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良镛,男,1922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士,曾任清华大学建筑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以及国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职。现任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相似文献   

2.
文远  段明 《少儿科技》2012,(7):23-24
1.吴良镛总是笑眯眯的,笑得敦厚、诚恳。他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于2012年2月14日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3.
《工程与建设》2012,26(2):170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4.
徐杨 《科技资讯》2007,(13):193
进入21世纪,“人居环境”问题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提倡。人居环境质量作为国民生活水准的主要标志。2000年,联合国人居署设立了“联合国人类居住环境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国家建设部也相应设立了“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范例奖”,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水土、景物、植物的亲近化,成为人类生存环境发展的一个共识与趋势;营造一个和谐发展的生活空间,与自然保持平衡,成为现代人居环境建设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人居环境系统在地域上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不同地域层次的人居环境,不仅在于居民量的不同,还带来了内容与质的变化,具有不同的人居环境的要素组成.从地理学的视角,城市地域范围内的人居环境体系可以划分为市域层次住区/社区层次、以及住宅3个层次.对于城市内市域层次的人居环境,对其管理的理念是以分部门管理的“条条”式管理为主,以体现城市人居环境的整体性;对于住区/社区层次的人居环境,则以分区(大致以城市各街道为单元)管理的“块块”管理模式为主,体现了城市内部人居环境的差异性.针对目前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管理存在的管理存在着投入不足,重硬件、轻软件、人居环境要素配置的空间性歧视(中心区域投入多,边缘区域投入少)以及社区人居环境管理自治能力弱等问题,构建“条”、“块”结合的网络化城市管理的理念,并分别从城市层面和社区层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清华大学1993年十大科技新闻①建筑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吴良镛主持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工程荣获“世界人居奖”。②国家“863”重点攻关项目──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验工程通过鉴定和验收。③核研院院长兼总工程师、首届“863”能源领域首席专...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旅游的持续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着一系列人居环境危机,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从景观基因修补和文化基因修复的视角,探索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双修”机理和应对策略.研究表明:1) 聚落“双修”本质是针对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更新改造工作,强调“文化基因修复”与“景观基因修补”,这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过程中实现空间形态重构、生态环境适应、社会文化传承及人居环境更新与营建非常契合.2) 从聚落“双修”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机理,认为政府、村民等多元主体对破坏的建筑基因、流失的文化基因、冲突的聚落空间基因和恶化的生态环境基因等进行整治与改造,可促使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序转型.3) 从聚落“双修”策略来看,依托旅游资源开发,通过分级分区保护、活化文化内涵,使传统村落文化在时代发展与进步中得以延续.提出恢复山水特色,优化绿地系统,强调生态文明,建立治理体系的环境基因修补策略;空间重组,优化用地布局,农旅联动,创新产业升级的布局基因修补策略;循序渐进,加强风貌改造,内修外补,实现有机活化的建筑基因修补策略.  相似文献   

8.
当前,城市化进程导致人居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同时由于技术、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就城市论城市”的传统设计手法已不合时宜.本文从区域层面对大连人居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在大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探讨了如何从区域层面提升人居环境,最后给出了提升大连市域人居环境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9.
浅析绿色建筑材料在人居环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认识绿色建筑材料的性能、特点、应用,分析了绿色建筑以及绿色人居环境的具体要求、设计理念,并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最高指导原则,对绿色建筑材料在人居环境中如何更好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今后绿色人居环境的营造起到推动作用和参考价值,确保绿色人居环境的创造能够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传统民居的类设计模式建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传统民居的研究 ,其对象是千百年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历史产物 .其目的在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的创新之路 .文中以吴良镛先生的“类四合院”为例子 ,论述传统民居“类设计”模式的提出 .以类型学理论为依据 ,分析传统民居“类设计”模式的设计方法与创新思维 .以张永和先生的“清溪坡地住宅群”,以及安藤忠雄先生的“住吉长屋”为实例 ,阐明传统民居“类设计”模式的丰富内涵与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市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在城市里待了下去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亚里士多德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人们对城市的理解更加深刻,认识到城市文化和城市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宜居城市”的理念。所谓“宜居城市”一般来说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好的物质环境;二是好的人际环境;三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一个“宜居城市”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要以人为本并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提出的口号是:“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一个充满着和平、和谐、希望、尊严、健康和幸福的家园”,这是对“宜居城市”概念的一种全面理解。就人居…  相似文献   

