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审定和统一科技名词,实现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是一项配套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和长期性任务,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一项支撑性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
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观念。因特网正在使全世界变成“地球村”;基因工程正在引发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伦理挑战;人们甚至已经开始谈论月球移民计划……科技成果不仅迅速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也以令人眩目的速度冲击着人类的思维。二十一世纪与其说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还不如说就是科技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科技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第20页)。“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同上,第42页)。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科技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具决定性的力量,而且科技社会化的步伐也在加快。科学的产物已进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科技成果也在产业化和规模化地发展。科技社会化就是科学和技术渗透到社会,并为广大公众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它应该具备两层含义:一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社会普及,包括科学技术的产业化;二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社会渗透,公众能够提高科学素养,能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选择科学的生活方式,使社会生活更富创造性,充满生机活力。科技名词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载体。我国科技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工作如果不能及时跟上,势必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知识和概念准确理解和掌握,从而影响科技社会化的进程。尤其是本世纪初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各学科之间、各技术之间的广泛渗透与融合的趋势,技术不断向大型化、复杂化方向发展,新科技层出不穷,新概念、新名词不断涌现,这些新概念、新名词必须及时加以规范,否则,一旦不规范的名词流入社会,就会阻碍甚至误导公众对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社会各方面也需要对名词术语有更好的规范。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路甬祥就曾说过:“现代的科学技术还有一个新的特点,不光渗透到经济等各方面,而且还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生活中涉及的健康、家用电器、数码产品等,都有很多新名词,老百姓很需要”(本刊2003年第1期第4页)。对这些新名词的审定和规范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另外,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深入,网络迅速普及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也使得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显得异常紧迫。如果此项工作滞后,各种非规范名词在网络上、社会上蔓延开来,一旦在头脑中固化定格,再去改变、扭转,将是非常困难的。科技社会化亟需科技名词规范化。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3.
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观念。因特网正在使全世界变成“地球村”;基因工程正在引发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伦理挑战;人们甚至已经开始谈论月球移民计划……科技成果不仅迅速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也以令人眩目的速度冲击着人类的思维。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不可逆转的一种世界发展趋势。它是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动力,以跨国公司的全球运作为载体而进行的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经济市场化和体制规范化,而且也推动科技信息和人才教育等许多方面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不可逆转的一种世界发展趋势.它是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动力,以跨国公司的全球运作为载体而进行的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6.
