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以林业废弃物山核桃果皮中提取的胡桃醌0.06mg/L喷洒牡丹叶面为处理,探讨7—8月份胡桃醌对改善夏季大田生长的牡丹叶片光合性能和减轻光合抑制的效应.结果显示:处理后的牡丹叶片与对照相比,光合速率的Pn最高值分别提高10.5%和12.8%,8月份的Pn最高值比对照推迟1h在10∶00出现,光合午休大大减轻;叶片的气孔导度变化不大、但Ci明显下降;PSⅡ光化学效率Fv/Fm降低20%和26%;ΦPSⅡ下降18.1%和19.9%;在10∶00—13∶00点光照最强阶段,叶绿素qP分别下降10%和11.6%,NPQ分别上升17.3%和14.3%.结果表明,胡桃醌减轻了夏季强光对牡丹叶片叶绿体光合机构的伤害,提高了牡丹叶片对光能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为鉴定早期棉花基因型抗热性提供生理指标,选用抗虫棉品种DP,彩色棉品种LV和ZH,研究了棉花萌动期、子叶期、1叶期和自然高温期热激处理与对照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萌动期、子叶期、1叶期热激和自然高温期,DP可溶性蛋白质总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0.24%、13.11%、15.09%和74.36%;LV分别比对照提高4.27%、8.47%、16.48%和53.49%;ZH分别比对照提高15.83%、11.22%、17.86%和18.18%.  相似文献   

3.
盐胁迫对小麦幼苗叶片H2O2产生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耐盐性不同的两个小麦品系89122和9614为材料,研究了NaCl处理对其幼苗叶片H2O2、MDA及SOD、CAT和APX等生理指标的影响.NaCl处理后89122和9614小麦幼苗叶片中H2O2的含量都增加.检测MDA含量显示:150 mmol.L-1NaCl处理12 h和24 h,89122小麦叶片MDA含量变化不明显,处理48 h MDA含量与对照比增加约为30%;同样,NaCl处理使9614幼苗叶片内MDA含量增加.150 mmol.L-1NaCl处理后89122小麦叶片SOD活性增加;而9614小麦叶片SOD的活性与对照比变化不明显.盐处理的早期89122小麦叶片的CAT活性变化不明显,处理48 h后活性比对照增加约20%;而盐处理使9614小麦的CAT活性明显下降.150 mmol.L-1NaCl处理12,24,48 h使89122叶片APX活性分别增加为对照的135%、133%和119%,而9614小麦叶片中APX活性分别降为对照的73%、70%和71%.实验结果表明:NaCl处理使89122和9614小麦叶片中H2O2、MAD含量增加,但89122小麦增加的幅度明显小于9614小麦.此外,盐胁迫使89122小麦叶片的SOD、CAT和APX活性增加;但9614小麦SOD活性变化不明显,而CAT和APX活性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干旱胁迫对沙棘叶片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影响,以肋果沙棘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PEG-6000(0%,10%,20%,30%)对叶片类黄酮积累及其合成过程中相关酶PAL、C4H和4CL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强,总黄酮、槲皮素、山奈酚和杨梅素含量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PEG-6000胁迫下其含量最低,比对照分别下降了20.36%,12.84%,47.81%,63.22%;在不同浓度PEG-6000胁迫下异鼠李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有升高,10%PEG-6000胁迫下其含量最高,比对照升高了79.99%.(2)干旱胁迫显著影响肋果沙棘试管苗叶片PAL、C4H和4CL的活性(P0.05).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PAL活性显著升高;C4H和4CL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0%PEG-6000胁迫下达到最高.(3)杨梅素、槲皮素、山奈酚及总黄酮含量均与PAL、C4H和4CL活性负相关.尽管干旱胁迫促进了相关酶的活性,但肋果沙棘试管苗叶片中总黄酮含量并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5.
