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文介绍库恩把“革命”这一概念引进科学发展史的研究,令人耳目一新。显然,这一观点不仅对研究科学史有意义,因为守旧的传统科学观并非仅存在于科学史研究领域之中。  相似文献   

2.
沈铭贤 《世界科学》2012,(12):20-21
50年前,196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薄薄的书:《科学革命的结构》(以下简称《结构》),作者是并不大知名的科学史教授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谁也不曾料到,这本讨论科学的相当艰深的书,竟售出了超过100万册,成为影响20世纪学术思潮的经典之一,以致于50年后的今天,全球学术界仍在热烈纪念,以表示对库恩的崇敬和感谢。库恩究竟有何突出的、创造性的贡献呢?第一,把科学哲学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史基础上《结构》是部科学哲学著作。所谓科学哲学,就是把科学作为探究的对象,企图从哲学层面描画科学的整体图景,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邓力 《世界科学》2012,(12):18-19
托马斯·库恩所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于1962年出版;出版之后,本书并没有立刻获得成功。但是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本书总共售出超过100万本,能够与其相比的科学著作只有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现在,人们认为《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库恩笔下的四次重大的科学革命,从中您能够一窥本书的精彩内容。我们还会讨论库恩忽略的另外一场同样重要的科学革命。哥白尼革命为中世纪天文学定下基调的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学者托勒密,按照他的观点,太阳和其他行星是围绕地球运转的。  相似文献   

4.
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苏联于1975年出版了俄译本。苏联《自然》杂志专门组织了对这本书的讨论。此文是讨论中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他认为,库恩的观点原则上没有什么新东西,却包含了一些缺陷,主要是:(1)混淆了历史上正确理论(尽管是相对的)与错误理论的界限,从而背离了对应原理;(2)把科学革命简单化了,从而忽略了科学革命的不同等级;(3)看不到科学发展的多样性——不同学科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比重,以及它的局限性——科学按指数增长的发展已近于饱和,将出现新的发展方向。这些看法,在苏联科学界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是苏联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文章原载苏联,1976,№.6。译文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5.
托马斯·S·库恩是当今世界知名的学者,他因其科学哲学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而名满天下。其实,库恩是从物理学转向科学史,并进而转向科学哲学的。由于他明确提出并详尽阐述了科学共同体的概念,因此也有人把他列为与默顿传统无关的三位科学社会学代氧人物之一(其他两位是普赖斯和本·戴维)。正因为库恩的研究横跨了较为广阔的领域,具有多角度的视野,因而他对科学史论也有比较深刻的洞见,从而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科学史观。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6.
科学史编纂理论(编史学)涉及诸多基础理论;本文讨论的是科学史对象和科学史结构的有关概念与问题。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讨论了几个概念的涵义,认为科学史中难以应用科学哲学的“划界”准则;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讨论了“分期”问题,认为年代学方式仍是目前一种较好的构架(对以“科学革命”为纲深表怀疑);科学史一些内容比重问题也在这一部分中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美国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保尔·费耶本德,是60年代以来科学哲学领域中反逻辑实证主义的革命中的健将之一。他的观点大体上属于鲍波尔的批判主义,但也是这个学派的叛逆。在科学发展观方面他比较接近于库恩的科学革命概念,但也有不同,某些方面更为极端,往往以更为彰明昭著的非理性主义而著称。下面的文章原是他同库恩的论争之作,却也简要地叙述了他自己的科学发平模式。在他看来,科学有一定“韧性”,即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总要遵守一种理论,而置大量反证于不顾。在这一点上,他反对鲍波尔关于理论忌是不断出到反驳的观点。另一方面,有“韧性”即容许对现行理论进行调整,改变形式,这就不可避免出现“增生”,使不同理论同时并存。在这一点上他又反对库恩的规范绝对统治,否认常规科学时期的存在。他认为科学的韧性和增生是相互作用的,因而,科学家既要敢于在困难面前坚持自己的意见,又要勇于修正自己的意见,容忍不同理论。因此,科学的常规和革命也不是科学发展的两个不同时期,而只是两种不同因素。费耶本德认为,这也就是科学的经验成分和哲学成分。前者是大量的,因而常常被看成是科学的全部内容,而忽略了后者在科学革命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按照这位哲学家的意见,科学进化前景应是这两种不同因素的辩证的综合。但是,这个粗略的轮廓中却隐含了另外一些问题:科学为什幺有韧性?因为理论根本不可能由事实来检验;为什么会增生?也仅仅是因为“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因而科学理论不可能具有任何真理性,也没有任何理性基础。归根到底,科学的发展也谈不上什么逻辑模式。此文原题是《对专家们的安慰》。这里主要摘自此文前半部分。标题都是编者所加。后半部分讨论“理性在科学中的作用”,对上述在前半部分中隐含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展开。这一部分当分行介绍。  相似文献   

8.
刘振  吴以义 《科学》2015,(2):12-15
库恩读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获得启示:亚里士多德只能按亚里士多德来理解。借用库恩的概念理解亚里士多德,我们将会看明白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中被近代科学革命所扬弃的是什么,而且在这一番梳理中也能体会到亚里士多德之所以伟大的理由。刘振(以下简称"刘"):吴老师,您好。上学期一直在听您的《科学史通论》的课程,很受启发。但是由于那门课是通史课程,发现您对一些问题的讲述都是提纲挈领式的,许多细节都没有时间铺开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9.
沈铭贤 《科学》2013,65(2):29-32,4
正在纪念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的伟大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50周年(1962—2012)的时候,科学共同体问题又一次引起我们关注和思考。什么是科学共同体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意指社会人群中具有特定的共同利益或共同职业、共同兴趣、共同语言并遵循某种共同规范的群体、社团。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community)是科学家的组织和团体。像其他社会共同体一样,科学共同体也必须:第一,有共同语言或研究  相似文献   