1996年审定公布的煤炭科技名词共2603条,涵盖了煤炭科技各主要领域所有的常用基本词,每一词条都给出了尽可能准确简明的定义。在煤炭行业,运用现代术语学的原则,系统、全面地整理行业名词这还是第一次。这一成果现在已在统一和规范煤炭科技用词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1996年审定公布的煤炭科技名词共2603条,涵盖了煤炭科技各主要领域所有的常用基本词,每一词条都给出了尽可能准确简明的定义。在煤炭行业,运用现代术语学的原则,系统、全面地整理行业名词这还是第一次。这一成果现在已在统一和规范煤炭科技用词方面发挥作用。古老而又年青的采矿业是综合了地质、土建、测量、机械、电工、化工等多种学科的技术或工艺。其主导学科——采矿学,因受自然因素的严重制约,存在着重应用、重方法、重生产而少理论、少学说、少实验的状况。人们至今仍不能完全避免瓦斯和围岩的重大事故,除了管理方面等人为因素之外,其更主要的原因是还没能完全掌握它们的内在运动规律,因而还不能对瓦斯和围岩的活动作出及时和准确的预报。采矿科技的上述特点反映在矿业术语上就是由其它学科或普通词语转用的术语较多。在审定时如果只定名,而不将名词所代表的概念明确界定出来,仍会造成使用上的不便或混乱。例如:“上(下)山”是指“位于开采水平以上(下),为本水平或采区服务的倾斜巷道”。而不是一般意义的上山或下山活动。又如:“阶段”是指“沿一定标高划分的一部分井田”。而不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一段时间或过程。我们在审定时定名和定义同时完成,这是很必要的。在审定中,根据现代术语学的原则,首先考虑的是定名和定义的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等原则,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习用性,也就是约定俗成的原则。经验说明,在两者发生矛盾时,如何把握或取舍是一个很难又很关键的问题。过严,会使审定的名词脱离实际,甚至造成新的混乱;过松,又违背了审定名词的宗旨。我们对不那么科学但已长期或广泛使用的名词,只要无碍大局,尽量用“又称××”的办法处理,留待日后逐渐统一。只有经研究认为必改的,才用“曾称××”处理。所作的取舍,是否最为理想,尚需时间证明。下面重点介绍若干名词的审定情况。一、瓦斯,沼气,煤层气与甲烷由于这四个词的概念相近,又长期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在煤炭行业使用混乱,造成信息交流不便。审定时经慎重研究,认为:1.甲烷(methane) 化学结构式为CH4。是单一气体化合物,在煤层及其围岩中有大量贮存,是构成瓦斯或煤层气的主要成分,对煤炭行业极为重要,但因这是一个重要的化学词,而未将其列入这次审定范围。重要的是要正确使用这一科学名词。凡是能够确定是专指甲烷的场合,就不要用“瓦斯”或“沼气”。2.沼气(marsh gas) 这个词在农村能源和生物化工行业,以至日常用语中使用很广泛。根据众多权威的工具书,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化工辞典》、《现代科技词典》,美国的《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erms》(McGraw-Hill)等书,其定义是明确的、一致的。主要有三个要点:1) 沼气是一种混合气体的总称,主要成分是甲烷,但不超过70%,其它还有25%左右的二氧化碳和5%左右的微量气体。2) 产于沼泽底部。3) 成因于植物体在无氧条件下的腐败。可见沼气是一个专指性很强的名词,不能任意改变它的含义,或用它代替其它气体。甲烷来源于沼气。某些词书中把沼气和甲烷完全视为同义词,是不正确的,作为近义词是可以的。根据术语标准化“单义性”的原则,有了甲烷这个科学名词,就没必要再引入沼气一词来代替它,两者一指单一气体,一指混合气体,概念并不相同。沼气一词大量进入煤炭科技文献只是在50年代末农村大办沼气之后,此后时而用它来指甲烷,时而又指瓦斯。造成概念上的混乱。考虑到上述情况,这次审定时也没有将它列入。3.瓦斯(gas,firedamp) 瓦斯一词在煤炭行业中使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它来源于日本人用日文汉字瓦斯的发音来翻译很多西方文字中共有的gas一词。然而如今日文中已基本不使用瓦斯一词,而是和对待其它外来语一样用片假名书写,即写为ガス。gas一词是荷兰化学家J.B.Van Helmont(1577—1644年)根据希腊文χαοs 提出的。目前已为多数拉丁语系的文字采用。它普遍的含义是指任何呈气态的完全弹性的流体,简言之就是气体。它的另一个极普遍的含义是专指某些不寻常的气体,如可燃可爆气体(城市煤气、天然气、煤层气、石油气等),有毒有害气体(各种军用毒气、窒息性气体等),特殊用途气体(麻醉用笑气、气艇中的氦气等)。这种一词二义或一词多义的现象在语文中屡见不鲜。犹如中文“气味”一词,一般指任何可用鼻子闻到的感觉,另外特指难闻的感觉。gas译为瓦斯,恰恰代表了第二种含义。在我国各行各业仍有广泛的使用。如瓦斯炉、瓦斯罐、瓦斯枪、催泪瓦斯等等。在这里不能或不便用“气体”或“毒气”、“燃气”等代替。在审定煤炭科技术语时,有个别意见认为:gas的含义是气体,人所共知,瓦斯属于对gas的错译,而且只有煤炭系统还在使用,所以应予以废除。经研究认为这样做理论上并非没有可能,实行起来却会有极大困难,并且会引起混乱。原因是瓦斯一词使用广泛,历史悠久,其构词简单,易于派生新词,因此难以用其它词完全代替。假如我们不说“高瓦斯矿井”,用“高气体矿井”代替会使人不知所云;用“高甲烷矿井”或“高二氧化碳矿井”则既无此细分的必要也未见得切合该矿井的实际。说“高煤层气矿井”也不完全恰当,因为此处瓦斯指矿井瓦斯。“瓦斯”和“气体”同为gas的正确译名。这种译法还有一个附带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使“气体”具有一词多义的现象。另外,在英文中还有一个煤炭行业未有且常用的字firedamp,它指的就是煤体中存在可燃气体,最恰当的中文名词就是瓦斯。可见瓦斯一词有存在的必要,问题是瓦斯具体所指的气体在不同行业有所不同,其概念有不确定性,在不同的行业需要用各自的定义来界定。瓦斯的定义在中外矿业文献中不下十余种,主要分为三类:1) 指单一气体——甲烷。2) 指某一类或几类气体——如有害气体,有毒气体,可燃气体等。虽符合瓦斯一词普遍的本意,但过于笼统。使瓦斯成为一个外延很广而内涵狭窄的抽象概念,因此能正确使用的范围变小。3) 指某一种混合气体。其中又可分为两类,一是把瓦斯定义为甲烷与空气的混合物(见于美国文献),这种定义对于“瓦斯爆炸”等用法固然很恰当,但对“瓦斯突出”、“瓦斯抽放”、“瓦斯聚积”、“瓦斯储量”等常见用法就不确切了,因为突出,抽放和聚积的是没有和空气混合的煤层气。至于瓦斯储量更是不包括空气了。二是把瓦斯定义为:植物在成煤过程中生成的大量气体,又称煤层气(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这一定义相对来说更合理,因为a.煤层气是个具体概念,专指性强,不易混淆;b.煤层气是井下甲烷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确定矿井瓦斯等级的主要根据;c.煤层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约占90%)和二氧化碳(3%—5%)。煤矿中的主要危害——瓦斯突出和瓦斯爆炸都是煤层气造成的。是井下最主要的有害气体来源。煤矿中次要的有害气体来源是:炸药爆炸产生的气体、机电设备挥发的气体、采空区有机物的腐败产生的气体。它们和煤层气共同构成“矿井瓦斯”。