以过量表达硫氧还蛋白S基因(Trxs)的转基因大麦为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0.05 mmol/L AlCl3胁迫条件下转基因大麦株系(LSY-11-1-1 )幼苗叶片的蛋白质氧化损伤、膜脂氧化损伤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 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1)在0.05 mmol/L AlCl3胁迫处理下大麦叶片蛋白质羰基含量和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非处理样品,表明铝胁迫 已造成大麦幼苗的氧化损伤;转基因大麦幼苗叶片的蛋白质羰基含量和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非转基因对照:在胁迫处理6 h、72 h与96 h时其蛋白羰基含量分别为对照的94.4%、87.0% 与71.9%;MDA含量为对照的66.32%、75.74%和74.25%.(2)处理样品叶片中GSH-PX、CAT和A PX等抗氧化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转基因大麦幼苗叶片的抗氧化酶系活性普遍高于对照:GSH-PX活性在处理12 h、24 h、48 h、72 h与96 h时分别是对照的 1.19倍、1.21倍、1.12倍、1.24倍与1.35倍;APX活性在处理6 h达到高峰时是对照的106.7% .这些结果表明,过量表达Trxs可以有效提高转基因大麦幼苗叶片中上述抗氧化酶类的 活性,缓解铝毒对大麦幼苗叶片蛋白质和膜脂的氧化损伤,从而提高转基因大麦幼苗对铝胁迫的抗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草坪基质施用不同粒径的生活垃圾堆肥,研究了水分胁迫下垃圾堆肥对高羊茅生理生态的作用.结果表明:施用不同粒径垃圾堆肥对高羊茅生物量及株高的增加产生积极影响,叶绿素含量也有所提高.经粒径300nm的堆肥(堆肥1)处理,高羊茅的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高出37.3%和14.9%;根长和须根数也有较为明显的增加,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5.8%和27.8%(P<0.05).不同粒径的堆肥对水分胁迫下高羊茅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具有积极的调控作用,其中堆肥1处理3种酶的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52.7%,65.3%和4.4%.水分胁迫下,堆肥处理对脯氨酸含量影响较小.但施入堆肥能明显降低高羊茅叶片丙二醛含量,其中以300nm粒径的堆肥1和1 700nm粒径的堆肥4处理分别比照降低了19.7%和35.1%.可见,在水分胁迫下,高羊茅草坪基质中施入不同粒径垃圾堆肥,尤其小粒径堆肥(300~600nm),可明显改善植物的生理生态调节功能,缓解水分胁迫带来的伤害,提高高羊茅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取食对杨树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并探讨了杨树叶片受取食影响后的光合补偿机制。结果表明:杨树叶片被杨小舟蛾取食后,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动态波动变化幅度强于对照,呈单峰型曲线,峰值出现时间在上午12:00时,比对照滞后2 h,且峰值比对照提高了16.4%。单位面积受害叶片在上午(8:00—12:00)累积同化CO2的量比对照上升了9.6%,而下午(13:00—18:00)略有下降。1天中(8:00-18:00)累积同化CO2的量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蒸腾速率(Tr)的日动态为双峰曲线,分别在上午12:00和下午15:00出现蒸腾高峰;被取食叶片蒸腾速率及日累积蒸腾耗水量明显低于对照,而水分利用效率(WUE)、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p<0.05);暗呼吸速率(Rd)比对照高出10.33%。表观量子效率、光补偿点(LCP)等光合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分析表明,杨树对杨小舟蛾的取食危害存在光合补偿的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8.
LSV和LMoV侵染对百合光合生理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方百合"西伯利亚"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百合无症病毒(LSV)和百合斑驳病毒(LMoV)侵染对植株光合生理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检测结果表明:LSV侵染叶片中叶绿素a、b以及总叶绿素含量与健康叶片相比分别降低了15.8%、16.6%和11.1%;LMoV侵染叶片分别降低了24.3%、22.6%和16.5%.LSV侵染叶片中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与健康叶片相比分别降低了19.2%、13.4%和15.1%;LMoV侵染叶片分别降低了50.6%、48.2%和29.6%.LSV侵染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24.6%、29.4%、16.5%和23.4%;LMoV侵染叶片分别增加了10.6%、18.2%、9.6%和19.6%.可见,百合植株光合生理和抗氧化酶活性均受到LSV和LMoV侵染的影响,危害程度LMoV高于LSV.  相似文献   

9.
