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民族村寨是少数民族群众利用自然资源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旅游开发及精准脱贫的主要载体,旅游极核是区域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基础.基于协同共生理论,通过质性研究、认知图式以及问卷调查法,探讨岷江上游藏羌村寨与区域旅游极核九寨沟间的协同发展途径与模式.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是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区位与资源互补是先决条件,游客需求为外部导向;基于区位、资源、内外部支撑条件及游客需求角度,筛选构建的极核—外围间协同发展的主控要素指标体系,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提出开展全域旅游规划,完善旅游产业全链条设计,形成景区—村寨一体突出多中心网络化的协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针对古镇旅游资源自身存在的局限性﹐运用区域共生思想﹐探讨古镇旅游如何通过与区域关联要素的协同发展以突破困扰其发展的瓶颈。按照古镇与城市的空间关系把古镇划分为城区型、近郊型和偏远乡村型3种类型﹐进而根据各类型古镇旅游发展的现实条件及驱动力等方面的差异﹐提炼出3种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旅游发展驱动模式﹐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驱动下的"古镇—城市"共生模式、旅游热点(线)带动下的"古镇(村)—景区"共生模式和旅游良性竞合下的"古镇(村)—古镇(村)"共生模式,然后探究各类型古镇与区域的共生特征、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和驱动策略。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通过区域特征、区域格局分析,分成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等3种空间类型,从区域共生视角分别深入探讨了各类古镇旅游驱动发展对策。研究表明﹐古镇旅游要突破自身局限性﹐必须根据区域内城市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品位及与其它古镇关系等关联条件﹐选择适宜的依附式和差异性发展方式﹐促使其有机地融入区域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之中﹐寻求古镇与城市、知名景区、其它古镇之间的联动互促,以谋求借势发展和区域旅游格局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3.
基于大量高质量旅游资源点位数据,利用最邻近距离、核密度估计、可达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14类共计1 538处高质量旅游资源单体的空间格局,揭示该区域旅游资源的集聚程度和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优化资源配置、明确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的旅游资源属"凝聚型"分布类型,具有"大分散、小聚集"的特征;京津冀区域的旅游资源目前已形成"f型"核密度分布结构,且核密度聚集区呈现出由行政驻地中心城区向外围城郊地区扩散的多中心等级圈层体系特征;旅游资源布局与交通线路关系密切,京津冀区域旅游资源整体可达性较好,85.7%的旅游资源均在1h可达性范围内;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均在3h城市圈以内,成为交通网络密集且旅游资源点分布呈现聚合性的区位;京津冀地区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布局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分别成为其内在动力与外部推动力.  相似文献   

4.
优化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及加强对其保护,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文章根据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及保护现状,阐明了其协同发展目标,并依据不同的主导因素构建了旅游开发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同发展模式:以特色村寨模式为主的资源驱动协同型、以影视基地模式为主的环境优化协同型、以休闲养生模式为主的综合促进协同型。  相似文献   

5.
依据战略设计学派理论,采用SWOT—PEST矩阵系统分析方法,提出区位与资源、政策与法律、旅游需求潜力与市场竞争、旅游人才与产品设计等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战略选择的关键因素,对这些关键因素在SWOT分析基础上,提出发展乡村旅游的市场资源导向、联合发展、政府主导三种战略模式。并结合湖南省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区位与市场条件,从区位与市场整合的角度,说明各种战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在对黄河源区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地理集中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Voronoi多边形的面积变异系数、区位熵分析法、β指数等多种方法,深入探讨其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区域差异及交通可达性,并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分析旅游资源中心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旅游资源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征,次区域尺度聚集态势明显,旅游交通与资源分布的连接度水平较低,且1/3县域旅游资源中心结构处于较高水平的平衡阶段,区域具有较明显的"段落性"垂直分布特征.基于黄河源区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一带三区"的开发布局模式,并提出改善交通环境、优化旅游资源结构及依托区位优势发展特色旅游项目等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7.
从经济学、旅游学的理论视角,提出成宁旅游业区域合作的战略构想。根据成宁的旅游资源禀赋、区位以及交通条件,认为应选择武汉城市圈、岳九成小三角以及沿武广高铁沿线核心城市进行区域旅游合作。设计了三种合作模式:基于资源差异的区域内部市场互换合作模式、基于区域整体资源整合的“产品——市场共享”合作模式以及区域旅游水平高度发展后的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模式,针对成宁区域旅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合作路径。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大连市地热资源的类型、分布、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地热温泉资源综合素质、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度和开发利用模式等内部优势与旅游费用及区域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条件和区位条件等外部优势两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大连市地热开发对短途旅游的吸引优势.据此,我们认为大连地热开发对短途游客吸引作用很大,对短途旅游的发展也有很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连地热资源开发对短途旅游的吸引优势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大连市地热资源的类型、分布、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地热温泉资源综合素质、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度和开发利用模式等内部优势与旅游费用及区域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条件和区位条件等外部优势两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因地热开发而对短途旅游吸引优势所产生的影响.据此,我们认为大连地热开发对短途游客的吸引力大且发展意义长远.  相似文献   