12.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该文以湖北省为研究区,从城市人居生活质量、生产质量和生态质量3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湖北省17个市州2013—2018年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分异及贡献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 研究期内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及其生活、生产和生态子系统质量总体上呈提升趋势,各地市州城市人居环境及其生活、生产、生态子系统质量的差距总体上呈缩小趋势;2) 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核心集聚、局部连片”的分布特征,且研究期内鄂西地区人居环境质量改善速度最快,鄂中地区次之,鄂东地区最小;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密度、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率、公路里程密度是驱动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主要贡献因子,但随着时间演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重心将由少数的核心因子向多因子共建转变.  相似文献   

13.
张云 《科技咨询导报》2009,(26):121-122
本研究提出对城市内部人居环境安全进行定级的思想:将人居环境安全进行评扳,体现人居环境安全的空间差异,让人居环境安全级别落实到具体的街道和小区,从基层做好人居环境安全建设工作。对人居环境安全定级方法进行了探索,提出城市人居环境安全定级原则,然后根据城市特点建立城市人居环境安全定级指标体系及权重。在此基础上,经过因素分值计算,定级单元划分,单元因素分值及其总分值计算对人居环境安全进行初步定级。最后通过意见征询和实地校核,确定最终定级结果。  相似文献   

14.
维护城市生态景观良性发展过程及其建设格局的连续性是保证城市人居环境健康与安全的重要因素。以合肥市为例,分析其由“园林城市”向“生态、景观城市”合理过渡思路。  相似文献   

15.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有效保障,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生态振兴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带动生态经济发展和提高村民生态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过程中,部分地区理念手段较为滞后,农业生产污染亟需解决,农村生活条件有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仍需加强。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必须以新时代“两山”理论为指导,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绿化工程,让广大农民享受到乡村生态振兴的时代红利,共建美丽清洁新农村。  相似文献   

16.
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最主要的场所,把握其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拓宽人居环境的内容体系,也是“生态文明”思想的大连践行.立足大连实际,借鉴相关研究,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熵权法实证研究2011—2017年大连市10个区(县)城市人居环境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结论如下:①时间过程.2011—2017年,大连市人居环境宜居度波动变化比较稳定,总体呈现出小幅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特征.②空间格局.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三级单元的空间分异明显,人居环境核心区以中山区为代表,过渡区在数量上居于主体地位.人居环境不同单元分布区(县)的个数逐年变化,总体为人居环境过渡区不断减少,核心区和边缘区波动增加的趋势.③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时空分异变化是自然地理要素与社会综合要素等多种要素、多个系统综合共同作用与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于2010年初步成形的关于南京江心洲“生态科技岛”概念性规划清晰地反映出产业升级、环保升级乃至理念的升级.该规划注重生态基础设施的先行性、注重人居场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这一思路在生态健康的前提下能够实现人居、环境、经济文化发展良性互动的可能.根据对该规划及其初步实施的考察,可进一步提出如下建议:江心洲的定位与南京主城区应该有错综,以保留其“世外性”;规划的受益者首先应该是本地风土、物种和本地居民.“生态”集约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而“生态”与“科技”的统一则体现了江心洲发展的健康方向.  相似文献   

18.
绿色建筑是实现“以人为本”、“建筑设计”、“自然环境”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建设事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城郊型生态景观林业”网络体系建设工程是建设“生态园林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环保、美化功能的绿色屏障,对改善生态环境,美化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保护人类生存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园冶》思想中具有极强的环境营造和审美意识,“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人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借体宜”“意境”等内容既是我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关键技法,同时又成为古典文化中环境审美的最高评价标准.然而,《园冶》这种基于人居环境的视角长期以来并不被重视.以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小城市绿化建设为研究着力点,分析了当下中小城市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阐述了《园冶》中的经典理念对中小城市绿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