综上所述,在审定的煤炭科技名词中仍保留瓦斯词条,但没有直接给瓦斯下定义,只是指出瓦斯“在煤炭界习惯上指煤层气或矿井瓦斯”。4.煤层气(coalbed gas,coalbed methane)煤层气是有机质在古代成煤过程中生成的天然气,以吸附、游离状态赋存于煤层及其围岩中。作为一种较洁净能源今后将会加大开发力度,这一名词使用已日益广泛。二、地下开采(underground mining)对于由人进入地下进行采矿作业的方式有“井工开采”或“地下开采”两个名词,而以前者使用比较普遍,这次定名为“地下开采”。原因是①“井工”不能完全表达“地下”的含义。有很多矿,特别是中小型矿不靠立井或斜井,而靠“平硐”进入地下。②和国际通用术语一致。英文的underground mining和俄文подземная разраδотка都是“地下开采”的含义。③可以和“露天开采(surface mining)”相对应,体现了系统性原则。同样道理推荐使用“地下矿”代替“井工矿”。三、顶板垮落(roof caving)过去对顶板岩石的下落有许多叫法:“顶板冒落”、“顶板塌落”、“顶板崩落”、“顶板陷落”等。这次审定凡发生在采空区,人为的、预期的顶板岩石坠落称为“顶板垮落”,这是“放顶”后的产生的现象。而“顶板冒落”(roof fall),或称“冒顶”是指发生在工作区,事故性的、未预期的岩石坠落。其他叫法都不再推荐使用。四、采出率(recovery ratio)采出率是指采出煤量占动用储量的百分率。在煤矿生产管理上是一项重要指标,往往称为“回采率”。然而采出的煤量不仅包括回采煤量,也包括掘进煤量和其他回收煤量,在生产统计时很难将这些煤量分开,故称“采出率”比较确切。真正的回采率英文为extraction ratio,指“已采面积占设计开采总面积的百分率”,是靠图纸计算或估算得出的。五、煤-岩巷(coal-rock drift)对于巷道断面中既有煤炭也有岩石的巷道原来多称为“半煤岩巷”,这种叫法不太恰当,因为按照定义凡在巷道中煤(或岩石)的断面积占巷道总断面积的百分率在20%到80%之间的都属于“半煤岩巷”。这个半字既欠准确,也属多余。称为“煤-岩巷”比较恰当,而且和英文完全对应。六、煤层产出能力(coal seam productive capacity)定义为煤层单位面积内的煤炭储量。原来一律称为“煤层生产能力”,其科学性较差,因为生产是人的社会活动。生产能力只有生产者或他们操作的生产工具才能具有,而被生产或加工的对象,如原料、土地或煤层是不具备生产能力的。我们可以说“某厂生产汽车”,但不能说“长白山生产人参”,只能说“长白山出产人参”。现在定为“煤层产出能力”,没有了上述毛病,缺点是名词太长,过于直白,有人提议改为“煤层丰度”,概念不变,比较简练,更像个科学名词,缺点是不易理解,而且“丰度”与“风度”谐音,易生误解,最终没有采纳。七、切口(stable,niche)在机械化采煤的长壁工作面中,为了机采工艺的需要,在工作面两端或中间用人工超前开出的空间称为“缺口”,也有称“机窝”、“壁龛”、“切口”的,最终决定称“切口”。因为“缺口”是一个用处广泛的普通词汇,“机窝”属俗语,且没有表达实质内涵,“壁龛”虽然比较形象,但用字太冷僻,不易理解,而“切口”较好地表达了它是“采煤机切入煤壁之口”的意思,比较贴切。八、基本顶(main roof)又称“老顶”。老顶在采煤界是个几乎人人皆知,历史悠久的名词。然而和“老塘”、“老空”、“老窑”等名词一样明显来源于俗语、口语。这倒无关紧要,问题是老顶表达了错误信息,它和它下面的“直接顶”和“伪顶”相比,从生成年代来讲非但不老,恰恰是比较年青的。“老顶”的英文为main roof;俄文为оснавная кровля;德文为Haupthangendes都是“基本的顶板”或“主要的顶板”的意思。所谓“基本”或“主要”不仅表示在矿压显现中起主要作用,也表示其厚度占上覆岩层的基本部分,比较确切。但考虑到老顶已约定俗成,作“又称”处理。九、挖底(floor dinting)在巷道中挖去部分底板岩石的作业过去多称为“卧底”。也有称“起底”的。根据各种语文词典,卧字作为动词只有躺、睡等意思,而没有下挖含义。而“卧底”属于方言,含义与这里相去甚远,显然不适于用作科技名词。在煤炭行业所以出现“卧底”一词可能是“挖”与“卧”读音很相近,错写的缘故。十、洁净煤技术(clean coal technology)这是近年来使用日益增多的名词。指的是在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和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技术。所说的洁净是针对煤炭从生产直至利用的整个过程,决不仅只是针对煤炭本身的品质而言的。因此这种洁煤技术范围很广,已超出了煤炭工业本身。由这个词近来引伸出一个新词——洁净煤,并已逐渐扩大了使用范围。然而,洁净煤的定义是什么?有没有技术指标?对此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英文的clean coal中文一向称为“精煤”,泛指经过分选获得的高质量产品。在硫分,灰分等方面有一定的质量标准,但不可能低到无硫、无灰。因此不译为“净煤”而译为“精煤”是有道理的。即使能达到无硫、无灰、无杂质,作为化石燃料的煤,在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虽然,洁净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也需有一个公认的客观标准。基于上述考虑,“洁净煤”没有列为主词条。留待以后补充。笔者认为clean coal technology中的clean似应视为动词,译为“洁煤技术”,不但更切合原意,而且既简单明了,又不会产生上述问题。十一、统一了某些混乱的名词将露天开采的“边坡”、“帮坡”统一为“边帮”;将“阶段”、“梯段”统一为“台阶”;将选煤的“回收率”、“出率”、“出量”统一为“产率”;将“实收率”、“抽出率”、“采收率”统一为“回收率”;将“废石”、“矸子”、“碴石”、“洗矸”统一为“矸石”;将地下开采的“小阶段”、“亚阶段”、“分阶段”统一为“分段”;将提升机械的“滚筒”、“绳筒”、“绞筒”统一为“卷筒”;将运输机械的“皮带运输机”、“皮带输送机”统一为“带式输送机”等。审定中还校正了外国科学家的译名,统一了计量单位,规范了数理化等方面的基本词汇,审查了技术数据和代表符号。某些一时不能统一的名词用“又称××”处理,如“煤阶”又称“煤级”。留待日后解决。 * 殷永龄高级工程师是煤炭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秘书长  相似文献   

8.
《科技术语研究》2006,8(3):F0002-F0002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术语》2007,9(4):F0002-F0002
  相似文献   

10.
《科技术语研究》2006,8(2):F0003-F0003
  相似文献   

11.
今年初中共中央发出的第3号文件,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文件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2.
