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论环境生物地球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机制,尝试性地提出了该学科的定义和科学使命。着重强调,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应该服务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此可以预料,生物—非生物复合系统中原生/次生化学污染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将为有利于全球污染控制和原生与次生化学污染引起的生态恶化和地方病防治的环境战略制定和目的于节省地球自然资源的生态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河北围场小扣花营锰银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扣花营锰银矿床是一个浅成低温热液脉状矿床,主要物质成分为石英,碳酸盐和硫化物。  相似文献   

3.
淮河流域贝类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与水污染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介贝类生物地球化学及其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这方面研究不仅仅揭示了流域生态环境的灾难性现状,更重要的是为水污染防治,特别是有毒污染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贝类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在环境预警和生态修复方面有重要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5.
一、学科提出的背景微量元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研究早有报道,但是,农业生物地球化学作为一门学科,过去在我国未见正式提出。从学科发展史上看,现代农业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始于苏联B.N.维尔纳德茨基(1863~1945),他于本世纪20~40年代开创了生物地球化学新学科,后来他的学生A..维诺格拉多夫(1885~1949)把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即开始微量元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1950年召开全苏第一次微量元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动植物生活中的微量元素》(上、下集)“’。为开展…  相似文献   

6.
南海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述南海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课题“南海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胶体的显著作用”的研究内容,报道了近年来我们在该领域的最新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生物圈是地球发展与演化的必然产物,人和动植物在相当长的进化过程中与自然环境形成了协调统一的关系,生物与自然环境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在物质组成上有机体和其生存的环境是一种共轭关系,研究表明,活质、植物和人体的化学元素平均丰度的增减变化趋势与地壳、土壤、海水的化学元素平均丰度的增减变化趋势基本上是一至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生物润滑剂在生物摩擦学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生物润滑剂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提出了该领域值得重点探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湘中锡矿山式锑矿与硅化关系密切。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存在着灰岩硅化和砂泥质岩硅化不同原岩类型的成矿围岩蚀变。硅化岩的稀土元素含量要比未蚀变原岩稍低,但是仍具有与原岩一致的相对关系,据此,可以恢复硅化岩原岩。硅化灰岩的稀土元素含量低,硅化砂岩(包括硅化泥质粉砂岩)相对较高。硅化灰岩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有负Eu异常和负Ce异常;而硅化砂岩稀土元素配分型式类似原岩,只有负Eu异常,无Ce异常。辉锑矿稀土配分型式也区分出有Ce异常和无Ce异常的两种类型,反映成矿流体是否有对灰岩地层广泛强烈的硅化蚀变交代。  相似文献   