增效双效灵(HDE)是一种新型复合氨基酸农药.叶面喷施1—3次250—1000ppnHDE,能促进甘薯植株(溶液培养)的生长,可使甘薯单株鲜重较对照增加20%-22%,叶片粗蛋白质含量增加7%—22%,叶片内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亦较对照为高,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达19%—41%,使单位叶面积鲜重和干重分别增加3%—8%和7%—10%,在试验浓度中以500ppn0的效果为佳.试验结果表明,HDE具有明显的促进植物生长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
在月季展叶期叶面喷施 3.3mL·L-1叶面肥 112 5 ,以清水为对照 ,探讨了叶面肥 112 5对月季生长发育及衰老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 :叶面肥 112 5能协调月季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 ,使月季株高、茎粗分别比对照增加 11.9% ,9.5 % ;叶片鲜、干重分别增加 7.4 % ,5 .7% ;叶面积和单枝叶片数比对照分别减少了 5 .5 % ,11.1% ;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重的增加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延缓月季花的衰老 ,使其单朵花期比对照延长 3d ;其花径在蕾期和半开期都有所增大 ,从盛开期到衰败期与对照相比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明显增加花瓣数、降低黄萎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叶面肥 112 5处理的月季花 ,其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从蕾期到衰败期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6个不同产地来源的牡丹叶中丹皮酚和芍药苷的含量。丹皮酚与芍药苷的测定均以Waters Xbridge shield RP18色谱柱(5 μm, 4.6 mm × 150.0 mm)为固定相,流速1.0 mL/min,柱温30 ℃,进样量为10 μL;丹皮酚检测以甲醇-水(体积比45: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5 nm;芍药苷检测以乙腈-0.1%磷酸溶液(体积比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0 nm。结果显示,丹皮酚和芍药苷分别在浓度12.5~400.0 μg/mL和50.0~800.0 μg/mL的范围内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加样回收率都较好,6个不同产地的牡丹叶中丹皮酚和芍药苷的含量有所差别。该研究为牡丹叶质量综合评价及药效的科学解释提供了准确、快速的定量分析方法,同时为探讨不同产地来源牡丹叶的化学成分及其开发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对凤丹牡丹花瓣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研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1H NMR、13C NMR和MS波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得到2个没食子酸鞣质类化合物,分别为1-O-galloyl-β-D-glucose(1)和1,2,3,4,6-Trigalloyl-β-D-glucose(2),以及一个黄酮类化合物kaempferol-3,7-di-O-β-D-glucopyranoside(3)。化合物1~3均首次从凤丹牡丹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也是首次从凤丹牡丹花中分离得到鞣质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20种中药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20种中药丙酮提取物为材料,测定了其对几种病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在供试质量浓度为0.05 g/mL时,肉桂提取物对所有供试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抑制率均在95%以上,丹皮提取物对5种供试菌中的4种抑制率为100%,肉豆蔻、补骨脂、茜草、丹参和青蒿提取物对所有供试菌的抑制率均在60%以上.在供试质量浓度为0.1 g/mL时,小茴香、诃子和茜草提取物对棉花枯萎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均为100%,肉桂、丹皮和黄连提取物对棉花枯萎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均在90%以上,肉豆蔻、补骨脂和青蒿提取物对孢子萌发抑制率均在60%以上.肉桂和丹皮作为植物源杀菌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超声波强化提取牡丹花黄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超声波技术对牡丹花黄酮提取进行强化,选择超声频率、乙醇浓度、超声时间、物料比为因素进行正交实验,优选出超声提取最佳工艺:即以70%的乙醇,料液比为1:20,在频率为22kHz的超声波下处理10min,提取率可达91.5%。具有提取效率高,提取时间短,温度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地栽牡丹根系萌动前后营养物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政  郭冠男  王雪玲  申萍  何松林 《河南科学》2013,(12):2166-2169
以三年生实生苗牡丹‘风丹白’为材料,探讨牡丹根系萌动前后不同时期根系中营养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淀粉含量呈现先升高再下降,再升高后下降的整体走势.而可溶性蛋白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在相对休眠期(12月13日至1月10日)内,随着温度的降低,可溶性糖积累明显并维持在较高的量,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逐渐增加.根系萌动(2月27日)开始后,牡丹根系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急剧降低,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继续保持升高的总体趋势.根系生长旺盛期(3月6日至3月13日)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升高,淀粉含量反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6.