统一科学技术术语,实现科学技术术语的规范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性工作,是支撑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统一科技术语,对科技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与行业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书刊和教材的编辑出版,科技文献情报的检索传递,特别是对计算机的推广应用,数据库的建立,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科技术语的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产生新学科、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也相应地不断产生大量科技术语需翻译或定名。但长期以来,中国科技术语不是由一个统一的权威机构负责定名,而往往是由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自己翻译或定名,加之许多外来术语本身就不统一,因而造成汉文术语不统一的现状,有些甚至达到相当混乱的程度。如ergonomics一词,其外文就有约六个同义词而中文译名竟有21个之多。同一概念的外文译为不同的中文例子是很多的,如redundancy就有羡余性等8个术语。complex就有长期争议的络合物和配合物两个术语。在不同学科中同一概念的外文具有不同汉文术语也是很多的,如vector在物理中为“矢量”,数学中为“向量”。不同概念的外文译成同一汉文,如quality及mass均为“质量”。而质量mass和重量weight的单位也被混用。还有的同音异义词如声呐sonar和声纳acoustic susceptance也常被混淆。还有中、外文都不一样的术语如vasopressin血管升压素和antidiuretic hormone抗利尿激素,而概念完全一样。还有把不同的品种译成同一汉文如crayfish与fresh water prawn均译为“淡水虾”曾导致一对外合同的作废。至于以外国科学家命名的术语也十分混乱。如物理学家Kelvin就有三个译名。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大陆和台湾的术语,如计算机术语约80%不一致。二、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成立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很重视科技术语的统一工作。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就成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为主任,组织了全国各学科领域的科学家第一次较系统地审定了一批自然科学名词。这批名词对我国近三十年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以后特别是文革期间,科学术语的审定工作完全中断了。进入80年代以来,中央提出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出现了新局面,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统一科技术语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它标志着我国科技术语的统一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全国名委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双重领导下,并与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组成常委会,负责理、工、农、医及交叉科学各学科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工作。全国名委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教授任主任,聘请了全国各学科专家学者80余人担任委员。委员会成立后,到目前为止,已根据学科划分与有关学会共同组织了天文、数学、力学、物理、化学、地理、地质、古生物、地球物理、土壤、大气、测绘、海洋、动物、植物、微生物、生化、生物物理、生理、细胞、遗传、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农学、林学、医学、电子、自动化、计算机、石油、公路、铁道、航海、土木、建筑、煤炭、水利、化工、电工、船舶、冶金、自然科学史、自然辨证法等43个学科分委员会及交叉学科和外国科学家译名两个协调委员会,组织了千余名专家参与术语审定工作。还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参加书面审查、座谈讨论等各种形式的审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学术上有较高水平,又有权威性的审定队伍。全国数千位科学家组成一个整体从事系统的术语审定工作,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到目前为止,已审定公布了20个学科的名词。它们是天文、大气、土壤、地理、地球物理、物理、微生物、林学、医学、遗传、生理、测绘、海洋、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自动化、古生物、人体解剖、植物等。国务院一些领导人对科技术语的统一工作十分重视,如李鹏、方毅、严济慈、钱伟长、宋健等曾先后多次书面或当面给予指示,给术语工作者极大鼓舞。1987年当第一个审定完成的《天文学名词》即将公布时,国务院又批示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去年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国家新闻出版署等单位又联合发文要求全国各有关单位要贯彻使用全国名委所公布的各学科领域的规范的科技术语。三、科技术语审定的原则科技术语是反映科技概念的一种形式与意义结合的语言符号(词或词组)。根据术语学理论,结合我国科技术语规范化工作的实践经验,在术语审定过程中遵循以下主要几项原则:1.按概念定名。即按科学概念的内涵定出规范的汉文术语。配以相应的尽可能规范的外文(主要是英文)术语。2.单义性。科技术语应是单一的,专用的。即“一词一义”。在审定术语时,对一个概念具有多个术语的,应据与概念相符的程度,选取较贴切的词,只定一个术语。如ergonomics的21个译名现统一为“工效学”一个术语,并给出较明确的定义。对于跨学科的同义词一时难以统一的,可推荐一个规范词,保留一个同义词,如electric potential定为“电势”,又称“电位”。对“一词多义”的术语,特别是概念易混淆常被混用的术语需区分开并分别定名。如constant有“常数”和“常量”两个常混用的术语,现将无量纲的常量称为“常数”,带量纲的称为“常量”。pressure有“压力”和压强”两个概念不同的术语,压强专指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压力,现分别定名。对一个外文在不同学科中具有不同涵义的两个汉文术语还是不少的。均应分别定名。如plas-ma在物理中为“等离子体”,在医学中为“血浆”。3.科学性。科技术语应从科学概念出发,准确而严格地反映所指事物的特征。这次审定中,一方面对过去定名错误的予以改正。如lagoon一词长期以来多被称为“泻湖”,实为“潟湖”的误写和误称。这次地学界一致认为应予纠正定名为“潟湖”。