“三杰”——这或指其为杰出的艺术,或指其艺术的杰出代表人。听说天津近来要保护,发扬民间工艺美术,将评出和这三杰媲美的“新三杰”以为示点,有人欲把雕塑大师于庆成纳入其内,善意令人感动。虽然,有这善意的人对“民间工艺美术”这内涵还乏清楚,  相似文献   

3.
今年六月十日,浙江省人民政府讣告,为前文史研究馆馆长马一浮先生举行追悼会。余得通知较迟,未及奔赴,因记其轶事,用表生平仰慕之思。马浮,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戏老人。与谢无量齐名,一署马浮,一署谢沈,天然凑泊,唱酬尤密。其诗所谓“而我虚空马一浮,一毛一孔一星球”者是也。清末常出洋,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相似文献   

4.
如何理解书法作品中的“功力”,是书法创作与欣赏的核心问题,首先,它强调书艺造型应像“铁画”、“银钩”那样,具有明确的形象与质感;其次,它要求在“银”和“铁”也即“文”和“质”之间求得对立的统一,充分显示书法作者对现实生活深入体察后所进行的高度提炼与概括。  相似文献   

5.
从《神思》看刘勰对陆机想象论的继承与发展黄岳杰艺术想象是艺术思维的关键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活动”,艺术家“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①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西晋太康的陆机在他的代表作《文赋》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观照东西方美术,希求从中发现美术的内在规定性,通过对东西方艺术创作方法和艺术的本质精神的比较,找到东西方美术精神的相同之处——“气韵生动”。中国哲学中的“气”与“道”和西方哲学里的“理念”与“生命冲动”都是对艺术本质的不同的描述。“气韵生动”成为连接“气”与“道”、“理念”与“生命冲动”的艺术本质。艺术家正是发现和表现人类及世界万物之中的“气韵”这种艺术本质来达到和完成其使命的。艺术从而成就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自由沟通和表达。  相似文献   

7.
傅雷的“神似说”是从中国传统画论到译论的一次成功转换。其理论内涵的核心是“化为我有”,目标是“形神兼备”。凭借自己深厚的艺术素养和对东西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傅雷以自己杰出的译作为中国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书法史上清代是一个大力提倡碑学的时代。在汉碑的研究及隶书创作中伊秉绶是一个杰出的代表 ,这一点成为大多数书法研究者的共识 ,康有为亦谓其为集隶书之大成者。然对其丰富美质的细致深入的研究 ,似乎并不多见。笔者不揣浅陋 ,就伊氏隶书的线条美感从方圆、曲直、粗细、笔画两端的丰富变化、齐整与参差、平滑与迟涩、动与静、力度、立体感、虚与实等九个方面进行分析 ,以诠释伊氏运用艺术的辩证思维将其书艺达到的空前艺术高度 ,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围城》是一座迷人的“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象这样有着深刻丰富的思想与杰出的幽默讽刺艺术的作品实在是不多见的.《围城》用以造成喜剧效果的主要途径有修辞、逻辑、漫画三个方面.比喻和比拟,是小说中使用最广泛,最有特色的修辞手法。作者用它们来“乱点鸳鸯谱”,把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身份”、“容貌”、“气质”,根本不“般配”的事物“撮合”在一起,以其思维的机智或事物的反差造成幽默。如以官吏商人换外汇来类比学国文的人要留学的虚荣心理;以政治家的大话喻某些女人的眼睛;以国民党冠冕堂皇的欺世之语喻人物举动;…  相似文献   

10.
小朋友,你知道“石油”这名字的由来吗? 公元1080年,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在任延州(今延安)知州时,发现和考察了邡延境内的石油矿藏和用途。他写道:“郝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恫恫而出。  相似文献   

11.
位于安徽省南部的黟县古代民居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徽派”民居建筑艺术中杰出的代表,它充分展示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中国古代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理想的追求。本文试从布局选址、建筑空间和建筑装饰等几个方面,对其建筑艺术特色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艺术是“线的艺术”,与西方艺术相比,具有典型的意义。可以说,“线”性特征是中国古代艺术最大的形式特征。“线”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具有多重审美特性,本文从情感性、装饰性、时间性、时代性、民族性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考察,认为正是这些审美特征使中国古代艺术之“线”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国画大师傅抱石,其实也是学养和造诣都极深的书法家。与他的绘画一样,他的书法已经进入了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对他的书艺进程、书艺风格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感觉是先天的,人人皆有的心理反应,而“艺术感觉”,则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所特有的充溢着灵性的一种感觉,也是由生活通向艺术的一座璀灿的桥梁。钱学森认为,杰出的作家和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发展都离不开“天才的直觉”;斯达尔夫人也指出:“写作的首要条件是强烈而生动的感觉方式”(《西方文论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千古妙喻──以味喻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味喻诗”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一种特有现象,是古代文论之千古妙喻。先秦时期,人们发现了“食味”与艺术“余味”之间的关系:西晋时期,将“大羹遗味”引入诗文评论,渐次形成“以味喻诗”的传统。经梁之钟嵘首倡而产生文艺理论流派──“滋味说”。唐之司空图以“味”为衡量诗歌艺术标准,重视诗歌艺术规律──“醇美”。宋之杨万里“以味不以形”而论“江西宗派诗”。今人周振甫解答了诗歌评论中数百年的悬案,钱钟书以“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通感”,阐明了“以味喻诗”长盛不衰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从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获悉,该学院舒剑平副教授被评为2006年中国杰出中青年室内设计建筑师,这是舒剑平继2005年获得“IAID最具影响力中青年设计师”称号之后获得的又一全国性荣誉。  相似文献   

17.
柳思 《奇闻怪事》2009,(10):45-45
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他精辟的语言中不难发现,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有其渗透性的“育人”功能。那么音乐教学德育渗透怎样“渗”而“透”至学生的心灵?“渗”的着力点在哪里?效果如何?这将是本文将要解决的,并会继续成为这门综合性艺术生命永驻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我国古代狂草大家进行了钩沉与阐释,让人们一瞻他们狂放不羁、逸势奇状、连绵萦绕、自成一格的书艺风采。其作品是他们心迹的流露,是生命的真实显现和投影。他们将书法的点线形式转化为一种艺术精神,渗透于笔端,遂能在书法中入虚探玄、钩深致远,超脱一切形质实在,而使书法成为灵性之自由的书法与表现。  相似文献   

19.
颜元是我国清初杰出的实学教育家,他认为人才是国家富强的关键。他提出的“斡旋乾坤,利济苍生”以“为”与“用”为标准的价值评价观,可谓“王道无小大,用之者小大之耳”。这对今天的人才选拔都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家卫是当下华语影坛最杰出导演之一,他的电影在人物、叙事、类型几个方面继承了法国“新浪潮”所倡导的“作者电影”这一传统,并将商业因素成功融入“作者电影”,取得了由艺术到商业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