10.
构造地球化学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断裂构造地球化学为主,从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其分异耗散顺序;矿物脉体-次生包裹体-同变形期流体及其微观动力学分析;压力强度-温热梯度-溶液浓度及其耦联相关体系;构造应力场-流变物理场-地球化学场及其参量数字模拟等4方面研究展望.上述4个方面既自成系统又相互关联,在时空演化上,可以结合地球动力学、构造年代学等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1.
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日益急切,对海洋工程用钢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对其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本文总结了稀土元素在钢中的存在形式与表征手段及其在钢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阐明了目前在大线能量焊接用钢成分设计时添加稀土元素对改善热影响区性能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稀土元素在钢中应用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2.
煤层气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煤层气作为新资源的研究及开发状况,全面评述了煤层气地球化学研究的现状:其组分以CH4为主,δ13C1值约为-80‰--10‰,有限的δD1值数据为-333‰--117‰,CO2的δ13C值为-29.4‰- 18.6‰,其他组分的同位素则极少研究;煤层气目前仅主要识别出热成因气和次生生物气两种类型,还有其他划分标准;与常规天然气相比,煤层气CH4和CO2的δ13C值的分布范围很宽,尤其存在特高值.目前煤层气地球化学存在并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为:甲烷碳、氢同位素组成变化的机理、影响因素及其应用;δ13C1值与Ro值的关系;煤层气成因类型的系统划分方案和指标以及煤层气地球化学在煤层气选区评价中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3.
廖馨  周浩郎 《广西科学》2023,30(5):891-898
珊瑚礁隐居生物是栖息于珊瑚礁隐匿空间中的后生动物群体,其群落的生物量巨大,在珊瑚礁生物多样性的构成中占据大多数,且在珊瑚礁营养动力学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目前国际国内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多集中在鱼类及甲壳类、棘皮动物等礁栖或底栖动物上,对珊瑚礁隐居生物的关注度不足,隐居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不甚清楚,有些类别甚至从未被描述。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了珊瑚礁隐居生物的研究现状,并对基于珊瑚礁自动监测装置(Autonomous Reef Monitoring Structures, ARMS)的隐居生物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狭义的生物医用材料,是指长期与活体组织接触或植入活体内部,起某种生物功能的材料。而广义的生物医用材料还包括制造生物医药的原材料、医学诊断试剂、药物送达释放体系用材以及一次性使用的医用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及其制品已广泛应用于人体植入体。以现代科技手段生产的生物医用新材料及其制品在代替、修补、辅助修复人体组织器官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医学上已广泛用于制造人工心脏、心脏瓣膜、人造血管、人工肾、人造皮肤、人工骨,以及药物释放体系等。已显示出较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成为一个新兴  相似文献   

15.
煤层气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煤层气作为新资源的研究及开发状况,全面评述了煤层气地球化学研究的现状:其组分以CH4为主,δ13C1值约为-80‰—-10‰,有限的δD1值数据为-333‰—-117‰,CO2的δ13C值为-29.4‰—+18.6‰,其他组分的同位素则极少研究;煤层气目前仅主要识别出热成因气和次生生物气两种类型,还有其他划分标准;与常规天然气相比,煤层气CH4和CO2的δ13C值的分布范围很宽,尤其存在特高值.目前煤层气地球化学存在并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为:甲烷碳、氢同位素组成变化的机理、影响因素及其应用;δ13C1值与Ro值的关系;煤层气成因类型的系统划分方案和指标以及煤层气地球化学在煤层气选区评价中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6.
微波能应用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本文就微波对生物体的非热效应在医疗,生物,工农业,科学实验等非通信的应用以及在贮粮杀虫的发展趋势等方面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交互带是河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的界面;是河水和地下水耦合的中心;在河水和地下水发生动态交换的过程中,交互带发生着强烈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本文在介绍河水一地下水交互带定义和特征的基础上,综述了河水-地下水交互带内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详细介绍了交互带的探测技术方法,包括原位和非原位探测的技术和设备;并提出了目前交互带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河水和地下水交互带边界的确定、交互带野外采样和原位探测的方法、交互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交互带对河流水质影响的机制等.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生物渗流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渗流力学是生物流体力学的分支学科.在回顾微循环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描述了生物脏器多孔介质的证明,以及国内外研究生物多孔介质的理论模型.最后,从组织工程学的角度对生物渗流的发展、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与微循环研究方法比较,用渗流力学方法研究生物器官内体液的流动有整体的优势,可以反映器官的整体性状.  相似文献   

19.
交互带是河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的界面;是河水和地下水耦合的中心;在河水和地下水发生动态交换的过程中,交互带发生着强烈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本文在介绍河水-地下水交互带定义和特征的基础上,综述了河水-地下水交互带内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详细介绍了交互带的探测技术方法,包括原位和非原位探测的技术和设备;并提出了目前交互带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河水和地下水交互带边界的确定、交互带野外采样和原位探测的方法、交互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交互带对河流水质影响的机制等.  相似文献   

20.
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1993年底,我国共建立了以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551个,面积1766.8万公顷。同时,还建立了一批具经营和保护双重功能的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本文在全面分析我国森森资源现状和分布特点的基础上,论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今后我国森林生物多亲性的保护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