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1 毫秒
1.
杨权 《厦门科技》2011,(3):47-50
"钱老之问"与创新人才培养"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是钱学森老人生前在病榻上曾多次向前来探望其病情的温总理提出的一个问题。早在2005年,钱老就曾向温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2.
钱老去世以后,许多人问我们:钱老有什么遗言?并希望我们这些身边工作人员写一篇"钱学森在最后的日子"的文稿。我们已告诉大家,钱老去世时很平静安详,他没有什么最后的遗言。因为在钱老去世前的一段日子,他说话已经很困难了。我们可以向大家提供的,是钱老最后一次向我们作的系统谈话的一份整理稿:钱老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那是于2005年3月29日下午在301医院谈的。后来钱老又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包括在一些中央领导同志看望他时的谈话。那都是断断续续的,没有这一次系统而又全面。今天,我们把这份在保险柜里存放了好几年的谈话整理稿发表出来,也算是对广大读者,对所有敬仰、爱戴钱老的人的一个交代。  相似文献   

3.
钱学森传略     
钱学森同志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消息和他在授奖仪式上的讲话见报后,广大读者反响热烈,纷纷来函、来电对钱老表示敬慕;同时,为了更好地向这位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学习,迫切要求了解钱老的生平、思想以及他的学术成就和他在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立的功勋。为此,我们特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中“钱学森”一章摘要刊载于此,以满足读者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最近,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由钱学森的学术助手涂元季同志主编的《钱学森书信》。这部10卷本巨著的面世,是钱学森科学思想通过书信方式的集中展示,为读者留下了忠实记载钱学森科学思想和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历史文献,将被历史证明功德无量。  相似文献   

5.
诗与批评     
《少儿科技》2011,(5):8-8
钱学森1955年回国后,常年在国防科技战线从事领导工作。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很严谨;作为领导,他又很讲领导艺术。用念诗的方式批评人,可以说是他的"独创"。有一次,钱学森与在身边工作的专家汪成为谈起软件问题。聊着聊着,钱老突然对汪成为说:"你说得很好。要不,你先动笔把自己的想法写一写。"  相似文献   

6.
钱学森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在长达70多年丰富多彩的科学生涯中,钱学森曾建树了许多科学丰碑,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钱老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开创性贡献是众所周知的,人们称他为"中国航天之父".但从钱学森全部科学成就与贡献来看,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实际上钱老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从科学、技术、工程直到哲学的不同层次上,在跨学科、跨领域和跨层次的研究中,特别是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相互交叉、结合与融合的综合集成研究方面,都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独特贡献.而钱老在这些方面的科学成就与贡献,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来看,其意义和影响可能更大也更深远.钱老的科学历程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30年代中到50年代中.这20年是在美国度过的,主要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特别是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以及火箭与导弹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还创建了物理力学和工程控制论,成为当时国际上著名的科学家,这些成就与贡献形成了钱老一生中第一个创造高峰.  相似文献   

7.
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晚年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个问题,钱老自己其实是有答案的.2005年7月30日,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钱学森之问和钱老自己的回答,振聋发聩,实际上指出了中国的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目前教育界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并进而提出若干化解之策和可操作的计划.  相似文献   

8.
如果你看过《中国好声音》或《我是歌手》,哪怕是《开心辞典》,你就不难理解以下我们所要讲的一切。在过去的5年和未来数年里,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正在被英国人、荷兰人、以色列人拯救。你也可以这么理解:节目模式就是《好声音》里的"转椅子"或者是《一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书信选集》(以下简称《书信选集》)一书共收选了毛泽东同志1920年至1965年期间的372封书信。其中,毛泽东同志给他的亲属、故旧的信(包括给他的儿子、儿媳、弟媳、妻兄、表亲、青少年时期的老师、同学、同乡、同事、朋友和烈士的遗属等的信),计有67封,约占全《书信选集》的五分之一。读这些信,联系当前的实际,引起我深沉的思索。 淳浓的人情 无情未必真伟人 历史已经抛弃把毛泽东当作神的岁月。现在大家都已经清醒地知道毛泽东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从做人来说,《书信选集》告诉我们,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领袖人物,而且是和普通人一样具有强烈亲情的人。他是一个好父亲、好女婿、好表亲、好学生、好同学、好同事、好朋友……。中华民族在人  相似文献   

10.
<正>去年盲人歌手萧煌奇创作的一首《你是我的眼》红遍了大江南北,从歌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于能够"看"世界多么的渴望。只能看见天空的蓝和夜晚的黑,对于眼疾患者来说,这是个残酷的现实。但是最近科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了新进展,能够让盲人用"眼睛阅读"。这项技术主要依靠的是一个视网膜假体,将这个视网膜假体植入盲人的眼中来替代真的视网膜,从而让那些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而造成眼疾的患者重新"看"世界。这种疾病是一种退化性疾病,主要是让眼睛的感光细胞死亡,导致  相似文献   

