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袋栽香菇培菌和出菇过程中,菌棒由于受害虫杂菌病源物侵染而引起一种腐烂病,致使菌棒腐烂生命力降低而减产,甚至完全无收。因此如何减少菌棒腐烂,是提高袋栽香菇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技术.一、发生原因1袋栽香菇的培养基是木屑加麸皮或米糠,这些培养料富含淀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既可作袋栽香菇的营养源,也很适合其他微生物如绿霉、黄曲霉、木霉、根霉和细菌等杂菌生长,特别是老菇场还堆放着废培养料,这些都会成为杂菌的原始发生源。杂菌的发生并吸引喜食腐殖质的菇蚊、菇蝇和跳虫等害虫,带杂菌孢子的害虫扩大传播到培菌健壮…  相似文献   

2.
比较了6种覆土处理对双孢蘑菇产量的影响.6种覆土处理分别是常规覆土、常规覆土+恶臭假单胞菌UW4菌剂(用量为覆土干重的2%)、灭菌常规覆土、灭菌常规覆土+UW4菌剂(用量为覆土干重的2%)、灭菌蛭石和灭菌蛭石+UW4菌剂(用量为蛭石干重的2%).UW4是常用的植物根际促生细菌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产生菌.结果表明,灭菌蛭石+UW4菌剂处理出菇最早,产量最高,无杂菌污染,出菇比其他处理提早1~8 d,比常规覆土提早3 d,第一潮和第二潮菇产量之和比其他处理提高19.8%~115%,比常规覆土提高35.1%.采收二潮菇后,不同处理覆土材料中细菌和ACC脱氨酶产生菌的数量均与菇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本研究结果提示,灭菌蛭石中添加ACC脱氨酶产生菌剂替代传统覆土是实现双孢蘑菇绿色、高效生产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宜昌市四0三里区食用菌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试用全封闭技术栽培本所培育的百里1号金针菇菌株获得成功,生物转化率(产量)高达250%,较常规栽培增产1倍多,探索出金针菇全封闭式栽培高产技术模式。该模式突破了常规法栽培金针菇的生产工艺并进行了优化革新。改长袋装料为短袋装料,改发菌后开袋伸位袋口出菇为封闭式发菌直接出菇,改出菇期袋街口面或覆盖物表喷水为不喷水,改多次采收为一次采收,改培养料一次性利用为多次利用,使金针菇生产快捷方便,稳产高产。应用该模式栽培百里1号金针菇1万袋,只需成本1000元。装料按税后经30…  相似文献   

4.
在已长满菌丝的菌袋中,挑选出菌丝长势较均匀的81袋,采用墙式立体覆土栽培、沉袋栽培和塑料袋栽培(CK),进行栽培对比试验,每个处理9个菌袋,重复处理3次,总产量依次为51.1623,48.3732,42.1119kg.前两者产量分别比对照产量提高21.49%和14.87%.不同处理袋产量用新复极差测验,与对照之间的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而前两个处理之间的产量差异并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在相同培养条件下,进行了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栽培麒麟菇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液体菌种可加快栽培袋中菌丝体的生产速度,缩短出菇时间,提高产量(液体菌种的菌丝体生长速度、出菇时间、第1潮菇单产和总产量分别为0.38 cm/d、35 d、313 g/袋和394g/袋,而固体菌种的菌丝体生长速度、出菇时间、第1潮菇单产和总产量分别为0.24 cm/d、45 d、270g/袋和339 g/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袋栽香菇发展很快。但袋栽香菇的畸形菇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香菇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在袋料栽培中,要针对畸形菇的产生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1)大脚菇对于高温型品种,如菇出菌较迟,出菇时遇低温影响,易形成大脚菇。防止措施主要是根据选用的品种对温度的要求,合理安排栽培季节。(2)空心柄菇菌筒失水严重,空气湿度偏低,气温偏高,导致幼菇脱水而空心。防止措施是每采光一潮菇后及时浸水处理,一方面可补充菌筒的水分损失,另一方面,又可刺激菇营形成。(3)螺盖菇只有如田螺盖大的菌盖。高温型品种生理尚未成熟而又…  相似文献   

7.
覆土栽培是平菇获取高产的重要措施.然而在出菇前或头茬菇采收后,覆土表面常常会由猛长出的气生菌丝形成一幅不透水、不透气的菌膜,影响出菇.这种菌膜会消耗大量养分,造成平菇减产,生产上必须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8.
在配制香菇菌袋栽培料时添加0.2%(质量分数)增菇激活酶,研究增菇激活酶对菌丝生长周期、菌丝胞外酶活力、栽培料理化指标、生物学效率及子实体营养成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增菇激活酶组的菌丝满袋时间为70 d,比对照组提前15 d.在菌丝转色期,增菇激活酶组菌丝纤维素酶、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持续增加,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出菇后采收子实体,增菇激活酶组的生物学效率达96.75%,比对照组提高21.99%,子实体营养成分略高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香菇代料栽培新技术,包括香菇菌袋生产: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培养、发菌管理;栽培出菇:菌袋进棚、催蕾、出菇管理、采收。创新点:①制菌袋中运用无公害保水膜。②拌料时使用无公害防霉剂。③接种消毒选用了甲洁星消毒剂。  相似文献   

