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科技、教育、产业的不断发展,“政产学研用”合作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和实现产业界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结合我国当前工程教育与产业界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为基础,用户需求为导向,政府全面服务的合作模式,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促进政产学研用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政产学研用合作中,应注重发挥政府的指导、企业的主体、高校的支撑作用,有效构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完善政产学研用合作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政产学研用金协同是实现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快速转化的有效措施。绿色技术创新政产学研用金协同能够以多部门政策合力来引领绿色产业发展方向,以创新体制机制来构筑新型研发平台,以协同合作的标准来规范市场行为,以示范工程或项目来推动绿色创新集成,以协同的育人模式来开发人力资源,有效提高绿色技术的转化效率。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发展无论是参与主体、合作方式、合作规模、合作质量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然而,也存在主体参与动力不足、深度不够、层次不高、范围不广、市场导向不强的问题。围绕上述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实现我国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陈波 《太原科技》2014,(1):1-3,14
随着自主创新进程不断深入,最大限度整合社会创新资源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为新的创新组织模式。与传统产学研结合模式相比,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强调创新知识生产,更强调创新知识的转化;构成要素也更为全面,基本涵摄了从知识生产到知识消费全过程的创新力量。围绕如何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政府、大学与科研机构、目标用户分别发挥着组织保障、智力支持、目标导向等不同功能,从而使政产学研用既成为一个内部协同配合整体,同时具有较强外部开放性的创新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5.
构建开放式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河南省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关键环节,可以有效破解高校院所不愿做和单个企业做不了的难题。本文主要针对河南省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后,提出了组建河南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思路对策。  相似文献   

6.
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推动高校发展,促进高校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方式,也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手段。产业技术研究院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整合性的特点,通过对具有巨大经济潜力的产业前沿、共性技术的研发,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各种创新资源,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专注于科技成果转化和共性技术研发的研究机构.为了使科技成果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调整和升级,我国于2006年开始逐步推行各类鼓励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的政策.在梳理产业技术研究院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归纳了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自2006年以来有关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政策文件,总结出其政策变化情况及特点;对发...  相似文献   

8.
为克服当前电子商务人才供求的怪圈,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学生,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高校应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基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全力打造电子商务专业政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开设具有现代感和先进性的实训技术,促使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商务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基本实现零距离上岗。  相似文献   

9.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借助地区产业发达的优势,依托地方政府强力支持,对高职院校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进行了探索.通过搭平台、促交流,强化了四方合作,为学校实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及其内涵建设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吴玮 《安徽科技》2014,(12):19-20
芜湖市围绕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多措并举,引导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着力打造促进产业发展的公共研发平台。目前,全市组建了奇瑞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芜湖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等5个重点产业研究院,10多个产业研究院在建,涉及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装备、电子通信、智能电网、生物医药和现代农业等领域,促进了人才和技术向芜湖集聚。  相似文献   

11.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当前日本最大的国家级公共研究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推动产学官合作研究和成果的发布、普及活动,进行工业科学技术的相关基础研究、高技术的研发,为提高国家未来的产业竞争力做贡献。研究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的发展,特别是其现行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刊上期刊登了冷民等人的《公共产业技术研究院促进区域创新发展》一文,总结了此类研发机构的创新特点,以及在市场经济体系下高层次产业技术研究院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本文进一步以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日本独立行政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台湾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三家具有相当代表性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为例,讨论分析公共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管理的三条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3.
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资源不足和信息与通信技术类专业应用面广、知识更新快的特征,结合武夷学院实际校情,大胆对信息与通信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构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订单式培养为驱动,以校企联合办学为途径,强化“产、学、研、用”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经过两年的实践,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安徽科技》2014,(3):20-21
正为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经济升级版,充分!整合政产学研科技资源,2013年,芜湖市出台《芜湖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扶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旨在加快推进芜湖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和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办法明确了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从事产业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科!技企业孵化、技术咨询服务、人才培养及对外交流合作的新型公共研发平台。研究院建设扶持突出首位产  相似文献   

15.
正破除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安徽省、中科院、合肥市与中科大共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大先研院"),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合肥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中科大先研院以打造"江淮硅谷"的雄心,逐步展示其无穷的创新驱动魅力。一、力破体制藩篱,跨越成果转化"死亡之谷"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使"深化改革"成为热词,其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破除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科技迸发巨大活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苏南科技开发》2007,(9):45-45
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苏州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苏州技术研究院”于2007年元月正式在苏州注册,落户在苏州高新区科技城,并由陈东敏博士出任首任行政院长。  相似文献   

17.
《创新科技》2012,(9):30
<正>9月6日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大会顺利召开。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到会为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副市长沈晓明出席会议并讲话。科技部高新司司长赵玉海宣读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的贺信。市委副秘书长姚海同出席会议。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成立,是贯彻落实近日上海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实质性新举措。旨在面向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良 《创新科技》2016,(7):12-14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河南实现制造业强省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河南作为新型经济产业的后发地区,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机制建设中还存在着种种不足,本文拟从河南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现状分析入手,找到制约河南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结合的问题,从而为加快建设和打造创新型河南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潘勇 《安徽科技》2014,(2):12-14
为加快推进安徽省创新型省份(试点)建设,加快蚌埠市战略新兴产业--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共同推进硅基新材料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由蚌埠市政府、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安徽方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盛世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百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资,于2013年10月16日组建成立了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经过几个月来的各方共同努力,研究院取得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10月24日,合肥市与中国科大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暨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合肥市高新区举行。安徽省省长李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阴和俊、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许武、校长侯建国等出席仪式,为先进技术研究院揭牌,会上还为8位企业导师代表颁发了聘书。侯建国与合肥市市长张庆军代表双方签署了新一轮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建设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按照"省院合作、市校共建"的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