10.
中部地区旅游合作的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状况及旅游特色,在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圈层结构理论及核心-边缘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部地区旅游合作的空间布局应以多级旅游中心城市为发展极核,形成区域旅游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以次区域旅游合作为重心,构建多层次旅游圈;以"三纵三横"干线为旅游重点走廊,形成跨区域旅游经济带.通过点、轴、圈,将中部主要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连成一片,由点到面,逐层展开,协同推进,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旅游协作区域.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面临的困境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这些不和谐因素严重威胁民族村寨旅游的持续发展。如何认识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所面临的困境和寻求治理措施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以四川阿坝州理县桃坪羌寨为例,从对旅游资源系统特殊性的深层次考察角度出发,解析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开发所面临的内生困境及其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条主要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印象.刘三姐》立足广西桂林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用民族文化提升桂林山水的吸引力,是站在漓江和广西民族文化的根基上诞生的新的旅游风景。《印象.刘三姐》的成功,充分说明自然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的关系相辅相成——自然旅游资源需要加入民族文化的成分提升其旅游价值,民族文化需要借助自然旅游资源的平台充分展示和弘扬。在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需要现代化的包装,需要现代的手段展示和体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旅游地理学和旅游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着重从岩溶地貌、高原气候、地生态环境和民族成分及分布、社会文化结构的地域分布特点诸方面,论述贵州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认为在优越的“原生”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强调岩溶风光和民族风情以及不同资源个体间的功能耦合,以形成最大吸引力。并提出将科学旅游,诸如洞穴探险、地质旅游、自然保护区考察和历史考古等作为贵州旅游业向高层次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朱宏莉  车震宇  王茵茵  林深 《江西科学》2012,30(3):323-328,380
在村落的发展建设中,尤其是具有一定特色的民族村落,应充分应用地方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发展村落旅游。有些村落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但是之前由于各种原因缺少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使村落的旅游发展缺乏地方特色,村落的旅游发展一直处于低迷状态。通过对峨山县坡广上-坡脚村旅游的规划,希望能给具有同类优势的村落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资源、区位、基础、实力等角度论述了辽吉黑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通过对辽吉黑区域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区域旅游资源、区域旅游市场和区域旅游产品联动开发角度详细论述了具体实现途径,最后提出进一步加强辽吉黑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旅游审美差异对区域旅游开发的影响 --以福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州市为例,剖析了旅游专业人员与普通公众在旅游资源的审美上存在的四个方面差异,主要表现在:普通公众在审美方法上的单一、片面,自然景观审美上偏好奇特造型地貌,对文物古迹缺乏审美兴趣,以及具有休闲娱乐的审美倾向,这些审美偏好和倾向的存在对区域旅游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文中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闽西的客家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开发独特的民俗旅游市场.为此就闽西客家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旅游地学研究的对象是旅游资源、旅游客源市场等的地理分布及其规律,认为区域旅游地学资源的分布受控于区域地质和地貌等条件,即地质地貌等的条件决定着该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程度.本溪地区素有"地质摇篮""地学殿堂"之称,旅游地学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区域旅游地学资源特点突出.通过本溪旅游地学资源所表现出的地层发育齐全、地域垄断性、不可再生性、历史性、文化性、观赏性、美学性、民族性等特点的分析,按照属性及成因研究本溪旅游地学资源中地质历史旅游地学资源、动植物旅游地学资源等5个类别的属性及成因,提出本溪旅游地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世界自然遗产湖南莨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典型的丹霞地貌类型景区,区内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莨山的旅游开发对于促进全省完整的旅游地域系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旅游资源,环境条件,空间格局,交通条件,旅游产品,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SWOT分析,对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深入研究,并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莨山丹霞地貌风景区旅游开发的对策,以期能够提高莨山旅游开发的成功性和效益性.  相似文献   

20.
旅游业是西南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信息是旅游得以生存和运转的基础,贯穿了旅游活动的全过程。面对网络环境中海量的旅游信息,认为只有采用相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信息整合,才能在区域经济中发挥其效用,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