10.
平菇脱毒菌株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平菇脱毒菌株进行熟料栽培研究.测试其菌丝体生长状况、生物转化率等.试验结果经方差分析可知,脱毒菌株发菌期较组织分离菌株平均缩短2.5 d,生物转化率提高了8%.其菌丝体长势、发菌期、出菇时间、菇形、生物效率显著的优于组织分离菌株.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农艺设施栽培黄色金针菇商品性差、菌种退化、新品种缺乏等问题,以栽培和野生菌株为杂交亲本,通过原生质体单核亲本制备、双单杂交子构建、出菇试验初筛、木质素含量复筛、杂交子分子鉴定等步骤,选育出一株商品性好、产量高、适宜北方农艺设施栽培的黄色金针菇新菌株‘冀金12’.经适时采收后,该菌株菌盖呈金黄色、颜色亮丽,菌柄纤细基部不黏连、平均直径在0.25 cm左右,菌柄颜色为黄白色且不易褐变;测定菌柄的平均木质素含量不高于2.50×10~3(A_(280 nm))/kg,显著低于传统品种的木质素含量(3.05×10~3(A_(280 nm))/kg).单潮单袋平均出菇产量可达288±3.2 g,显著高于亲本菌株.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北方滑菇栽培常常由于转潮期时间长,秋季气温降低,第2潮、第3潮菇大量发生时气温降至零下,使当年生长期完不成.如果越冬过程管理不善造成失水,次年春季就仅有少量出菇,或者因绿色木霉大量发生根本不出菇.这严重影响了滑菇的产量,使栽培者经济损失巨大.通过对滑菇栽培的观察分析,认为转潮慢与栽培块中的通气状况和栽培料中炭氮比例有关.为了加速滑菇转潮速度,提高滑菇产量,本试验进行了两方面研究:改善栽培块内部通气状况,改变培养基的碳氮比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青海属非产棉区的特点对栽培金针菇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用松木屑、杨木屑与棉籽壳搭配作为栽培料,用覆土菌墙出菇的方法解决了因气体干燥金针菇的后期生长中严重失水问题。以探索栽培优质高产金针菇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棉籽壳为对照,以废棉、稻壳为原料组成4个配方,进行了袋栽平菇配比试验,对各配方的出菇产量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废棉中添加稻壳后,菌丝的生长速度及生长势与棉籽壳基本相同,生物学效率均在110%以上.在各种配比中,以在废棉中添加20~30%稻壳的出菇产量较高.利用废棉栽培平菇,既扩大了食用菌原料来源,又解决了棉花加工厂的废料再利用,是平菇栽培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绿色鸡腿菇不仅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有益,而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分别从鸡腿菇栽培季节、菌种选用、原料要求、覆土、出菇管理、采收等方面归纳出了绿色鸡腿菇栽培的技术,并对栽培过程中使用的水、肥料、农药等方面给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多孔菌类中,树花(菌)属 Grifola 是最引人注目的大型真菌之一,其中的猪苓 G.umbellata(Fr.)Pilat,大树花 G.gigantea(Fr.)Pilat 和灰树花 G.,frondosa(Fr.)S.F.Gray 都是著名的食用菌和药用菌。猪苓是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肝硬化腹水及糖尿病的中药,人工栽培尚未过关,货源紧缺。灰树花所产生的葡聚糖和猪苓多糖相似,有抗肿瘤作用,是著名的食用菌和药用菌,目前日本灰树花容器栽培(主要是瓶栽和袋栽)的年产量约700吨(1984),供不应求,  相似文献   

17.
在相同栽培条件下,进行了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栽培真姬菇的应用试验,比较分析了两种菌种类型栽培真姬菇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与采用固体菌种的栽培模式相比,采用液体菌种的栽培模式具有周期短、出菇整齐、生产效率高等优势。接种量以每袋15mL的效果最好。液体菌种穿刺接种的日均生长2.21mm,液体菌种表面接种的日均生长1.71mm,固体菌种菌丝的日均生长1.21mm。液体菌种穿刺接种的生物学效率可以达到64.80%,液体菌种表面接种的生物学效率可以达到63.40%,固体菌种菌丝的生物学效率仅为51.0%。真姬菇在液体菌种栽培模式下出菇比固体栽培模式下更整齐,而其它的性状差异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猕猴桃套种紫木耳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猕猴桃套种紫木耳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猕猴桃+紫木耳”是一种低投入、高效益、简单易行的经营模式,每年每亩纯收入可增加3000元以上.在出耳方式上,从产量、对棚架负荷和猕猴桃园湿度的增加来看,脱袋覆土出耳优于挂袋出耳.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培养基质对羊肚菌出菇的影响,本研究利用不同培养基质栽培羊肚菌,测定不同培养基质的出菇情况及出菇前后培养基质中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羊肚菌子实体产量与培养基质类别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且出菇前后3种不同培养基质中营养物质呈现降低趋势,营养元素有所升高。营养物质降低可能是羊肚菌菌丝及子实体生长吸收消耗所致,部分营养元素增加,可能是菌丝将营养袋中的物质转化进入到菌丝中储存,进而为羊肚菌子实体出菇提供营养。结果说明了羊肚菌在出菇阶段所需营养,特别是磷、钾等矿质元素主要由营养袋提供。  相似文献   

20.
《汉中科技》2006,(1):54-55
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是珍稀食用菌之一。其肉质肥厚、脆嫩、色泽乳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素中之荤”。采用下列室内出菇室外覆土栽培新技术,生物转化率可达100%-120%,而且菇体商品性好,与不覆土栽培相比,效益可提高15%-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