又如bombesin曾称“蛙皮素”,但据动物分类学的划分确定为铃蟾,而不是蛙,现正名为“铃蟾肽”。另一方面,过去有些术语定名不准确,不科学,这次审定时也予以纠正。如uncertainty relation原为“测不准关系”,实无测的含义,现定为“不确定度关系”。又如“心肌硬塞”一词,实际上血管可以阻塞,肌肉只能坏死而不能阻塞,因此应定名为“心肌梗死”。4.系统性。科技术语在一个学科内或相关领域中不是弧立的,随机的,而应遵照学科概念体系和逻辑相关性。包括上位与下位(属与种)概念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部分与部分关系,以及时间、空间和因果联系的关系。同时还应考虑术语的构词能力。如化学的命名原则的系统;动、植物中门,纲、种、属、科、目的分类系统等。5.简明通俗性。指科技术语应简单明了,使人易懂、易记、易写、便于使用。如radar为“雷达”,optica1 fiber为“光纤”等。但应注意勿过于简化以至词义不明。如“数控”是指数字控制digital control还是数值控制nu-merica1 control。又如“电工”是指电机工程electric engineering还是电力工程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还是电子工程electronic engineering还有电气工程以及电器工程等。6.习惯性(或约定俗成)。即有些术语的定名虽不尽合理,不太名符其义,但已使用很久,应用范围很广,大家都已习惯,则宜继续延用,而不轻易改动。否则会造成新的混乱,而不利于统一。如mechanical motion并非指简单的机械运动,天体运动也是重要的方面。一些专家建议改称“力学运动”,但多数专家认为这一混乱源于外语,国际国内延用已久,不宜再改动,现仍定名为“机械运动”。又如robot译为“机器人”,并不准确,因本质上不是人,有人建议叫“拟人机”或“智能机”,考虑到大家已习惯了,暂不改。7.尽量采用惯用并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如天文学中已定名的“金星”、“木星”就具有中国特色,而不采用外来术语的“爱神Venus”和“大力神Jupiter”。又如中医中的许多术语都是中国古代医学家所创用的,具有中国特色和传统,外国则鲜有。又如Kaschin-Beck disease曾为卡—贝二氏病,现未按外国人名音译定名而按中国的惯用名定为“大骨节病”。8.对外来术语和缩略语的译名,应按意译为主、音译为辅的原则。如servo定名为“伺服”,gene为“基因”,这是个音译与意译结合的较好的例子。又如laser,全文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曾有过10多个译名,有的很长也很难记,现按钱学森教授推荐的名定为“激光”,既是意译,又很简明,深受欢迎。但有些缩略语复合词如译全文则很长,目前又未能找到相应的且简明的汉文术语,则可按国际上已惯用的缩略语直接采用。如DNA为脱氧核糖核酸,而complementary deoxyribonucleic acid则可定名为“互补DNA”,transfer deoxyribonucleic acid则可定名为“转化DNA”。9.对以外国科学家命名的术语应尽可能采用意译定名。如Bastholin cyst不采用巴多林的译音,而采用意译定名为“前庭大腺囊肿”。但还有许多人名需译名。其音译定名应遵守“名从主人、尊重规范、约定俗成、服从主科”等原则。其中主要的是名从主人。即以本人的国家民族语言和习惯为准。对于科学界通行很久,人所共知的著名科学家,既使发音不准确或用字不够妥当,也就不宜再改。对于新出现的科学家的译名则要求尽量规范化,即参照新华社编的译名手册和地名委员会的译音表。10.各学科之间交叉重复的术语必须协调统一。在协调时应本着“副科服从主科,主科尊重副科,民主协商统一”的原则。如probability在许多学科中称“几率”或“或然率”,但主科是数学,现均按数学定名为“概率”。又如coefficient of stiffness和coefficient of rigidity曾有多个译名,物理定为劲度系数,但广大工程学科习惯用刚度系数,故物理定为劲度系数,又称刚度系数。但涉及人名的译名,协调时只能统一为一个,不能有同义词。此外,涉及国家标准中的术语,除必须改动的以外,应尽量协调一致。11.定名中除上述原则外,在用字(或词)上还应注意学术性。应尽量避免采用生活中普通名词。如化学中的术语cow“母牛”,根本不是牛,现按学术性订名为“放射性核素发生器”。计算机中的术语menu“菜单”,根本没有菜,也应订一学术性术语。如一时难以定名必须借用普通名词的则需附以专业定义或注释。四、我国科技术语审定工作规划1.按自然科学体系(包括理、工、农、医及交叉科学)分学科进行术语审定。在学科安排上遵循先基础后应用、先单科后综合、先主科后副科等原则。在内容上除术语外,还包括命名原则及符号等。2.分批进行审定公布。第一批审定各学科基本词,对有争议、易混淆的术语及新术语加定义注释。交叉学科的术语则普遍加定义。争取2000年完成第一批各学科名词审定近100本的任务。3.第二批将在第一批术语公布5年左右的基础上修订、补充、普遍加定义注释。4.为加强与港、台、华语地区及外藉华人之间的交流,为今后的统一创造条件,同时出版各学科的繁体本术语。5.对不断出现的新术语,将单独进行审定并尽快以草案本形式公布,以广泛征求意见。待条件成熟时再正式审定公布。6.组织编制与港台科技术语的对照表或手册。7.筹建并不断完善规范的先进的科技术语库。五、加强与国际术语学界的交流合作我们十分重视学习国际上各术语学派的理论及术语工作的经验,并与许多术语学组织及术语学者建立了交流合作的关系。自1985年以来,我们三次参加ISO TC37全体会议,并参加了一些国际术语学术讨论会。和与会各国学者建立了联系。交流了经验。我委员会曾邀请奥地利的H·Felber教授、加拿大的A·Landry和R·Dubic教授,捷克斯洛伐克的J·Holecky以及国际术语标准化委员会的C·Galincky及Budin先生来我委员会访问并作学术报告。我们还应邀访问了加拿大,学习其术语数据库及术语工作经验。我们特别注意探索与港、台、华语地区及华人之间的科技术语交流。通过委员会派人到这些地区访问、通过各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大批专家学者的关系、通过参加国际会议或华人学术会议与之交流,为汉字科技术语的规范化和统一创造条件。组织翻译出版一些国际术语学家的著作。六、加强中国科技术语学的研究探讨中国科技术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词或词组。汉字与拉丁化的拼音文字迥然不同,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特点。它使人一看而知其意,有望文(或字)生意的鲜明特点;遣词用字又极为精炼;构词能力及其信息能力均很强,辨义能力也很强。科技术语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等特点。许多学者认为汉字是科学、易学、智能型、国际性的优秀文字。当前世界上使用汉字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4。汉字又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文字之一。汉字不仅限用于中国,许多东南亚地区、国家也用汉字,因此加强中国科技术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们正在借鉴国际术语学理论,结合汉字理论及我国科技术语的工作实践,探讨并促进中国科技术语体系的建立。科技术语的规范化,统一科技术语是一项艰巨的,严肃的,百年大计的科技基础性工作。在统一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也会有定名不当的,需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与支持,并不断修订补充,以最终达到较理想的统一的规范的定名。  相似文献   

13.