10.
1959年波普尔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英文版著作,题目为:《科学发现的逻辑》,但书的内容却完全否认科学发现有什么逻辑可言,尤其反对所谓归纳逻辑。如此一来,科学发现似乎被逐出了理性的殿堂,而成为非理性的产物。当然,这种看法并非是全新的观点,有些科学史家和科学社会学家早已注意过这个问题。例如乔治·萨顿曾指出:关于科学史“至少还有三种观点:逻辑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值得更为详细地研究”,他这里也包含着对  相似文献   

11.
本期选载了两篇苏联关于科技革命的文章。凯德洛夫的文章探讨了科学与实践关系的发展历史,认为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科学走到了技术和生产前面,科学与实践关系的形式变化了,但实践依然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他还预言,根据带头学科更替的规律,生物学将成为带头学科,而后,心理学将发展为新的带头学科。《科技革命条件下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论特点》粗线条地勾画了现代科技研究的八个方法论特点。其中提到科学的整体化趋势、辩证法化趋势,要求科学家本身去掌握方法论的武器。这些看法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16—17世纪在欧洲发生了一场科学革命,这是科学史上第一例革命。它是对古希腊和中世纪科学的一场革命,为尔后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从学科层面来看,这场革命由天文学、化学、力学和生理学革命汇合而成。其中,"日心学说"的天文学革命率先揭开了革命的帷幕,推翻了此前统治人类思想长达1800多年的"地心学说",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结构的看法.哥白尼、开普勒、  相似文献   

13.
穆扬 《世界科学》2012,(12):16-17
托马斯·库恩仅凭一己之力就改变了"范式"这个词的维度与含义。"结构"和"革命"在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以下简称《结构》)一书的题目中就被醒要地提显了出来。他坚信,科学革命不但真切存在,而且可寻其结构。库恩对这种结构的勾勒显得谨慎非常:常规科学(日常的科学研究工作)具有其特定相应的范式和解决疑难的执着;研究过程必然会催生出某些足以引发理论危机的异常情况;而危机的化解又必然依附于对一种新范式的创究。解决科学疑难的过程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诸如填字游戏、拼图和数独这类在正经工作之余打发时间的愉快方式。  相似文献   

14.
Hull  D 周昌忠 《世界科学》1996,(11):38-39
一个革命的科学哲学家DavidL.Hull著周昌忠译托马斯·S·库恩(ThomasS.Kuhn)于6月17日逝世,终年73岁。他以把“范型”和“不可比性”这两条原理引入关于科学的研究之中而著称。然而,他的工作之影响所及已超出这些范围。托马斯·库恩与1...  相似文献   

15.
《萨顿和科学史的发展》一文介绍了创立“科学史”这一学科的开山鼻祖——萨顿。使人们了解“科学史”是如何诞生的。行文流畅生动。  相似文献   

16.
华罗庚 《科学通报》1984,29(12):705-705
§1.引言在《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一册中,拉法格写下了以下的回忆:“他(马克思)还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完善的地步”。苏联涅姆钦诺夫院士指出:“在这方面,经济科学不能有任何例外”。这句话无疑是正确的。他还将经济学与天文学进行比较来论述他的看法。他说:“天文学是最精密的科学,尽管在开始宇宙航行之前它还没有一点可能性来检验自己假设的正确性和直接在星际空间进行  相似文献   

17.
从科学史的视角来探究科学的发生发展,不仅可以一窥科学历程的全貌,还可以对科学概念的演进、科学理论的兴衰、科学思想的进步、科学方法的完善以及科学文化的传播作深入细致的考察。吴以义先生在海外学习研究科学史数十年,深谙其旨趣。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科学革命时代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洋文化比较交流等方面,著有《从哥白尼到牛顿:日心学说的确立》《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等多本专著,立意、文笔俱佳。本刊酝酿多年的"科学史专栏"终于启动,给大家带来了吴先生探讨"氧化"概念的开篇之作。本栏目会向更多科学史家约稿,读者们可以在历史的语境下更加立体地理解科学,欣赏科学。  相似文献   

18.
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发展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技术也和任何事物一样是在发展的。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真可说得上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科学技术的这样飞速发展,有人惊呼之为“知识爆炸”,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办法。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面对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曾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结构问题。最近又进一步提出了在自然科学、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外,还正在形成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这三个新的科学大部门的看法。本期所刊《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一文是钱学森同志应本刊特约撰写的一篇专论文章,文中对上述看法作了系统的论述。今后科学技术将如何发展,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来研究科学技术,这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重大战略问题。我们相信,钱学森同志的见解会在读者中引起关注,本刊欢迎大家来深入探讨这一重大的战略问题,以更好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科学的进步就是“常规科学”被激烈的科学“革命”所打破,从而进入新的阶段这样一个个的循环过程。这种理论自托马斯·库恩发表他的重要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以来,一直受到广泛的争议。最近的贡献来自著名的牛顿研究学者,伯纳德·科恩(I.BernardCohen)教授。在《科学中的革命》一书中,科恩考察了  相似文献   

20.
最后,在“科技史”栏里,《科学与历史:文明辩证观的一些理论问题》是英国剑桥远东科学史图书馆G·布普寄交本刊发表的.在这份为联合国大学“文明的探索.讲座准备的报告里,作者认为必须辨证地认识科学史中的一些理论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