运用形态特征观测和组织解剖比较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和芍药(Paeonia lactijlora)台阁花花型中上方花的来源.发现台阁花上方花的各类器官中总是显现出心皮的形态和解剖结构的印迹,上方花的各个器官都带有房衣的变态物,特别是“类子房结构”在牡丹上方花花萼片中的出现和筒状花瓣横切面上两段不同组织结构的存在以及上方花中心皮数目不断增多的特点,认为台阁花中上方花的花萼、花瓣和雄蕊等各类器官都是由心皮原基转化发育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牡丹无土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合分析了牡丹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以及现有对牡丹进行的无土栽培实验资料,认为牡丹的无土栽培是可行的,有重大经济意义,但目前技术上还远不够完善,必须在液培配方、水气供应、培养设施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基于18S rRNA基因序列以近缘植物Paeonia suffruticosa和Mahonia bealei为外类群,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s,NJ)和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对毛茛科Ranunculaceae 6属12种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8S rRNA基因序列长度范围在1807~1810bp之间,系统树显示耧斗菜属Aquilegia与唐松草属Thalictrum,升麻属Cimicifuga与乌头属Aconitu  相似文献   

19.
以牡丹‘璎珞宝珠’为材料,对影响其不定芽分化、生根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根源基的解剖学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不定芽的增殖培养中,分化较好的培养基为MSB+1.5mg·L~(-1)6-BA+0.05mg·L~(-1)NAA,不定芽再生率最高为(90.30±1.56)%,增殖系数最高为5.91±0.20;诱导生根最佳培养基为1/2MSB+3.0mg·L~(-1)IBA+0.5mg·L~(-1) NAA+1g·L~(-1)活性炭(AC),生根率最高达到(75.25±2.43)%,生根量为3.30±0.09,根长度最长达到(1.40±0.11)cm,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牡丹组培苗的不定根属于诱生根原始体型,不定根原始体起源于维管束的形成层细胞,继代次数与生根有相关性.前期4℃低温处理7d培养有利于生根,自然散射光照射下,生根状况最好,根的平均长度为(2.62±0.28)cm,移栽成活率达(85.4±1.13)%.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牡丹根际微生物与中药材道地性及株龄的相关性.采用平板计数法研究了五产区牡丹根际土壤三大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变化.结果显示牡丹根际微生物数量由高到低产区排序如下.细菌:洛阳铜陵亳州南陵菏泽,放线菌:铜陵亳州菏泽洛阳南陵,真菌:洛阳菏泽亳州铜陵南陵.其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不同产区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真菌则在铜陵、南陵与亳州、洛阳间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株龄南陵产区牡丹根际微生物数量由高到低排序如下.细菌:1龄3龄2龄4龄5龄,放线菌:1龄4龄2龄3龄5龄,真菌:1龄5龄4龄3龄2龄,其中根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1-5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真菌则在1龄与2龄、2龄与5龄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牡丹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在道地与非道地产区间无规律,但道地产区根际真菌数量显著低于非道地产区.道地产区牡丹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随牡丹株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真菌呈1龄最高、2龄最低且2-5龄缓慢升高的变化规律,有从高肥的"细菌主导型"向低肥的"真菌主导型"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