科技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条件之一,是一项支撑性系统工程。最近十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展迅速,国内外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也日趋频繁,要求用于表达科技概念的语言符号——术语也必须规范化。实现科技名词的规范化、标准化已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当务之急,此项工作正在加紧进行。现就其重要意义及有关问题简述如下。1.科技名词规范化有利于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于科技名词与科技进步的关系,钱三强指出:[1]“科技名词术语是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人类在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同时产生和发展了各种科技名词术语,作为思想和认识交流的工具,进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自然科学中,科学概念对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大体有五种情况:[2]a.将长期混淆不清的概念区分开来,从而使科学得到迅速的发展;b.用正确的概念代替错误的概念,从而促进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c.在新的科学事实面前引入新概念,从而使理论获得重大进展;d.一门科学的新概念移植并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去,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有力杠杆;e.新的科学概念一旦产生,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有时能够导致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科技名词规范化有利于新学科的开拓和新理论的建立。列宁指出:[3]“自然科学的成果是概念”,科学认识的成果都是通过制定各种概念来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任何新学科的开拓或新理论的建立,都是在对原有科技成果和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消化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观察、实验和科学抽象而产生的。在此过程中,科学家必须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方法来反映世界。一些高明的研究者之所以能取得较大的成果,进而创立新的学科、建立新的理论,是由于他们对原有的科学概念有正确的理解,同时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正确的概念,通过逻辑方法进行一系列的科学抽象和创造性思维,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最后获得对自然界的规律性认识,形成新的科学理论。另一方面,一个科学理论还必须有适当的表达方法把它的观点和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它必须具有明确的概念,恰当的判断、正确的推理以及严密的逻辑证明。由此看来,使用正确的科学概念,对于新学科的创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正确或模棱两可的科学概念可能导致产生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论。科技名词规范化有利于各学科的交叉渗透与相互促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是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从而促使各学科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科技名词规范化对于各学科交叉渗透的意义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说明:a.一门科学的新概念移植并渗透到另一门学科中去,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方面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量子力学的概念渗透、移植到生物学中,使人们用微观运动规律去研究生物大分子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从而使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因此概念上的渗透对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b.如果科技名词不规范,没有很好地协调统一,同一概念在不同学科中的表达形式不一致,那么就会阻碍各学科的交叉渗透。例如,有一个微生物属,拉丁学名为“Mycoplasma”,在我国医学上称之为“支原体”,而兽医方面作“霉形体”;同一概念在两个相关学科都不统一,怎么能顺利地向相隔较远的学科渗透呢?这就从反面说明科技名词规范化的必要性。2.科技名词规范化有利于国内外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许多研究项目决非几个人或几个单位甚至一个国家所能完成,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在国内,国家建立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向全国开放。另外,每年主办全国和国际学术讨论会、交流会多次。另据国家科委公布[4],从1979年到1984年9月短短几年里,我国同世界各国达成的合作交流项目约2700余项,参加人数达40000多人,还派9700多人参加了在国外召开的4000多个国际科技会议。然而,在名词术语方面,下列两种情况不利于科技合作与交流。a.我国地域辽阔,多年来各地区和各学科专业逐渐形成了一些各自领域中惯用的名词术语。例如,有一种病名,英文为“goitre”,在大陆汉文名为“甲状腺肿”,在台湾为“盾状腺肿”;另一种疾病,英文名为“cretinism”,在我国的医学界有人称“克汀病”,有人称“呆小病”,还有的叫“愚侏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b.同一汉文名词,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含义不同的译名,如“侏儒症”,有的英译为“dwarfism”,有的译为“midgetism”,但实际上这两个英文词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前者指侏儒症,是一种内分泌疾患。后者指的是体格矮小,但身体各部比例、智能及性发育均正常的状态,是俾格来人的种族特征。《国际疾病分类》用的是“dwarfism”而不是“midgetism”。象这样的情况,如果不加区别,就可能在国际学术交往中产生误解。这次正式公布的《医学名词(第一分册)》,对上述病名都作了统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动力,是第一生产力,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源泉[5]。任何一项科研成果,只有通过公布,推广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才能转变成物质的生产力而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然而,“自然科学的成果是概念”,要使这些概念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就必须通过大众媒介等传播手段。当今人们主要通过书刊、电子传播、计算机检索、电子出版物、电话咨询、院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十种方式获取信息[6]。同一作者的同一科研成果可能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推广传播;另一方面,同类科研成果可能由许多作者同时或先后在世界各地公布而进入信息流,其中又都有一个情报加工处理的过程。如果所用的名词术语不统一,其产生的严重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抗寄生虫药albendazole,有的书上用“阿苯达唑”,有的书上为“丙硫咪唑”,有时同一本书上两者均用又不加注明;“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还有“痕量元素”和“稀有元素”两种说法。