11.
正来自读者的任务阿仓,我是你们的忠实读者,每一期的文章我都认真阅读了,我最喜欢《送你一份吃土指南》这一篇文章。不过,我认为它的内容还可以扩充一些,不要把品尝范围限定在地球上,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吃遍全宇宙!正好"嫦娥五号"带回了月壤,我希望你能代表哥迷去尝一尝月球上的土。  相似文献   

12.
正课堂开始,问大家一个问题:新中国八大重大科技成就中的两弹一星,指的是哪两弹?哪一星?很多人会毫不迟疑的回答: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这是否是你心中的标准答案?王渝生教授说,这答案只能给66分。因为只对了2个。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当时钱学森还  相似文献   

13.
这是龙族背负的宿命,我们无力拒绝这样的约定。你我的命运在此相遇,DragonRaja将我跟人类连结。直到你正常死亡,或是因着你我两方的同意将彼此的命运分开为止,我们都必须忠于这个契约,将你的族类—人类视作我,龙的朋友。你愿意接受这个契约吗?  相似文献   

14.
《黑炮事件》是中国"第五代"电影的一个"另类",影片主人公赵书信被刻画为具有二元对立的"赵书信性格":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意识和民族自尊心理,另一方面则遇事唯唯诺诺,不断地检讨自己,自轻自贱。这一典型体现了一类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善良而笨拙、聪颖而固执。  相似文献   

15.
<正>1得前贤器重科学外史研究韩玉芬(韩):林先生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的访问.作为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前辈,您和学界其他同仁有些许不同之处.您做过不少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工作,成果颇丰.与此同时,您还长期主持《自然科学史研究》和《中国科技史料》的编辑工作.我偶然在《钱学森书信补编》里发现他于1990年9月  相似文献   

16.
一、交叉科学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钱学森同志指出:“交叉科学是一个非常有前途,非常广阔而又重要的科学领域。”钱三强同志预言:“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将是一个交叉科学时代。”我赞成二位钱老的看法。交叉科学,从本质上说来,是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宽阔的交叉地带出现的新兴大科学,是包括边缘科学、横断科学、综合科学等在内的新的学科群落。交叉是当代新学科的  相似文献   

17.
子虚 《创新科技》2009,(8):60-61
<正>这是个令我无法去定义"大师"的时代,这是个人人才辈出却骄奢的时代。只要你有才,我就可以给你戴上高冠,来娱乐大众。我们习惯生活在一个自吹自擂、恩  相似文献   

18.
正电子邮件是捅一下,而书信是爱抚。在发表《夏洛特之网》九年之后,1961年3月,作者E·B·怀特收到了一位小粉丝的来信,在信中,这位名叫凯丝的年轻崇拜者想知道作家的下一本儿童读物何时会面世。对此,怀特作了回应:"我很想再为孩子们写本书,但我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回信上了,这些信件都是来自那些读过我之前作品的小读者们。所以,出新书看来没什么希望,除非你能在美国掀起一场名为"别写信给E·B·怀特直到他出新书,的运动。"这故事足以  相似文献   

19.
文章简要介绍了钱学森院士的生平,回顾了半个多世纪来钱老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的极其重大的历史贡献。钱老公开申明,所有当代科学技术学科都应该归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哲学指导下的知识体系。文章介绍了钱老在50年前就精辟地论述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辩证关系,他的论断对当前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阐述了钱老对控制论和系统科学的贡献,介绍了钱老《工程控制论》的出版在全世界引起的轰动与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钱老基于所承担的工作性质和经历,总结出系统工程的概念和方法,发展了关于复杂巨系统的科学思想,已被科学界和社会各界中许多人所接受,用于分析解决各类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20.
正《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与罗斯福和丘吉尔往来书信——文献研究》[俄]弗·奥·佩恰特诺夫[俄]伊·爱·马加杰耶夫/著于淑杰隋涛赵春雷/等译2017年12月版世界知识出版社我喜欢看书信集。曾经看过《毛泽东书信选集》、鲁迅先生与许广平先生的《两地书》,也看过《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林觉民与妻书》,等等。今天摆在我面前的这两卷本厚厚的《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与罗斯福和丘吉尔往来书信——文献研究》([俄罗斯]弗·奥·佩恰特诺夫,伊·爱·马加杰耶夫著)的书信集,也使得我眼前一亮——觉得这确实是一部极为厚重也极为特殊的书信集。之所以说这部书信集极为特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