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β-CD与α-巯基苯并咪唑包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β-CD与α-巯基苯并咪唑包合物的合成及表征.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测试表明,具有圆筒状晶格结构的β-CD(主体)与α-巯基苯并咪唑(客体)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弱相互作用而生成新物质——包合物,其组成为(C6H10O5)7*C7N2H6S.该化合物属于超分子.  相似文献   

2.
文章报道了β-CD对九头狮子草红色素的包合方法,研究了β-CD红色素液的热稳定性、光稳定性、耐氧化还原性和pH值稳定性,并就食品中常见的几种金属离子和常用添加剂对β-CD红色液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采用β-CD包合九头狮子草红色素后使色素的化学稳定性明显改善,使九头狮子草红色素运用于食品生产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β-Cyclodextrin (β-CD) and its cross-linke d polymer (β-CDP) were known as the mimetic models.Metalloporphyrin had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enzymatic method of analysis and molecular recognition. In present work, it was investigation that supramolecular recognition for halogenated phenols, three cresols,three nitrophenols and three aminophenols, served respectively as the substrate of the mimetic receptor,iron-5,10,15,20-tetrakis (sulforphenyl)-21H, 23H-porphine (FeTPPS) or FeTPPS-ββ-CDP. Supramolecular complex, FeTPPS-β-CDP with tunction of mult i-recognition and induced-fit, was a advanced kind of mimetic peroxidase; Methyl phenol or polyphenol was the substitute of chlorophenic acid, while aminophenols and other phenols were suggested not to be utilized to enzymatic assay of H2O2. Being a mimetic enzyme mimicking the space structure of overall proteinase, beaimed by immobilized mimetic enzyme with a large number of β-CD interior cavities, chlorophenol was identified optimal substrate in the system tested.  相似文献   

4.
用自组装技术将巯基乙酸自组装在金电极上,然后将一氯三嗪.α-环糊精(MCT-β-CD)与组装在金电极上的巯基乙酸(pH=8.5,温度为800C)反应1 h,得到MET-β-CD修饰金电极.用衰减全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ATR-FTIR)、循环伏安及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CTβ-CD已成功地修饰在金电极上,并且修饰电极上的环糊精(CD)能与偶氮苯发生包合反应.制备MCT-β-CD修饰金电极操作较简单,成本低,周期较短,可进一步用做环糊精自组装膜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用固相研磨法合成以β-环糊精(β-CD)为主体分子,水杨醛缩邻硝基苯胺(SN)为客体分子的包合物.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包合物的形成,并用等摩尔系列法和元素分析求得包合比为3∶2的包合物,包合平衡常数Ka=6.28×1015 L4/mol 4.结果表明,包合后的SN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加1倍,而且稳定性也增加,达到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比较其他结构相似的水杨醛类化合物的包合数据,β-CD有能力识别同系客体在结构上的细微变化.  相似文献   

6.
文献[1、2]曾报道了β-CD对显色体系的影响,但有机溶剂对于β-CD存在显色体系的影响至今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乙醇存在下,锌与5-Br-PADAP-β-CD的显色反应。实验表明,乙醇对此显色反应有明显的增敏作用。形成络合物的适宜pH范围为7.5—10.5,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52nm,表现摩尔吸光系数为1.35×10~5L·mol~(-1)·cm~(-2),较无乙醇存在的三元体系灵敏度增大了1.6倍。锌在0-16μg/25m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显色体系在四小时内保持稳定。用该法测定了水样中微量锌,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β-CD-2-苯基-N-对甲苯磺酰基氮丙啶形成超分子体系的过程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主客体间的偶极-偶极作用与包合物形成过程中能量变化直接相关,2-苯基-N-对甲苯磺酰基氮丙啶(NT2PA)分子的苯基朝向β-CD的主面时体系最稳定,电荷密度拓扑分析发现,当苯基取向β-CD的主面方向时,NT2PA分子能与β-CD次面边沿的羟基形成氢键。因此,偶极-偶极作用可能是β-CD包结NT2PA的主要推动力,而NT2PA在β-CD内腔中的定位作用主要得益于氢键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β-环糊精(β-CD)与环氧丙烷为原料在碱性环境中合成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浓浆,并利用无水乙醇对其除盐,常压下(101.3kPa)采用丙烯酰胺类高吸水树脂对浓浆进行循环脱水以取代原有减压除水设备,干燥后得到HP-β-CD固体,产率为65.23%。对HP-β-CD进行1H-NMR、FT-IR、XRD和SEM表征,结果表明,与β-CD相比,常压脱水所得产物的氢化学位移发生了明显移动,出现了甲基氢的化学位移,且在FT-IR谱图上出现甲基反对称振动吸收峰,对比标准FT-IR谱图,可确认产物为HP-β-CD;由于羟烷基的引入,打开了β-CD原有的分子内氢键,分子结构从晶态转变为无定形态,增大了HP-β-CD在水中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聚β-环糊精缓释微球的热稳定性及其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用热重法(TGA)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结果其热分解反应为一级动力学过程,表观活化能Ea为164.04 kJ·mol-1(Kissinger法)或169.84 kJ·mol-1(Ozawa法),指前因子A为1.05×1013,反应速率常数k298为2.69×10-15 s-1,半衰期t2980.5为8.18×106 a.证明β-环糊精(β-CD)经聚合反应制成聚β-CD缓释微球后,其热稳定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β-环糊精与脂肪酸酯缔合行为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电导法测定了体积比为38%乙醇溶液中β-环糊精(简称β-CD)对脂肪酸酯水解速率常数的影响,推导并检验了定量表达酯水解速率常数(k)与β-CD浓度(M)关系的数学表达式:k=k′/(1 AM),得出了β-CD对脂肪酸酯水解反应起禁阻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以β–环糊精(β-CD)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碳酸钙为致孔剂合成β–环糊精–环氧氯丙烷交联物(β-CDP)、碳酸钙致孔β-CDP(Ca-β-CDP),并用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以这两种交联产物作为吸附剂对酸化后的桉木预水解液(PHL1)进行木素吸附实验,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和吸附pH对木素吸附的影响,确定最佳吸附条件为:β-CDP用量12%(相对于PHL1质量)、吸附时间60,min、吸附温度30,℃、吸附pH为2.0,在此条件下木素最大去除率为57.9%;Ca-β-CDP用量为14%、吸附时间60,min、吸附温度30,℃、吸附pH 2.0,在此条件下木素最大去除率为55.4%.  相似文献   