若同一概念在通过不同媒介传播时,所用名词不一致(如书上说“微量元素”而广播里说“痕量元素”),就可能引起混乱。因为并非所有接受信息的人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即使是专家,面对混杂的名词概念也可能出错。因此,科技名词规范化对于科技成果的推广是至关重要的。3.科技名词规范化有利于科技文献的写作、翻译、编辑、出版与情报检索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编辑出版已成为大行业,据统计[7],1989年我国出版各类图书74973种,另据《中国报刊大全》,1987年我国公开或国内发行的期刊(不包括内部发行刊物)有5300多种,以上书刊绝大部分为科技类出版物。以往由于作者和译者没有权威性的名词统一标准作对照,文稿中名词统一上的错误较多,编辑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查对名词术语,有时甚至延误出版时间。如《地方病通报》编辑部曾收到一篇来稿,其中一个名词简单地用英文字母“TIA”代替,为弄清其确切含义,我们先是查阅工具书,可惜这个名词不常用,一般中型工具书上都查不到,后来请教有关行家,亦无结果,只得去信与作者联系,最后才得到落实,原来是“短暂性缺血性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为了这个名词先后至少花去一个工作日。即使编辑们在这个问题上花了很大的精力,也还是难免出错。中文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堪称书之楷模,然而名词统一上的错误也不少,如前面提到的“cretinism”一词,词条名作“呆小病”,但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许多词条的释文中为“克汀病”。科技名词一旦统一,有了参照标准,作者、译者、编者和读者都引起重视,就能极大限度地减少差错。因此,科技名词规范化是编辑出版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名词统一,对翻译工作具有最直接的作用。以往许多译文的名词很不统一,如“auto”这个前缀,在医学上可译成“自体”、“自身”、“自动”、“自己”、“自我”等等,这次公布的《医学名词(第一分册)》规定统一为“自身-”如“autoinfection”以往多译为“自体感染”,现应为“自身感染”,书中还对其他许多构词成分作了统一规定,这无疑是翻译出版界的福音。科技名词统一对于科技文献写作、翻译、编辑和出版的意义还在于其能缩小文章篇幅、减少印刷用纸和编辑校对时间,从而达到节省人力物力之目的。以往多数出版物中,有许多学术名词,由于怕产生歧义,便将其异名、英文名乃至缩写都放在紧接于后的括号里,如“中子活化分析技术(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NAA)”及“库欣综合征(Cushing syn-drome,亦称皮质醇增多综合征)”等等。这样就多了许多麻烦事。全国每年出版书刊数以亿计,因此而浪费的人力物力就不言而喻了。当然,名词规范化后,对于某些特别新的概念还是有必要按上述方法处理的,但这方面的工作将大大地减少。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普遍应用,为科技情报检索提供了先进的手段。传统的手工检索方法正被电子化、微型化和全球化的方法所取代,这就对科技名词规范化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a.要求情报资料的标引标准化,目前国际上较为广泛使用的世界六大检索系统及美国的医学索引等,都对论文的主题词标引有十分具体的要求,否则就不能录入。因采用计算机自动标引,所以一篇论文的学术性和实用价值再高,若文中名词不规范也就不能汇入信息流。目前我国各系统的中文资料数据库的建库工作也正在进行,标志着我国科技文献检索已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因此要特别注意应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来实现文献标引的标准化。b.与文献标引相对应,检索过程中要求使用规范化名词。比如,若想从MEDLARS中心的数据库中检索有关鼠疫的内容,其中关于病源体的名词只能用“Yersinia pestis”(鼠疫耶尔森氏菌)一词,而不能用“plague bacilli”,同样,检索侏儒症不可用“midgetism”,否则将面对浩如烟海的情报资源而一无所获或收之甚微。c.现代化的检索手段要求检索者使用规范化名词。目前我国的许多大城市已建立了国际联机检索终端,中国医学科学院即将建立全国联机检索网络,研究者可在本地直接检索国际数据库的内容,若检索者所用关键词不规范,不准确,势必延长检索时间,或需进一步整理关键词后再检,这样不但耽误时间,而且会增加费用。因为联机检索使用频率越高,时间越长,联接费和通讯费等就越高。以上从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文献出版与情报检索等方面浅述了科技名词规范化的意义。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学科、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涌现,相应地会不断地出现一些新名词,因此,科技名词规范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对已公布的规范化名词,各行各业,特别是科研、教学、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等系统必须遵照使用。本文承我部杜英洲副主编审阅,谨此致谢。  相似文献   

14.
风 wind 空气相对于地面的水平运动。用风向、风速(或风级)表示。 风向wind direction风的来向。 风速wind speed,wind velocity空气水平运动的速度。最大风速maximum wind speed给定时段内的10分钟平均风速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15.
资源resources“资财之源”,是创造人类社会财富的源泉。马克思认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自然资源naturalresources自然界存在的有用自然物。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大门类。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的成功,表明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航天科技知识已迅速得到普及。作为知识载体的名词及其概念首先为大家关注。不少人都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名词不统一,概念不清,给人们带来困扰。例如,常用的空间、太空、航天、宇航等。这些词的使用和概念的分辨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为许多科技人员和媒体关注。随着航天科技迅速发展,这些词已越来越普遍地进入报刊、电视等大众媒体,不统一问题的影响迅速扩大,要求解决混乱的呼声越来越迫切。例如:1.2003年10月,在“神舟”五号胜利返回之后,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主持人访问航天专家的节目。该主持人问到“您认为从航天到宇航大约要经过多少时间?”这位专家回答时说明航天和宇航是同一个概念,并介绍了定名的过程。2.2001年我们在调查时曾询问一位航天杂志的负责人“太空与空间两个词你们是怎么用的?”这位负责人想了想之后回答说:“跟着感觉用。”对这个很有趣又实在的回答,笔者也很理解,即当他们觉得用“空间”不合适时就用“太空”。3.这些词近来在媒体上常常混用,不但同一张报纸,就是同一篇文章也都混用,如空间(太空)环境、太空人、航天员、宇航员等等,读者遇到概念不清的词有时只得先看看文章专业背景,才能正确理解。4.参加编写各种百科全书、词典、教材等出版物的专家普遍反映,在碰到这些基本词时,因为使用混乱、看法分歧,常常成为首遇的拦路虎,总要先进行研究、争论、辨别。深感无所适从,重复浪费时间和精力,结果仍然解决不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刊(《科技术语研究》)曾于2001年第1期组织了一组文章,请了15位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书面讨论。专家们发表了很有见解的文章,多数专家有比较一致的意见。笔者认为对这些常用的基本词应本着“从长计议”、“为社会负责”的态度,理顺一下,确定比较清晰、科学的规范用法。为此,我们对专家们已发表的这一组文章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初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供审定参考。二、问题的由来以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界定不清;二是科技发展新形势产生的新问题,名词规范工作未能及时跟上。1.科技名词是科技概念的载体,它是为人们进行科技交流服务的。因此对名词要求一词一义,使大家在交流中概念一致。现在用的“空间”及英语“space”是普通多义词,是最基本的名词之一。space一词包含地方、空间、太空、空格、间隔、距离、位置等含义。在社会语言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应用广泛,例如:哲学——无限空间、空间本原;数学——矢量空间、空间图形、相宇空间、空间群;物理——空间坐标、立体空间;天文学——时空结构、空间红化;计算技术——空间调整、分区(space sharing);生物学——细胞空间;建筑——空间城市。其他还有空间环境、空间测地系统、空间垃圾、空间防御、空间应用、空间旅行、思维空间、活动空间等等。由这些词例可看出“空间”是泛指的词。在“空间”前加限定词后,概念才清楚(如,日地空间、行星际空间)。反之,用“空间”修饰其他词,用大概念修饰小概念,概念就不清楚了。总之“空间”的一部分(是特指的研究对象)不能用泛指的“空间”,这个特指的空间应另给一个专名,概念才清楚。目前航天技术研究大气层以外的空间,如果也笼统的叫空间就有这个毛病。2.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来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就对人的生存空间来说,从陆地→海洋→天空→太空……,技术上相应的就有陆上行→航海→航空(大气层以内)→航天……近代,对自然界宏观及微观认识的发展很迅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的认识和活动扩展到大气层以外,研究的领域需要细分了,产生了“航天”技术(由钱学森院士定的名)。航天所涉及的大气层以上的空间领域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名称,目前用的主要有空间、太空、外层空间(外空)。其中特别是用泛指的“空间”作为大气层以外的“专指空间”,产生了影响对概念的理解问题。这个问题早已发现,一直没有解决的机会。同时,过去研究大气层以外的科学、技术问题是在专门的科技部门,在这个特殊专业群体中,科研、技术人员交流、讨论问题自然有个共同的专业语境,越用越习惯,矛盾未显得很突出。正像前面所提到的那位编辑所说,如果遇到影响正确理解概念时用“空间”还是“太空”、“外空”则跟着感觉用。某些词也已形成习惯用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气层以外的科学知识,已为越来越多的行外学者及普通大众所关注。2003年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胜利完成太空飞行的壮举,航天知识的普及和媒体报道空前广泛,太空、空间这些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笔者发现大众媒体“自然选择”中,称“太空”的已经越来越多,成为主流用语,但也有用“空间”的。其他几个名词仍存在不统一的现象。我们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把这些常用词的混乱问题解决好。三、几个词的用法及界定的探讨当前首先应对几个常用的基本词(如航天、宇航、空间、太空)研究,确定统一的称谓及其概念。我们认为应考虑的问题是:(1)从科学概念出发命名,不按英文直译。(2)全面考虑科学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3)注意正确处理系统性和特殊性的问题。(4)要从长远方便大家使用的角度考虑。根据上面专家讨论的意见初步归纳、整理、分析如下:1.航天(space flight)又称宇航、空间飞行、太空飞行。指载人或不载人的航天器在大气层以外,太阳系内的航行活动。优点:(1)目前已为各方面接受,基本稳定。(2)航海、航空、航天,以及为今后科技进一步发展留有余地的“航宇”(太阳系以外的航行活动)较好地构成和谐的、易理解的名词系列和概念体系。2.空间(space)又称太空、外空。是多义的基本词。物理概念: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哲学概念此处略去)用法:(1)“空间”是泛指由长、宽、高表现出来的,物质存在的形式。(2)当此词前有修饰语,说明和限定讨论的具体区域,所指概念清楚时,可用“××空间”。例如:外层空间 宇宙空间 行星际空间室内空间 近地空间 无重力空间细胞内空间(3)一般泛指时仍用“空间”,如:空间分布 空间密度 空间物理学(4)特指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空间时,一般用太空。3.太空(space,outer space)又称外层空间、外空、太阳系宇宙空间。指地球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宇宙)空间。用法:(1)通常指大气层以外的太阳系宇宙空间。是一个区域概念,宇宙空间的一部分。(2)主要用作特指区域概念,修饰、限定其他名词,例如:太空飞行器 太空行走 太空人太空实验室 太空探索 太空生活优点:(1)可理解为“太阳系宇宙空间”的简称。(2)专指性强,可与一般广义空间的概念区别开来。组词后概念清楚。如:太空环境(空间环境) 太空碎片(空间碎片)太空站(空间站) 太空舱(空间舱)太空旅行(空间旅行) 太空探测(空间探测)太空防御(空间防御) 太空机器人(空间机器人)太空保障(空间保障)(3)可为将来空间进一步划分留有科学余地,形成系统。例如:银河系宇宙空间 简称银空河外星系宇宙空间 简称外星空(4)目前社会大众媒体多数已用“太空”,专业人员用“空间”的,改为“太空”后也易理解,不会造成概念混乱。(5)有利于海峡两岸名词的统一。4.外空(outer space)又称外层空间。是“太空”的同义词。是为了与有关国际组织名称的英文名对应,目前已习用的专用译名。仅在特指的几个组织名称中使用。联合国设有一个专门协调和推进各国航天活动的机构——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简称“外空委”),该委员会颁发的文件、资料中我国常称为“外层空间”(outer space),或“外空”。为了与联合国的名称接轨,我国外交系统、外事部门等均习惯用“外层空间”或“外空”。这个名称已基本统一,可继续使用。常用的组合词有:外空条约 外空法 外空武器外空军事竞赛5.深空(deep space)等于或大于地球至月球距离(约38.4万公里)以外的空间。6.近地空间(terrestrial space)地球静止卫星轨道高度(约3.58万公里)以下的空间。7.航天技术(space technology)又称空间技术、太空技术。人类飞向太空,或在太空中进行工作、研究活动的技术。8.太空科学(space science)又称空间科学。研究太空和利用太空资源的科学。9.太空站(space station)又称空间站、航天站、轨道站。是可供航天员巡航,长期工作和居住的载人航天器。10.航天员(astronaut,cosmonaut)又称宇航员。驾驶、维修和管理航天器,或在航天过程中从事科研、生产和军事活动的人员。四、几点说明(1)以上讨论的问题是对太阳系范围以内空间相关的术语。太阳系以外的名词先不重点讨论。因此“航宇”(载人或不载人的航天器在太阳系以外的航行活动)本次不作讨论。“宇宙”作为自然界最上位的大概念,相关的名词的界定暂不讨论。(2)这次只讨论有科学概念的科技名词。某些有关的行政性组织机构、科研单位、学校专业、生产企业、学术团体、文件、法律、法规等名称不在本讨论之列。(3)本文意见只作为专家审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海洋科学 marine sciences,ocean sciences 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变化规律及其与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以及开发、利用、保护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8.
* 本篇名词选自《航天科学技术名词》。该书即将出版,收有航天科技名词7000余条。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一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研制的“神七”于2008年9月25日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身着特制的“飞天”航天服首次进行出舱活动,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京沪高铁”的建设,杭州世界第一“跨海大桥”的落成,北京“T3 航站楼”的正式运营,标志着中国在交通运输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