12.
分光光度法对孔雀石绿染料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酸度、温度、光照等因素对孔雀石绿(MG)染料稳定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G在pH=2~5比较稳定;温度对MG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光照对MG有明显的破坏作用;Fe3+、Al3+对MG稳定性影响较大;EDTA和β-CD时MG可起到保护作用;为MG染料的合理应用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念珠藻蓝色素的生产方法,研究了该色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β-CD对色素性质的影响.测得念珠藻蓝色素在紫外光区和可见光区的最高吸收峰分别为350nm和610nm.  相似文献   

14.
新型主体β-CD-杯[4]芳烃衍生物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具有协同识别效应的超分子主体,设计合成了β-CD与杯[4]芳烃偶联物.通过叔丁基杯[4]芳烃与自制的3-甲氧基-4-(2-溴乙氧基)-苯甲醛反应,得到下沿含游离醛基的中间体1,3-双[4-甲酰基取代苯基]对叔丁基杯[4]芳烃衍生物2;2与N-(2-胺乙基)-氨基去氧-β-CD 4进行亲核反应,获得新型主体分子β-...  相似文献   

15.
药物分子SK&F 96067与β-环糊精之间形成包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丁酰基-8-甲氧基-4-(2-甲基苯基氨基)喹啉(SK&F 96067)是新合成的H+-K+- ATP酶抑制剂,它难溶于水.通过紫吸收光谱、分子荧光光谱和1H-NMR的方法研究该药物分子与β-环糊精(β-CD)之间包合物的形成.研究发现在水环境中该药物分子的紫外吸收光谱有明显的等吸光度点;而且其荧光强度随着β-CD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两者的拟合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该药物分子能够与β-CD形成1∶1(客体∶主体)的包合物;1H-NMR的谱图显示该药物分子喹啉环上的质子信号向低场迁移,这是由于其喹啉环部分地进入了β-CD疏水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根据β-环糊精(β-CD)分子形态和空腔的结构特性,分析和探讨了β-CD与6种不同纤维的反应历程,分别为:通过以环氧基为交联桥,制备β-CD接枝纤维素纤维;采用β-CD和1,2,3,4-丁烷四羧酸对羊毛织物进行接枝研究;利用含磺酸基的β-CD对聚酰胺纤维进行改性,将β-CD接枝到聚酰胺纤维上;选用乙二醛或戊二醛为交联剂改性壳聚糖生成交联结构并接枝到壳聚糖纤维上;以邻碘酰基苯甲酸为氧化剂合成环糊精单醛,在弱酸性的条件下通过还原氨化反应接枝到蚕丝纤维上;利用β-CD与多元羧酸反应所得的共聚物接枝聚酯纤维.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氯乙酰氯与β-环糊精(β-CD)反应,制备氯乙酰化β-CD,随后与L-丙交酯(LLA)反应,合成出氯乙酰化β-CD/聚(LLA)接枝共聚物.IR,1H-NMR等方法的测试结果表明:酰化反应发生在β-CD的C-2和C-6的—OH上;β-CD的C-3上的—OH进攻LLA使其开环并引发聚合反应,从而生成具有PLLA链的接枝共聚物.实验结果表明,接枝共聚物的降解性能比PLLA有所提高,季铵盐化后接枝共聚物的亲水性能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具有分子内电荷转移性质的一种新型硼酸衍生物,对-二苯氨基苯基硼酸(DPBA)与羧甲基-β-环糊精(CM-β-CD)的包合行为,并考察了包合物DPBA在CM-β-CD存在下与四种单糖分子的识别作用,实验结果表明,DPBA与果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分子的结合计量比均为1∶1,结合常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D-果糖>>D-甘露糖>D-半乳糖≈D-葡萄糖.CM-β-CD对DPBA具有增溶增敏性,从而能够在水溶液中更好地对糖分子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19.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环糊精(β-CD)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水溶液中的包结作用.通过固定SDS的浓度,改变溶液中β-CD的浓度,发现体系的表面张力随β-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到一稳定值.实验发现溶液中加入β-CD时表面张力比不加入β-CD要大,但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上,各体系的表面张力值均相同.表明水溶液中β-CD及其与SDS形成的包结物都没有表面活性,且临界胶束浓度与β-CD的浓度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用数学方法计算出了β-CD与SDS形成1:1型包结物的包合常数.  相似文献   

20.
合成胺乙基β-环糊(6-EA-β-CD)和磺酰化β-环糊精(6-OTs-β-CD),以磺酰化β-环糊精和胺乙基β-环糊精为原料在特定条件下合成桥联β-环糊精,并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元素分析进行检测,验证合成产物的可靠性.采用扫描电镜分析合成材料的外部形貌.在不同条件下研究桥联β-环糊精对钍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室温下20 mg桥联β-环糊精在溶液p H为4、震荡吸附60 min对钍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容量为10.49 m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